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君 杨智勇
(吉林省长春市新区北湖明达学校 吉林 长春 130000)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工作如火如荼,依法治国是大势所趋。初中阶段道德品质与法治意识培养的关键时机。初中开展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大部分学校只是为了完成应试教育任务,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根据新课改的内涵,初中时期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与法治意识,旨在学生懂法、守法与用法。如果初中阶段不加强道德与法治教育,不能正确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与社会发展中,难以正确运用法律保护自己,也难以用道德规范自身行为。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思想政治课程,思想观念的灌输与教育集合一体。按照落后的教学方式向学生传授法治知识,学生机械式背诵,完成应试,在此过程中,学生并未形成有效的法治意识与道德观念。长时间如此,学生容易丧失学习热情,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引入活动性课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被动学习转入主动,学生才能在课堂中领略道德与法治的魅力。
2.1 单一教学目标向多维教学目标转变。教育事业改革前,多数教师实行的是传统教学方式,以完成应试为最终目标。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作为一门副科,教师只要求学生及格就行。虽然在课堂中涉及道德与法治的社会实事,但是只是浅尝而止,还是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主。引入活动性课程之后,除了培养道德与法治意识,还重要学生的学习体验,以探究、合作的方式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案例,以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形成价值观、人生观,而且在此过程中还帮助学生增强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
2.2 由静态教学转向动态教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知识要点与原始案例是枯燥无味的,如果教师以静态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被动式接受知识是不可取的。教师以活动性课程来实施教学,呈现一种动态模式。例如,课前学生寻找社会实际案例来证明课本观念,以小组的方式讨论,加深理解。教师构建课堂的动态,将枯燥无味理论知识变得吸引力大增,学生在预习寻找案例也能活学活用,课堂氛围也变得积极。
2.3 封闭式学习转向开放式,由被动型转向主动型。在道德与法治的课程中,学生运用课余时间支配学习机会,由完成教师交代任务转为主动获取知识,原本的课堂封闭式教学变成开放式,将生活遇到的事物变成巩固知识的素材,摆脱了应试教育的束缚与钳制。开展活动性课程之后,学生学习方式有被动接受转换构建自我学习体系,将课本知识与社会实际素材内化成素养。活动性课程的引入,是发散学生思维,并不是单单应用与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而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构建自身学习体系,提高应用能力。
3.1 开展专业化课堂活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过程中,首要任务是以道德、法治构建学生的内心世界。实施道德教育,是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础,学生后期道德情感建设与法治意识的形成都需要以此作为支撑。学生拥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在学习与生活中,才能以道德和法治规范自身行为,避免误入歧途。在教学活动中,要开展专业化训练。例如,寻找法治案例,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对案例进行探讨、分析得出结论,各位同学可以各抒己见,组内有学生负责记录大家观点,组长作为代表,在讲台向其他小组汇报组内成果。这样以案例探讨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形成自我价值观念,教师依据学生汇报成果,调整教学计划的同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提升学生道德认知水平。
3.2 以社会案例开展教学活动,辨别真善美丑。普通的教学方式难以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与交流。以实际社会案例进行教学活动,更能帮助学生以积极心态面对课堂学习。教师以感染力极强的社会案例,让学生在课堂交流分析,对真善美与假丑恶进行区分,在学生内心世界产生激烈冲突,形成自觉排斥假丑恶的心理,养成良好的品质。例如,网红阿沁出轨事件、高速公路20万救援费事件。让学生分析男女朋友、婚姻中忠诚的重要性、必要性,让学生明白社会价值认同。高速公路20万救援费事件让学生明白,面对天价勒索该怎样维护自我权益以及造成这个事件的根本原因。
3.3 组织道德教育活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与增强分析辨别能力之后,道德教育与法治的实践活动随之开展。通过活动,有助于磨练学生意志,是道德规范融入学生日常行为。例如,组织学生到养老院帮助老人,洗衣、做饭或者修剪花草等。通过劳动锻炼,一方面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道德品质;另一个方面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
在开展活动性课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发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帮助者的作用,在各项教学活动中,增强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走向社会时,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建设目标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