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程教学改革探骊

2021-11-22 11:22文明华莫丽娟
武术研究 2021年12期
关键词:普修基本功普通高校

文明华 陈 颖 莫丽娟

华侨大学体育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基于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要求,于2020年12月3日教育部颁发教体艺厅函【2020】47号文件通知举办2021年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推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切实提高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办学质量,然而基于顶层设计必然推动体育教育专业普修课程教学改革,其力度也是前所未有,加之不少学者对学校武术教育的现状表示忧虑,武术教育已经陷入了尴尬的境地,谁都说武术好,但是学的人不多,门可罗雀,[1]其中中国武术研究院研究员康戈武先生直言不讳地指出:“学校武术教育已名存实亡。”[2]然而,近20年来关于“武术进校园”的研究虽然红红火火,但在具体实践方面却一直原地踏步,甚至不进反退,武术仍然在校园里“渐行渐远”,武术专业教育无法承担起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3](杨建营,2021),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程的实施效果不够理想,无法满足当前中小学武术教学体育师资的需要。[4]因此,对于传统文化复兴中的武术教学改革得到诸多专家的关注,由武术界名家提出了四种典型武术教学改革思想如:“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5](蔡仲林,2007)、“突出拳种、优化套路、强调应用、弘扬文化”[6](武冬,2007)、“强化套路、突出技击、保质求精、终身受益”[7](赵光圣,2012)、“立足单势与拳种、强调技击、突出对抗、培育精神、弘扬文化”[3](杨建营,2021),目前,武术教学改革思想具备只欠东风,缺乏顶层设计与实践操作层面,况且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程受到教育部举办的基本功大赛赛制的引领,导致各省教育厅纷纷举办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大赛,其中大赛武术项目主要以24式太极拳和一套拳术为主,其赛制规程是否能促进武术教学改革?又是否违背武术教学改革思想?基于此,课题组于2016—2021年间连续教授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程并指导学生参加两届某省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大赛实践,结合2003年6月国家教育部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指导纲要》以及相关的武术教学改革理论,并通过对30余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研室负责人及任课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展开论述,探析改革动因、突破阻碍、寻找改革路径。

1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现状

通过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程”及“体育教育专业普修课程”在期刊网查阅到近80余篇文献,有蔡仲林、刘旭东、崔建国、胡哲纯、喻德桥、张鹏程、史新闯、赵禹涵、周凡、胡微、杜晓红、秦丽分别于2004-2020年对河南、安徽、广西、河北、江西、宁夏等省属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程教学现状进行研究,发现其教学内容普遍选择初级长拳和24式太极拳,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内容无法体现武术本质,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大,多年来一直延续“基本功→基本动作→套路→器械”教学模式。而学校武术教学实践长期已形成一个较固定的套路传习模式,而武术套路动作千变万化,难度大,学生对学习武术套路倍感吃力,产生厌学情绪,同时也造成学习内容记不住,“考完忘光”的窘境。[8]学校武术教育改革先行者界蔡仲林先生早在2007年发现了各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实践中尚未真正落到实处,未能深刻领会《指导纲要》的精神,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尚未建立新的模式与评价体系,导致部分武术教师不知道上课不教套路该教什么,没有打破传统教授武术套路的模式。[9]然而学者胡微(2013)在沈阳体育学院本科体育教育武术必修课程个案研究中提出:“教学内容单调枯燥,没有充分体现武术技击性,大纲所涉及的技术内容全为套路运动形式,缺少技击对抗类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10]伴随着武术教育的发展,陈旧的教学内容难以适应武术教学改革需求,教学效果也不理想,陈旧的武术普修课教学内容应该改革,[11]但是怎么改?又面临怎样的挑战与困境?让我们回归到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寻找答案。

2 新时代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教学现状

课题组结合以上问题进一步调研,通过以问卷形式、访谈等方式对43位武术教师进行调查与访谈,经过回访后验证到有效问卷30份(教授4位、副教授17位、讲师9位,其中教龄在20年以上的有8位、11-20年的有9位、6-10年的有10位、3年的有3位),均来自30所高校,分布于华南、东南、西北、西南、东北五区13个省市自治区的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程教师,所调查的学校中有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集美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宁夏大学、三峡大学、闽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吉首大学、湖南科技大学、长江大学、韶关学院、重庆文理学院、遵义师范学院、泉州师范学院、河池学院等16所参加过全国基本功大赛,因此调查对象具有代表性,分别从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程课时分配、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了解,调查结果如下。

