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死节不变,花落有余香
——《离骚》情感内涵的层进式教学初探

2021-11-22 12:46王桂艳
读与写 2021年5期
关键词:离骚香草屈原

王桂艳

(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第二高级中学 辽宁 抚顺 113200)

《离骚》是一篇卓绝古今的政治抒情诗,熔铸沉积着对政治理想的“长太息”之悲愤与“九死未悔”的恪守执着。歌德说:“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在常规的教学中不应止步于表层,而是要努力探寻帮助学生深入领悟屈原精神内涵的教学之路。

第一层次:个人追求,品格修养。

司马迁赞屈原道:“其志洁,故其称物芳。”《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极具美学内涵、精神内涵。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关注《离骚》中的这两种意象。结合文本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由物及人,渐进式理解文本内涵。进而获得初步的认知。

屈原对香草无比钟爱,用香草修饰自身,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等;在行为也处处以香草为伴,乐于“蕙”“揽茝”;外出游赏的地点也布满香草,由“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可见。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美女指具有高尚品格、具有内外美统一的女子。屈原想寻求一个与自己一样既有美好之心灵又有动人之仪表的女子,来陪伴自己,安慰自己。

通过这一个层次,引领学生感悟诗人对香草美人的追求,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高尚追求。进而促进学生理解《离骚》中诗人提出“美政”的实质——“举贤授能”、“修明法度”。

第二层次:不幸遭遇,疏离放逐。

太史公在《史记》中写道:“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在高中教材中节选的部分也有这样的体现:“朝谇而夕替”“众女嫉余之蛾眉兮”等。通过这些语句的梳理体会,帮助学生了解屈原的现实遭际。

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给学生布置自主学习任务:结合时代背景探寻屈原的生平遭遇。通过自我搜集材料与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可以获得更详尽、丰富的认知。了解到屈原作为战国时期楚贵族,青年时代即深受楚怀王重用,对外交、内政诸多方面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这对顽固腐朽没落的贵族阶级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而屈原的改革招致他们的忌恨和围攻,“王怒而疏屈平”。

此时带领学生再次回归教材,不禁发现时俗的“工巧”“背绳墨”“竞周容”令不肯同流合污的屈原不得不面对“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的境遇,不禁发出“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的悲叹,也不免萌生“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的哀怨,对诗人的情感思绪有更深入的了解与体会。

第三层次:坚守理想,九死未悔。

《离骚》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追求真理、矢志不渝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屈原在《离骚》中将为寻觅真理道义而不断前行的心态和勇气展现无余,那是对真理道义的执着,也是对前行初心的坚守。学生在这一层次中首先完成阅读任务,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加以品读。如“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等。

之后为学生提供《离骚》的拓展阅读材料,小组交流,深层次体会。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来发表观点,对屈原在《离骚》中体现的坚守加以评论。学生会形成一些更为深入的观点。即便式面对死亡,诗人依旧十分坦荡,表现了大义凛然,决不屈服于现实黑暗的志向和节操,如“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清高孤傲,不同流合污,一句“鸷鸟之不群兮”令人学生为之动容,深受教育。

第四层次:历史意义,现实影响。

在层进式教学的最后一个层次,我将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来引导学生感悟《离骚》的深层精神内涵。鼓励学生探究屈原的复杂心境,并拓展历代其他与之有相似情怀的文人,探寻共性。透过屈原的《离骚》这篇掷地有声的千古绝唱,学生们体会到的已经不仅是屈原一个人的追求与坚守,求索与奋进,而是整体中国文人千百年来在困顿失意中对理想的不放弃,对品格的坚守,是他们整体上的一种求索与奋进,所以这不是一个人的心路历程,而是整体中国文人的精神苦旅,这种苦旅是可叹更可敬的。

通过合作探究同学们会把握中国历代文人坚贞不屈,不忘初心的士大夫情怀,充分领会作品的情感主旨。引导学生真正体会到《离骚》这一天才之作中的精神内涵和真正魅力,进而唤醒学生对中国文字和生活的热爱,使其具有纯正的文学情趣及乐观豁达的高尚情怀,实现语文教学“立德树人”的重要目标。在这一层进式教学过程中以语言的品读为基础,实现学生在思维、审美、文化三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在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及其作品,如同座亘古常新的历史文化丰碑。屈子精神,历代共仰。在无数时代精英身上,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那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屈子情怀。疫情当前,我们更能从那些“举身赴国难”的“最美逆行者”身上,感受到那份熠熠生辉,光耀千古的精神内涵!

猜你喜欢
离骚香草屈原
梦见屈原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蘑菇头和小香草
蘑菇头和小香草
蘑菇头和小香草
屈原诗·天问
《离骚》中的象喻手法及创作范式
屈原送米
神性的转向
香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