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颖
(福建省建瓯市竹海学校 福建 南平 353100)
我国古典诗词语言凝练,意蕴丰富,言有尽而意无穷,是中华文化长河中的一颗明珠,自古至今,文人墨客从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阅读诗歌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境,提高人的修养。因此,能够有感情朗读并品析古诗词应成为当代中学生具备的语文素养。笔者尝试运用思维导图这种创造性的工具来解决古诗词意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生应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古诗词,并能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在反复诵读诗歌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教师要“授之以渔”,指导学生学会在反复诵读诗歌中咀嚼、品味、感悟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放手让学生去展开想象,品味语言,感受意境,把握情感。
2.1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由于诗词意象在考试中并不是必考知识点,所以多数教师采取传统教学式方,通过教师的口头讲解和记背来加深学生对于意象知识的记忆。但这种为了省时而直接灌输知识的方式存在许多弊端,不仅缺少了学生对诗歌自我品鉴的生发过程,还丧失了古诗词独特的美感。久之,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2.2 学生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在中学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的课堂上存在两种极端现象。一是,有些学生上课只听老师讲课,却不懂得记笔记或者只记一点,当下似乎都把古诗词意象知识听懂了,但是过一段时间就忘了;二是,有些学生上课一直埋头记笔记,没有认真听讲,结果课后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消化知识,有的甚至花费了很多时间都无法理解。这两种学生都是没有掌握科学学习方法的典型代表,他们都没有把“听”和“记”相结合,所以只能事倍功半。
2.3 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较弱。在古诗词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种的现象,对于学过的意象知识大多数学生可以熟记于心,但是遇到新的意象就无法从已经学过的知识中迁移思考。这正是传统教学的弊端灌所致,老师拼命地灌输知识,学生机械地记忆,没有独立的思考,不成体系的知识,所以当他们遇到新的意象时便无法进行合理的延伸,无法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教育的出发点不只是让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如果学生成了只会死记硬背的书呆子,那就与我们的教育初衷背道而驰了。
面对古诗词意象教学中不尽如人意的现状,我对思维导图在古诗词意象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可行性的评估,通过实践探究发现将思维导图应用到古诗词意象教学上具有以下三点优势:
3.1 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思维导图意象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它的优势在于能将意象知识与图画和色彩相结合,将抽象的文字记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图形记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将思维导图意象教学把学习的自主权下放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角色的转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有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新时代学生应当具备的学习品质。当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时,他们只要就某一个意象建立起一个知识网,就会主动地收集相关的知识去不断充实自己的意象知识网。利用思维导图来学习意象知识就如同播种意象知识的种子,只要你用心浇灌,便会生根发芽开枝散叶,长成参天大树。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3 有利于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想要做好一个思维导图,必须发散思维,找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并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这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古诗词中的意象意蕴丰富,学生可以发散自己的思维,把所学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而思维导图所呈现的这种辐射的结构正是人们发散性思维的体现,因此十分适合古诗词意象知识的学习。比如一接触“月”意象,学生马上就能想到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中对友人的关切思念之情、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中的愁绪......“一拎就能拎起一串葡萄”,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记忆古诗词中的意象知识,还有利于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中国诗歌篇幅短小却意蕴深长,含蓄内敛却能言情道志,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给初中生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情感增加了难度好在,我国诗歌发展源远流长,在长期积淀过程中,许多意象都有比较固定的含义。比如“杜鹃”“猿啼”多言悲凉之感,“鸿雁”与“月亮”多抒乡思之愁,这些意象寓意丰富却又相对稳定,为理解诗歌内容提供了帮助。教师指导学生画出的意象思维导图,能为学生把握诗歌内容,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打开一扇大门。
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常用意象绘制成不同的思维导图。这样一来学习诗歌意象的深层含义,就不再成为学生阅读古诗词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