2.1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程开设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可知:(1)课时安排:32课时的有5所占13.67%,36课时的有2所占6.67%,48课时的10所占33.33%,64课时的有7所占23.33%,68课时的有1所占3.33%,72课时的有4所占13.33%,平均课时为50.53;(2)教学内容安排:29所学校安排了基本功(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腿法跳跃)占96.67%,24所学校安排了五步拳或少年拳占80%,20所学校安排了三路长拳占66.67%,5所学校安排了段位制一段长拳及对练占16.67%,6所学校安排了初级剑术占20%,8所学校安排了初级刀术占26.67%,7所学校安排了初级棍术占23.33%,21所学校安排了简化24式太极拳占70%,5所学校安排了散打的基本步法拳法腿法及组合动作占16.67%,另外,还有11所学校安排了健身长拳、初级长拳、健身南拳、武术操、形神拳、自编南拳、八法五步、16式太极拳、短棍、二段长拳及对练、三段长拳及对练、段位制五段剑术、少年剑等内容占36.67%;(3)参与基本功大赛:16所学校参加了全国基本功大赛占53.33%,其余13所参与各省基本功大赛占43.33%,有1所没有参加过基本功大赛占3.33%。

2.2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程教学情况

2.2.1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程教学形式

根据调查可知:教学形式主要采用的以教授套路动作为主有14位老师(46.67%),主要采用教授套路及攻防组合教学有13位老师(43.33%),主要采用套路与散打组合动作教学的有3位老师(10%),根据数据显示,目前全国高校武术教学形式主要以套路教学为主,以基本功(手型步型腿法跳跃动作)、五步拳、三路长拳、24式太极拳为主要内容,个别学校实行了相应的教学内容改革如:有教授地域特色的健身南拳、形神拳、自编南拳,有教授最新改编的段位制一二三段长拳及剑术对练、八法五步、16式太极拳、短棍等,还有部分高校教授了散打的基本拳法腿法及组合动作。

2.2.2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程教学手段

根据调查结果可知:目前在30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程教学中安排了攻防格斗比试环节或者拆招对练内容教学的有14位(46.67%),未采用的老师16位(53.33%),与调查的教学形式相符合,更好地验证了调查问卷的真实有效。

2.2.3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程教学内容满意度

根据调查结果可知:从30所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程教学内容满意度的调查中,满意的有14位老师(46.67%),不满意的有16位(53.33%),由此结合表3证明了在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程教学中安排了攻防格斗比试环节或者拆招对练内容的老师是表示满意。

2.2.4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程教学教师自我评价

根据调查结果可知:从30所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程教学中进行调查,教师的自我评价为学生学习“兴趣很大”的只有1所(3.33%),然而表示“一般的”占主要的有28所(93.33%),另外有1所(3.33%)“没有兴趣”,因此在教师课程自我评价方面期望值比较高,大部分教师停留在“一般的”状态,从教学内容及手段出发调动学生习武兴趣还存在一定得差距,为教学改革提供广阔空间。

2.3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程教学改革情况

2.3.1 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的武术竞赛内容是否能促进武术教学改革?

根据结果可知:对于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的武术竞赛内容是否能促进武术教学改革,调查的30位教师的调查显示有17位(56.67%)老师表示促进武术教学改革,有13位(43.33%)老师表示不能促进武术教学改革,然而结果看起来应该是促进占多数,但是对此问题作者访谈到河池学院体育学院副院长WYJ副教授,资深武术教师,武术教研室负责人,其带领武术教学团队参与2017年安徽师范大学举办的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他表示目前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武术竞赛内容未能真正促进武术教学改革,而且固化了武术教学内容以长拳和24式太极拳为主,与武术教学改革思想“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背道而驰,然而在基本功大赛武术比赛中凸显表演艺术化,使得武术越来越脱离本质。因此,对于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武术竞赛项目规程已经持续二十多年未变,如果对此进行改革必将推动武术教学改革,起到指挥棒的效果。

2.3.2 高校体育专业武术普修课程是否需要突出技击攻防散打类或者短兵类教学内容

根据调查可知:针对高校体育专业武术普修课程是否需要突出技击攻防散打类或者短兵类教学内容,有21位老师(70%)表示支持,有9位老师(30%)表示不支持,从结果来看大多数是同意突出技击教学为主,凸显了教学改革思想。

2.3.3 您认为在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程教学中加入地域性传统武术拳种是否可行?

