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婧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崇雅实验学校 广东 惠州 516213)
传统优秀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对于促进学生提升精神境界有着积极意义。因此在中学德育课堂上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但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具有时效性,也就是这些文化只能影响学生一时的情感,却难以长久的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如何增强传统文化在中学德育课堂渗透的时效性,成为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结合实践,就中学德育课堂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时效性进行了分析研究。
教师在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德育课堂时,可以将其与学科教学结合在一起,以促进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也能够受到熏陶。在将学科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结合在一起时,教师可以通过拓展延伸的方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例如有时候在学习某一学科的知识时,学生需要进行实践探究。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讲述李时珍的故事:他是明朝著名的医学家,在行医的过程中发现古人的医术中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为了完善医学书籍,他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走遍了大江南北,实地了解了一些医学知识,重新写了一本医术,造福了人民。在古人精神的激励下,学生也会更加重视实践探究,在实践探究中也会更加积极。与此同时,学生也会对李时珍的著作《本草纲目》产生兴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会对我国的医学文化有一定的认知。另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说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的陆游的事迹,并积累与其相关的传统文化。教师将优秀文化的渗透与学科教学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积极认真的学习知识,同时了解相关优秀传统文化,最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1]
教师在中学德育课堂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时,还可以设计定期的节日活动,引导学生在节日活动中宣扬传统文化。例如教师可以在每年的端午节、中秋节前后组织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校园活动。在校园活动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传统优秀文化进行展示,并分享自己喜欢的理由。比如有的学生在校园文化节中展示了自己最喜欢的京剧,甚至进行了简单的表演;还说出了自己最喜欢的京剧名目、其中的内容以及传达的精神。有的学生则是在文化节上展示了自己的书法作品和最喜欢的书法家的作品,并就这些作品进行了赏析。还有的学生展示了儒家一些优秀的思想,并就这些思想进行了注解。学生在展示与分享的过程中,会再度感受这些传统文化的魅力,其审美情趣会获得提升;另外通过文化的分享与交流,学生可以了解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会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灿烂。这对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学生积极宣扬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助益。教师定期组织相关节日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最终促进了传统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陶。[2]
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实际上还有许多优秀的人物。教师在德育课堂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时,还可以引导学生选择榜样人物,并鼓励学生继承他们的优秀精神。例如有的学生在接触传统文化时,了解了苏武牧羊的故事,从苏武身上感受到了他坚毅的品质以及爱国情怀。在了解苏武的生平简介时,学生多少也会了解到汉朝的一些优秀文化。在这一过程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就逐渐渗透到了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另外像这种榜样人物,只会随着学生对其了解的加深,深深烙印在学生心里。这对增强优秀文化在德育课堂渗透的时效性产生了积极意义。除此之外,像有的学生在接触传统文化时,更喜欢苏轼作品中的豁达、乐观,并以苏轼为榜样。这对于促进学生乐观、积极性格的塑造也产生了有益影响。教师引导学生选择榜样人物,从榜样人物中继承传统精神,拓展延伸了解传统文化,最终促进了学生精神素养的提升。
综上所述,本文从结合学科教学、设计节日活动和选择榜样人物三个方面,就中学德育课堂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进行了探究。教师将传统文化渗透到中学德育课堂,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对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意义。希望本文的一得之见,可以为增强传统文化在中学德育课堂渗透的时效性提供行之有效的建议,以促进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获得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