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勇
(西昌学院体育学院 四川西昌 615000)
《中国足球改革整体方案》的颁布翻开了中国足球运动发展的新篇章,全国校园足球也如火如荼地开展,经过几年的发展,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初具规模,参与足球运动的中小学生人数逐年递增,足球成为了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在边远的四川凉山彝区,足球运动深受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喜爱,但受到地域、经济、教育资源等因素的影响,校园足球运动的开展举步维艰,困难重重,前景堪忧。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凉山贫困彝区的发展。2018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凉山考察期间指出:“让孩子们受到好的教育,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在凉山彝区要开展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提出“治贫先治愚,把教育纳入精准扶贫”,推行隔代教育,摆脱贫穷的现状。“育智先育体”,身体健康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开展校园足球,不但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还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凉山彝区因种种限制,校园足球发展相对滞后,如何通过精准教育脱贫让贫困山区中小学生共享祖国强盛和教育改革发展成果,促进校园足球与其他地区同步发展,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该文以四川凉山彝区中小学校园足球为研究对象。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查找相关文献,并获取信息进行分析研究。
2.2.2 问卷调查法
通过发放《凉山州中小学校园足球开展基本情况问卷表》进行调查,获得研究数据。其中,向学校体育主管领导发放调查问卷32套,回收29套,回收率为90.6%,有效问卷29套,问卷有效率为90.6%;向体育教师、教练员发放调查问卷180套,回收问卷168套,回收率为93.3%,有效问卷164套,问卷有效率为91.1%。
2.2.3 访谈法
对凉山州教体局、州教科所主管领导,以及部分中小学学校校长、体育组组长进行访谈,以此丰富和充实该研究的内容。
2.2.4 实地考察法
深入大凉山腹地昭觉县、布拖县、美姑县、甘洛县等地实地考察中小学校园足球开展现状。
2.2.5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美国人类学家奥斯卡·刘易斯提出贫困文化理论,认为贫困地区人口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生活态度,内化成群体的一种思维定式和行为准则,影响社会进步发展。同样学校体育工作乃至校园足球的普及推广离不开思想的解放,离不开观念的转变。通过对参加2019年凉山州中小学校园足球培训的裁判员、教练员进行问卷调查得知,认为领导不重视学校体育工作是影响校园足球开展的主要因素的占88%;认为开展校园足球很重要的占95%以上;认为学校场地器材不足的占78%;认为没有专业教练员进行教授的占63%;认为是搞形式、应付了事的占46%。可以看出,凉山彝区校园足球能否开展取决于学校教育管理者对体育工作的态度,领导重视,教师工作能得到认可,做事有激情,校园足球也能得到很好的推动和发展;反之亦然。进一步分析原因,由于一直受到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彝区很多学校将管理工作的重心放在保证入学率、完成基本教学任务上,对开展校园足球工作仍然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另外,体育教师责任感不强,主动思考、主动行动少,被动执行多,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思维定势也制约了校园足球的推广和发展。凉山彝区中小学校园足球还在原地踏步,处于“等、靠、要”阶段。
凉山地处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脉北段,自然条件恶劣。山区中小学修建于山坡、河谷间,没有更多的空间来规划修建运动场地,加之常年教育事业投入有限,严重影响了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统计数据显示,到2014年,全州有2071所学校办学条件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基本办学标准,要达到国家规定标准,还需改造资金100亿元。笔者对凉山州青少年足球开展较好的昭觉县东方红小学进行了调研,了解到学校没有专门的足球场,只能借用周边中学的场地举行足球联赛和训练。同样,对甘洛县城区域足球场进行调查得知,县城只有一块人工草坪的8人制足球场,学校足球课程几乎没有开展。这样的情况在凉山少数民族地区比比皆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研究规划精准脱贫工作规划方案时,应将足球场地建设纳入规划,为校园足球开展提供场地保障。
