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晴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武汉 430064)
职业院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面向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要求职业院校必须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来组织各项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学校可充分了解企业实际需求,让校企双方实现设备、技术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校企合作成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指出:“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 年)》中指出:“推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与当地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政府和有关部门发布的这些相关文件和政策,为校企合作长效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校企合作走向深层次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目前,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主要有顶岗实习、订单班培养、现代学徒制教育等方式,在合作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此背景下,文章将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探讨如何优化“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从而进一步提升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部分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是短期的、不规范的、靠感情和人脉关系来维系的低层次合作,因此成效甚微。双方未能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标准、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开发、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与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合作,校企之间尚未形成统一协调的、自愿的整体行动。
同时,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合作模式和机制,缺乏校企双方沟通交流的平台,企业利益也得不到保障。而传统的职业院校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投入政策等方面的因素,也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校企之间的合作。
由于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专任教师主要来源于各大高校毕业生,且具有旅游管理或酒店管理专业背景的教师占比较少,有酒店行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更是寥寥无几。专任教师的总体特征呈现为理论研究能力较强,而在专业实践能力方面相对比较缺乏,从而造成学校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过程等方面与企业需求无法完全相符,没能形成系统的、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和技能与企业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从而导致部分毕业生不能完全达到实际工作的要求,影响了他们的就业质量。而职业院校的技术服务能力和产品研发能力相对较弱,对于合作企业来说也缺乏吸引力。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其动力主要来源于盈利这一主要经营目标。有部分企业认为,与职业院校进行合作,不仅无法对其收益产生较大的积极影响,甚至会造成某些利益损失。
例如,在学生赴酒店进行顶岗实习的过程中,部分酒店认为学生所产生的效益和投入在学生身上的管理成本不成正比;另外,某些“订单班”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也出现并未到对口酒店就业或出现中途跳槽的现象,让酒店认为花精力培养的学生并未为酒店服务,从而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方面的积极性被打消。
部分企业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缺乏关注,没有把校企合作当作一种获得人才的有效途径予以重视。而地方、部门相关激励政策、法规的制订情况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针对专业教师普遍存在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学校让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实习实践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学校和企业双方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积极选送教师到专业对口的合作企业进行锻炼,让专业教师深入企业的各个部门,在具体岗位上进行真实的工作,了解企业真实的需求,切实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就通过万豪集团“万礼豪程”项目,专业骨干教师国培、省培等项目让专业教师在假期深入酒店一线部门进行短期或中期的挂职锻炼,既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提高了教师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也增强了教师对酒店的感性认识。
在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和了解酒店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之后,专业教师能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并使之更贴近真实酒店行业的发展情况,对科研的开展也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教师通过在实践过程中和合作企业的深入探讨,为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方法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并与华住集团共同开发了“活页式”实训教材,将酒店最新的服务操作标准流程、服务文化及理念融入教材内容,使教材更具有时效性和前沿性,并结合“1+X”证书制度试点的开展,进一步实现书证融通。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和职业性也得到了提升,将最新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机融入教学过程,通过实训、实习等环节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做中学,学中做”。
另外,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也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如世界技能大赛酒店接待赛项餐厅服务赛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西餐宴会服务赛项、湖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西式宴会服务赛项等,这些比赛的赛项设置均与行业有着紧密的联系,比赛标准也结合了行业对实际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通过参加比赛,既促进了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紧贴产业需求,又促进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展示了学校的专业建设成果,对加快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培养酒店管理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专业教师秉承“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理念,深入了解了酒店各部门服务的实际流程,掌握了酒店行业的前端动态和知识,也提升了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双师”素质,并将这些成果有机融入平时的课堂教学,真正为学生提供企业实际需要的技术培养,将学生培养成为实用型人才,提高就业率。因此,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可了解更多贴近行业的知识和实践技能,提高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通过参加比赛增强自身对专业和岗位的认识和实践能力,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在未来就业时也能更加贴合行业和企业的用人需求。
除了让专业教师走出去,深入企业一线,强化自身实践教学能力外,学校也可以聘请企业生产、管理一线里,既有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又有较为扎实理论基础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进一步扩大“双师型”教师队伍规模,将更多的工作经验和更加具体的工作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制定,进一步提高专业课程体系和行业的对接程度和课程的实用性。酒店管理专业和华住集团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共同选取和开发了一部分对学校和企业都具有实用价值和意义的课程作为校企共建课程,建立了由专任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构成的教学团队。其中的专业教师均具有一定的企业经历,而企业专家则来自企业的管理层或一线,且获得了企业内部认证的培训师或讲师资格。双方在设计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形式及手段等方面共同探讨和合作,将学校的知识性和企业的实践性进行了有效的结合,给企业的工作人员带来了帮助和指导,从而提高了校企合作的成效。
因此,职业院校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增加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教师对学校的忠诚度,提高办学质量,促进专业发展,从而保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培养出让企业满意的技能人才,为校企合作更为有效地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对于企业来说,与学校进行合作的主要目的就是获得人才资源。通过企业培养“双师型”素质教师,对学生进行授课,不仅可以为企业输送在实践技能上符合岗位要求的员工,也可以将企业文化自然融入教学过程,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在入职后能更长久地为企业工作。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也有利于企业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在校企合作的建设模式下,职业院校通过和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技术服务等项目或者申报横向课题、纵向课题等,可以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企业节约管理或研发方面的成本。专业教师也可以利用自身在理论教学方面的优势,对合作企业的员工进行培训,弥补他们在理论知识方面的短板,使其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化、科学化。
企业积极参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通过学校的新闻网站、宣传栏以及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口头宣传等形式形成了宣传性公关和社会性公关,能够帮助企业赢得美誉度,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从长远来说,也能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能够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促进职业院校开展科学的课程设置以及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水平,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和综合竞争力,进而推动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快速的发展,达到“1+1>2”的人才培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