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晓芳
(中共阳泉市委党校,山西 阳泉 045000)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面对客观国际国内形势提出的重大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既具有必要性,又具有可行性,同时需要把握其实施的着力点。
根据《资本论》中关于资本循环与周转的逻辑,要顺利完成资本的循环,关键是实现商品到货币的惊险跳跃,完成“W—G”的转化,进而实现资本增值。这一过程要将投入了各种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产品卖出去,就得有需求,因此来自市场的需求是完成国民经济循环的关键一环,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产品过剩、生产无法持续进行的情况,进而引发经济危机。典型的案例是1929—1933 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为此,凯恩斯提出了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应对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化解办法。在外需不可控且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内需对于完成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具有无可比拟的重大意义。
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发展格局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能够发挥的作用已经比较有限,必须要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增添发展的活力与动力。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是在综合考量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所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等条件变化的基础上,基于国内的超大规模市场和旺盛的增长势头所能够激发的内需潜力和国内大循环的活力在不断增强,以及基于受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问题出现,并且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的循环动能不断减弱的客观背景下,作出的重要的战略抉择。当然,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并不是2020 年的突然转向,而是基于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在利用国际资源、国际市场方面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障碍,我国经济逐渐转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客观事实以及一系列经济数据,并且这一特征导向在今后一段时期会更加明显。因此,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在一个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我国发展的客观选择,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的战略安排,是努力应对国际复杂局面,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重要举措。
我国具有超大规模的市场,这是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条件和坚实基础。超大规模的市场离不开我国的巨大消费需求。2019 年,我国消费41 万多亿元、投资56 万多亿元,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 559 元,商品房销售面积超过17 亿m2。此外,2019 年,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超过1 万美元,这是中等以上人口规模的经济体在实现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预示着居民消费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巨大市场潜力的进一步形成,这些数据都表明我国具有超大规模的消费需求。
我国经济发展呈现旺盛的增长势头能够带动需求稳步增长,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巨大空间。从人均GDP 水平看,2019 年我国的人均 GDP 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9.64%。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以及中产阶级队伍扩大,消费结构会进一步转型升级,由此带动的消费增长空间将越来越大。从城镇化水平看,截至2019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是60.6%,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44.38%,我国的城镇化仍有较大的推进空间,由此,仍有较大的带动消费增长的空间。从基础设施看,轨道交通、机场数量、铁路里程以及航空运输量等方面仍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并且我国在老旧小区改造、传统基础设施以及新型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与投资所能激发的内需潜力仍较大。
综上,我国的超大规模市场是基于包括4 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 亿人口所形成的巨大消费需求潜力,以及基于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的巨大投资需求潜力。因此,我国的市场空间和内需潜力很大。要进一步激发内需的潜力,将内需潜力释放变为实际的消费需求,转化为比较优势与发展势头,进而拉动经济增长,发挥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作用。此外,我国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条件与重要支撑,还体现在我国工业体系完整、配套设施完善以及市场主体和人才支撑等方面。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最重要的内容是更多利用国内市场与国内资源,更好畅通国内循环的着力点和落脚点,一是坚定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是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可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和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是今后一段时期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的背景下必然要坚持的。
为满足消费者不断提升的现实需求并进一步激发其有效需求,要发挥好需求对供给的牵引作用和供给对需求的创造作用,新的需求水平与层次上供需均衡的满足需要不断提升供给端的质量。高品质、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依托于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的建设,即供给体系质量的提高和供给模式的创新,而供给水平的提高和供给结构的改善离不开系统完备、高效灵活的现代化产业链、供应链的打造,这样才能使得供给结构更灵活地适应需求的变化,进而创造出适应新需求的有效供给,以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达到进一步繁荣居民消费的目的。其中,产业链的进一步升级与完善离不开企业主体作用的良好发挥,因此,解决好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难题、激发企业的发展动力与活力,是当下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的着力点。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在融资方面的难与贵问题,是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融资难和融资贵严格来说其实是两个问题,针对融资难主要是贷款难的问题,应鼓励银行对中小企业放贷;针对融资贵的问题,要降低融资的成本,主要采取的是降准降息的措施。要切实引导资本这种稀缺的金融资源更多地配置到实体经济的发展中,充当好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血脉支撑,为中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发挥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作用提供资金支持。总之,夯实产业基础、推动产业升级,是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
此外,坚定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进一步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成功实践离不开科技创新的驱动。生产性资本、人力资本的边际产出是递减的,而且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因此,最有可能在长期中推动经济增长的是全要素生产率。目前,我国要通过完善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发挥好科技创新在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水平进而激发创造出新需求过程中的重要推动作用,以及要通过科技体制的完善所激发的创新动力与活力为产业链、供应链的打造升级提供科技解决方案,发挥好科技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动力作用,坚定不移依靠创新推动新发展格局形成。
进一步撬动内需是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内需的撬动需要在两点上做文章。
一是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化。要尊重人类需求规律的变化,根据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总体提升、4 亿中产阶级崛起的实际,实现其消费层级提升。从单维度看,要全面提升产品、服务的质量;从多维度层面看,要全面拓展消费领域,尤其是向精神领域的文化、旅游、康养等方面拓展。目前,既要关注中等收入群体因收入较高且稳定,因而在购房买车、休闲旅游和优质教育医疗等中高端商品和服务方面具有充分的消费潜能,也不能忽略具有较高边际消费倾向的低收入群体在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更加富裕的过程中所展现的旺盛的物质需求意愿和能力。要把握好这两个群体消费需求的变化,对其消费行为与能力进行合理引导,充分激发其消费潜力。
二是降低消费成本。降低成本是市场经济的永恒课题,对于生产如此,对于消费也如此。目前,要顺应科技发展大势,大力发展网络消费;顺应多层次消费需要,发展“地摊经济”。此外,要发挥好“新基建”在扩大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发挥好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互联网+”消费等线上、线下融合模式的促进作用,进而发挥好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消费领域新业态新模式的进一步创新发展要基于新型消费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而5G 网络、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基建”能够改善用户购物消费的体验,更好满足个性化的消费需求,进而推动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革,创造激发出新的供给与需求,更大程度释放传统消费的潜力与新型消费的带动力。总之,要发挥好“新基建”等有效投资对提振消费的促进作用。
此外,根据公式C=α+βY,消费与收入成正相关,消费潜力的充分释放离不开收入的保障,收入是影响实际消费能力的重要因素,而收入主要靠就业,构成消费需求的实际支付能力主要来自就业的收入。可以说,就业稳,预期收入才能稳,消费才能稳步增长,经济才能行稳致远,“六稳”与“六保”中居于首位的是保就业、稳就业,也与推动消费稳步增长有很大关系。因此,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角度看,做好就业工作至关重要。稳就业、保就业的根本之策是稳增长,稳增长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与培育经济增长的内生动能,聚焦强弱项、疏堵点、补短板、解难题,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进而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