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审计方式方法的创新研究

2021-11-22 11:46:44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1年14期
关键词:质效审计工作软件

王 淇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勤务学院,重庆 400030)

0 引言

当前,我国大多数审计人员还习惯于使用检查、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和分析程序等传统审计技术方法来开展审计工作。但随着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传统审计方法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大数据背景下对审计方式方法的创新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审计方式方法的创新和应用,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对审计方式方法进行调整优化,以达到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质效的目的。而这正是我国审计行业前进发展的必然方向,同时也是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的现实需求。大数据审计在革新审计技术的同时,也为实现审计全覆盖提供了有力保障。

1 传统审计方法的局限性

传统审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查错纠弊,确保被审计单位资产的安全。但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被审计单位的正常经营越来越离不开大数据。在这个大背景下,传统审计方法的局限性日益凸显,难以应对大数据时代的新型审计要求[1]。

1.1 抽样审计方法的风险

受制于审计时间和审计成本,在传统审计模式下,为获取被审计单位的相关业务数据,审计人员通常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然而,抽样审计也就意味着难以全面采集和分析大量数据,如在抽样审计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抽样的内容、数量及方法都需要审计人员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工作经验来对其进行判断、分析。因此,其中存在的风险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

1.2 数据来源分散,难以充分利用

对数据的处理是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能够直接影响审计结果的准确性,是审计工作开展的基础。基本上所有的审计项目需要来自其他部门、行业的数据,如银行、税务部门等。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函证或对账的方法从其他行业和相关部门处获取被审计单位的相关数据,并为审计佐证。但牵扯到其他行业、部门,审计人员的审计效率就与被询证单位的配合与否息息相关,在处理从其他行业和相关部门处获取的被审计单位的相关数据时,也要花费审计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分析、整理和判断。

1.3 审计人员素质制约审计质效

在传统审计中,审计工作只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较充足的财务专业知识、熟悉被审计内容并能熟练掌握相关办公软件,但其中包含的大量非数据信息,如图片、录音、会议资料等被审计单位提供的非数据信息,更加依赖于审计人员依靠自身的经验来寻找并判断其中的可用信息和重点内容。因此,审计人员得出的结论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具有一定的风险。但随着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大数据时代到来,审计工作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出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2 大数据背景下审计方法的转变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各行各业都在大数据的浪潮中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审计也是如此。大数据背景下,被审计单位的数据不断增加,审计人员的工作量也随之不断增加,传统审计方法难以高效应对现有的数据洪流,这也促使审计人员广泛学习相关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主动寻求审计方式方法的改变。

2.1 由抽样审计向全面审计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指出:“努力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更好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云计算、数据挖掘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审计人员获取并处理被审计单位相关数据所消耗的人力、物力都有所下降,审计人员可以对审计过程中的任一对象在任一时间进行审计。审计人员可以通过使用大数据技术来采集、分析和整理被审计单位的各类数据资料,尽可能地规避传统抽样审计所存在的风险与不足。在新技术诞生并广泛使用之前,考虑到传统审计工作量大、人力物力不足,难以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完成审计工作的现实情况,本文选择采用抽样审计方法,而大数据技术的蓬勃发展给全面审计带来了更多的可能。

2.2 由间断审计向全程跟踪审计转变

由于会计工作的事后性特点,传统审计也以事后审计为主,在审计全覆盖的要求下,依托大数据模式,现在的审计方式也逐渐向事前、事中、事后三者相结合的审计方式转变。

事前审计可以起到预防被审计单位因决策失误而造成重大损失的作用,有助于减少被审计单位的决策失误,防患于未然,帮助被审计单位进行科学决策。事中审计时效性较强,审计人员可以通过研究被审计单位的经济目标和预算的实现程度,及时发现问题并通知被审计单位进行整改,帮助被审计单位及时纠错防弊,保证被审计单位最终目标和预算实现。事后审计是指在被审计单位经济业务发生之后进行的审计,能够监督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和经济业务是否合法合规,对其真实性和效益性作出全面评价,但是只能查错纠错,不能预防。三者结合的全程跟踪审计,有助于减少被审计单位的决策失误,及时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整改落实,大大提高审计质效。

