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俊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第四中学 江苏 泰州 225500)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漫长的时间中形成了包罗万象的传统文化,是我国人民重要的精神瑰宝。而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学的代表以及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文学素养的提高和语文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古诗词以微言大义意境深远著称,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一时难以理解。而且古诗词中的内容包含甚广,亮丽的风景、个人的情感以及家国情怀都蕴含其中,这对于人生经历较少的初中学生来说,无法感同身受,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因此,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要求也有了相应的提高,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对古诗词教学进一步创新与改革。
古诗词中的意境是抽象且复杂的,思维简单的初中学生理解起来颇有难度,这也是他们对古诗词学习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分析古诗词教学策略是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这一点。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将古诗词表达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尽量将学生引入到古诗词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在教学一开始对古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关雎》时,可以先带领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欣赏一副图片,一对呱呱鸣叫的水鸟,欢乐的嬉戏溪水边,长短不一的水草随水漂流,看到这幅画,你会想到什么呢?由学生自由发言,接着引出《诗经》,随后引出本课教学内容。在阅读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找一些轻快愉悦的伴奏,让学生随着伴奏根据课文内容,想象一幅幅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情境,正确认识人们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古诗词大多表达方式比较为丰富,内容含蓄,诗人的深意都隐藏在一个个诗歌意向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从多个角度帮助学生对诗歌进行了解,进行完全的诗歌赏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一味的使用讲解和灌输进行古诗词教学,这样的教学虽然可以让学生迅速掌握诗词中的相关内容,但不能很好的锻炼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毕竟考试时以及之后的发展都需要学生独自完成。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在引导,让学生多种方法体会作者真意,进而完成对古诗词的理解。例如:在教学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时,教师要让学生先对诗词的写作背景有所了解,知道诗人在写此诗时是在辞官返乡后,过上安稳平定,远离朝堂生活时所写的,再让学生结合这个背景对诗词进行鉴赏,并进行相互讨论,读出作者对田园安稳生活的喜爱和对官场的厌恶之情。让学生通过对诗词背景入手,揣摩诗人的心意,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真意,锻炼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中国的古诗词大多具备都浓厚的内涵,在长期的阅读和朗诵中学生会自然而然的感受到诗词内涵,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对文学素养。古诗词虽然就几十个字,篇幅较小,但每一个字都经得起反复的推敲,差一字意见和意思便相差甚远。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多进行诵读,反复体会其中的内涵,体会作者用词的能力,同时多次诵读古诗词,还可以使学生感受诗意,把握古诗词中的情感。很多诗词读起来就仿佛是一首美妙的音乐,让人回味无穷,教师可以在开展晨间朗读时,尽量将语文古诗词讲解放置早上进行。在学生朗读之后教师在进行授课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蒹葭》时,很多学生反馈在朗读中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其实很多古诗词的旋律都是贯通的,在诵读时会有明显的顿挫感。但由于大部分教师强调古诗词的内容讲解,将重心放在了生词的表述上,从而忽视了对古诗词音律和节拍的讲解,这也是很多学生感受不到学习古诗词魅力的根本原因。
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内容之一,影响和教育的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古诗词的内容特别丰富,每一首诗词都具有特定的意愿,如离别之情、忧国忧民、思乡之情等。在教学古诗词时,教师要从古诗词的背景入手,以文化欣赏和学习融合在一起,以此来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效率。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深切体会到古诗词的内涵,体会诗人的真情实感,从而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率。另外,诗人的用词是非常严谨的,讲究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来推敲诗中的优美字词,从而更好地学习古诗词的用词用句,从而升华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而言之,高效率高质量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可以使学生在一系列感受美、体验美、鉴赏美、感悟美的过程中积累优秀诗词,汲取其中精华,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