赵小蓉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教科院附中 四川 成都 610000)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学科,其中的语言之美、意蕴之美、感情之美、创作之美是优于其他学科的。在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利用好语文的这一优势,采用合理的教学对策,以便可以让学生能够真正的体会到语言的艺术,体会到我国汉字的博大精深,真正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美的理解。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初中语文教学无论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教学理念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初中语文老师依然把“分数”看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为了提高所谓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分数”,他们会耐心地、细心地“灌输”给学生们大量的语文知识,课本内容的学习完全是按照考试的重难点来进行的“片面化”“段落化”学习,学生成为了学习的机器,他们没有自己的灵魂和思想,那些优美的诗句、感人肺腑的情感、郎朗上口的韵律都被蒙上了一层黑纱,学生根本就体会不到语文的美,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更有甚者有些学生会产生厌学心理,不利于素质教育的落实,更不利于美育的渗透。另外,还有部分语文老师虽然意识到在教学中渗透“美育”的重要性,但是他们都是以自己的思想来带领学生们赏析语文的美,学生发现美、赏析美、创造美的能力被限制,这样不利于美育的落实与发展。
2.1 教师语言揭示艺术美。著名的教育学家斯霞曾经说过:“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是一面镜子,可以看出教师的逻辑、教师的素质。”[1]初中语文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使用艺术、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可以润物细无声般地使学生与课本中的内容相交融,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艺术美。例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这一篇文章时,老师可以用这样一段话来作为开场白:“冬季是文人笔下的常客,既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凄凉,也有“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唯美;既有“岁暮风动地,夜寒雪连天。”的寒冷,也有“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的温暖;南方和北方无论是从地理环境还是人文环境上都有着显著的不同,北方的寒冬大多浮现的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画面,而作为温暖的南方,它的冬天是否会被“温化”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济南的冬天》这一篇文章。”,通过这样使用这样的教学语言,不仅可以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让学生体会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到语言的艺术美,而且还能增加学生对济南冬天的探知欲望,一举多得。
2.2 创设情境揭示形象美。文章不是无情物。初中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编纂者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的要求呕心沥血进行编辑的,其中不乏文人大家的“千古佳作”,如果老师只是一味的以“说教”的方式来进行讲解,那么其中的“美”就会受到限制,使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感受。因此,在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创设意境,制造氛围,以情动景,以便可以加深学生对“美”的感悟。[2]例如:在学习《观沧海》这一古诗时,老师可以根据诗中所描写的景物、景象用计算机技术来绘制成一幅动图,如: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的大海,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旁边是各个耸立的山岛,其中不乏有丰茂的草木爱摇曳弄姿。通过创设情境、还原画面的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文章中的景象美,而且还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与诗人之间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诗人当时的所看、所感、所想。
2.3 共同赏析揭示结构美。美的事物都有美的结构和层次,文章也不例外。一篇结构优美的文章,会更加整洁、更加有说服力,可以使读者瞬间明白作者的思想。在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课本结构的赏析,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水平并发挥自己的想象来体会作者段落分布的良苦用心,体会到重点语句的点睛效果。例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时,老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结构进行赏析,如:结合课本内容作者从那几个方便体现了变化?(时间、空间、生活内容);作者用什么方法把百草园的可爱指出描绘得生动活泼而不显得杂乱无章呢?等等,其中说的好的学生老师要进行一定的肯定和表扬,说的不对的地方老师要进行及时地引导和纠正。通过这样共同赏析的手法,不仅可以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结构的深入理解,而且还能使学生体会到段落的运用美,有助于美育的渗透。
综上所述,“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不仅可以使语文教学更加的生动、优美,而且还能“潜移默化”地使学生体会到汉字之美、语言之美、情感之美、结构之美,从而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