2.3 由精确审计向大数据审计转变

传统审计采取的抽样审计方法因为抽取的样本较少,所得数据较少,因此更要求审计结果的精确性[2]。但大数据时代的海量数据让精确审计变得尤为困难,也更注重审计结果的时效性。现在的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审计软件搜集被审计单位的相关数据,并使用分析软件进行数据挖掘,这大大提高了审计质效。由此可见,非现场审计、远程监控、实时分析有可能成为未来审计工作的主要工作方式。

3 大数据背景下审计方式方法的创新与运用

大数据是一个由海量的数据、复杂的结构、多样的数据构成的资料库,它相较于传统的数据信息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优化力[3]。大数据背景下,审计人员可以建立一个不同领域的数据共享平台,并合理利用这个平台,以此提升对数据信息的利用率,提高审计质效,在被审计单位决策优化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撑。

3.1 完善计算机审计技术,推进审计全覆盖

审计监督全覆盖是提高审计监督层次的重要途径,也是审计机关全面发挥审计职能的现实需求。大数据技术日益成熟也为实现审计全覆盖提供了有力保证。随着大数据时代到来,审计工作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学习并利用离群点挖掘、异常点检测、分析和预测等相关的大数据方法来高效获取有效数据并进行分析整理判断[4]。大量数据的采集、整理、处理和分析技术不断发展,推动了审计全覆盖的进程,也强化了审计全覆盖的结果运用。

3.2 优化非现场审计方式,推动审计制度完善

审计方式由现场审计向现场和非现场审计相结合的方向转变是实现审计全覆盖的必由之路。《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都对非现场审计的保障工作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推动了审计制度不断完善。传统审计模式下的非现场审计方式主要为报送审计。但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非现场审计正逐步以联网审计为代表开展远程审计,但对获取的被审计单位的各项数据,一般情况下仍然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整理、分析和判断。大数据背景下的非现场审计应当从思维方式、技术方法和组织方式3 个方面进行转变,将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有机结合,做到各行业各领域数据资源共享,争取以最少的审计资源获得最大化的审计成果,更好地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3.3 创新软件开发,实现数据深层挖掘

传统审计的局限性制约了审计质效,而且错弊疏漏不可避免,随着科技不断进步,相关审计软件的研发对解决原有不易察觉的问题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现在使用的审计软件大都是由软件开发公司研发,软件本身可能不能满足审计人员的现实工作需要,再加上部分审计人员对软件的掌握不足,可能会对审计工作造成一定的麻烦,影响审计工作的质效。如果在软件开发研创的过程中,审计人员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协助软件公司开发出更适合审计人员工作的软件并进行更新,就可以对被审计单位的各类数据信息进行实时监控,然后通过对被审计单位数据信息的深层挖掘,分析得出该单位所存在的问题,并快速搜寻相关的线索,强化审计监督职责。

4 结语

对审计方式方法的创新是大数据时代的必然要求,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大数据时代为审计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同时也给审计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但也推动完善了新时代背景下的审计制度。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机遇和挑战,应当结合大数据时代的特点以及审计工作的现实需求,对审计方法进行不断的创新,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高审计质效,为大数据时代审计工作提供有力支撑,更好地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5]。

猜你喜欢
质效审计工作软件
苏州吴中区创新七项举措 提升执法质效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消费电子(2022年6期)2022-08-25 09:48:22
从上诉案件流转周期看改革质效
公民与法治(2022年3期)2022-07-29 00:57:26
禅宗软件
英语文摘(2021年10期)2021-11-22 08:02:26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坚持“四个三” 提升乡镇人代会质效
人大建设(2019年5期)2019-10-08 08:55:10
软件对对碰
会计集中核算制下的内部审计工作
拓宽信访渠道 提升监督质效
人大建设(2017年3期)2017-07-21 11:01:18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