解决校园足球教练员缺失问题是推进校园足球发展的前提条件。首先,从整体师资现状来看,由于山区环境艰苦、工作任务艰巨,而且工资待遇偏低,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压力大,缺乏制度保障,彝区体育教师呈现“招不进、留不住”现象。外地师资因环境差不愿意来工作,县上的教师向州府流动,乡镇教师向县上流动,培养成熟的优质师资外流严重。其次,足球专业教师缺乏。调查得知,有76%的参培教师专项不是足球。再次,对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力度不够。目前,凉山州境内中小学体育教师参加校园足球继续教育的主要途径:一是参加国培计划;二是针对民族地区开设的校园足球教练员培训班;三是地方足协推荐参加中国足协举办的E级、D级足球教练员培训班;四是凉山教育局举办全州校园足球教练员、裁判员学习班。前3类培训质量较高,但能参培人数较少,如2019年参加中国足协D级教练员培训的中小学校教师不到10人次;州教体局组织的培训人数较多,但很多参培的教师是为了完成继续教育学时,参与度和培训质量大打折扣。最后,专业足球教练员人才引进力度不够。目前,全州除2所学校因省运会有“体教结合班”聘请了专业教练员外,其他学校还没有这样的举措。教育脱贫,要先解决有教师教的问题,如果没有好的教师,就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因此,脱贫工作重点还要解决师资问题。
凉山彝区中小学发展校园足球观念落实不够到位,创新发展意识不强,创新发展机制尚未建立,形式主义严重。首先,地方对教育部等部委印发的校园足球相关文件认识理解不透彻,执行落实不到位,缺乏创新发展的机制。2015年,教育部等六部委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鼓励社会参与,整合多种资源,完善支持政策,形成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合力。”在访谈的学校领导、体育教师中,其最多的意见就是国家层面的指导文件和当地学校实情差距较大,指导发展意义不大。在执行上级要求时,出现了“上政策、下有对策”敷衍了事的现象。其次,学校层面主动利用社会资源助推校园足球运动发展力度不大。在学校师资、场地设施等有限的情况下,没有利用社会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来取长补短。因此,要想改变落后的现状,还需创新发展机制。
家庭体育消费水平反映人们实际的体育消费品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也间接或直接地反映了社会经济发达程度和水平,对参与体育活动有制约影响。通过走访调查得知,凉山彝区有37%的学生家庭每年没有体育消费,有44%的学生家庭每年的体育消费在50元以下。由于贫困导致家庭体育消费处于很低水平,用于教育发展的家庭开支还很有限,很多学生没有基本的足球鞋袜、衣服等装备,这是影响学生参与足球活动的又一重要原因。
国家对凉山彝区实行精准扶贫工作已经进入攻坚阶段,下一个阶段工作的重点应该回归到发展教育本质上,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让山区学生享受良好的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推动校园足球在凉山彝区中小学校普及,发挥足球运动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在凉山彝区有目的、有意识地做好思想脱贫宣传教育工作,转变彝区教育管理者、体育教师等广大人群的思维定势,理清思路,重视中小学体育工作,重视校园足球,重视学生全面发展。
应加大对凉山彝区教育事业的帮扶力度,落实帮扶到校,帮扶到项目。加大对彝区中小学体育运动场地等基础设施投入和经费的引进,为开展校园足球教学、训练和比赛活动提供足够的经费保障。
解决彝区学生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还要考虑对彝区师资队伍建设的帮扶工作。首先,解决好教师“留不住”的问题。通过提高生活待遇、改善生活条件、解决教师职称、住房等方式,建立稳定的教师队伍。其次,通过实施“贫困地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加大对在职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开设民族地区校园足球专项培训班。再次,通过定向招收少数民族足球专业免费师范生进入高校学习,毕业后依据“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原则,解决“找不到”的问题。最后,加强校地合作、校校合作,以及学校与社会机构合作,通过开展体教结合项目、地方高校教育扶贫项目、教育支边项目,建立校园足球专项基金项目等形式扶持彝区中小学校园足球的普及和开展。
在学生升学、教师晋升、学校考核、社会力量参与、合作等方面应健全创新发展机制,出台、完善扶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