根据调查结果可知:针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程教学中加入地域性传统武术拳种是否可行?从被调查的30位老师中得到的结果有14位老师(46.67%)表示支持,有16位老师(53.33%)表示不支持,因此从数据上看出几乎各占一半,反映出武术教学改革的态度是肯定的,认为加入地域性传统武术拳种的肯定是支持改革,打破以前固有的教学思维,然而仍然有过半的老师认为不可行。针对此问题作者访谈到三峡大学体育学院武术教研室主任MGN副教授,认为:“体育教育专业普修武术课程是核心课程,关系到中小学武术教育的发展,必须与中小学武术教学一体化,其专门组织从事中小学武术教学的往届毕业生回母校进行访谈讨论,最后商定武术普修教学以健身长拳、健身南拳、健身短棍为主。”因此,武术普修课程教学必须结合地域特色,根据地方中小学武术教学需要来制定教学大纲,实现地域武术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实现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程教学与中小学武术教学一体化。

综上所述,发现目前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程教学课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都呈现差异比较大,有个别学校已经开始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其中46.67%的老师采用的以教授套路动作为主且未安排攻防格斗比试环节或者拆招对练,53.33%的老师不满意现有的以套路为主的教学内容,70%的老师支持增加突出技击攻防散打类或者短兵类教学内容,56.67%的老师支持通过改革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的武术竞赛内容来促进武术教学改革。因此,面对此现状又如何根据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需求及时调整、改革和优化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程内容?又通过什么途径来促进武术教学观念、方法、手段的改革和创新?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迫在眉睫,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动力与阻力共生。

3 新时代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程教学改革机遇

3.1 国家顶层设计推动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改革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立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学校为主阵地,解析国家政策文件,然而落实到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顶层设计必然推动事物发展。2020年10月中办、国办联合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实现教会学生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明确要求体育课教会什么?学生学会什么?此外,还有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因地制宜开展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活动,并融入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机制,形成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竞赛体系。然而这一举措推动了体育教育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怎样落实到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程教学?必将改变以往的教会学生达到什么目标作为教学的要求,需要达到“教会、勤练、常赛”。

3.2 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促进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程教学改革

早在2007年北京体育大学武冬教授对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程教学目标进行了阐述:“让学生深入了解武术类运动文化特点,使其能够传承民族体育文化,培养其热爱祖国、热爱体育的情怀且具有一定的武术教学能力和指导他人进行武术强身健身的体育教育人才。”[6]陈宝生在2017 年《人民日报》的文章中曾指出:加大力度改革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让课堂教学进行一次大革命。那么,作为传统文化复兴的武术是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也将面临一次伟大的课程改革,其一直以来深受国家重视提上发展规划,如《中国武术发展五年规划(2016-2020 年)》中明确指出:为了贯彻执行《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 年)》相关要求和部署,充分发挥武术健身作用,推进健康中国前进的步伐,大力发展学校当中的武术教育,完善武术师资培训机制。因此,新时代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通过对教学计划的贯彻实施,使学生学好武术基本理论和技术,能够做到能讲、会练、示范动作标准规范,将来可以胜任中小学武术课程教学、训练以及竞赛组织和裁判等相关工作。

3.3 社会需求与认同变迁激励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需求与认同变迁,在新时代青少年、教育和公共卫生事业多元需求的背景下,深化体教融合改革以青少年健康促进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目标新指向,以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的路径,[12]亟需强化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程教学与中小学体育教学、青少年健康促进一体化改革,促进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程教学与社会需求相符合,增进社会认同,传承中华武术文化。

4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程教学改革困境

结合上述改革机遇,再根据30所普通高校一线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56.67%的老师支持通过改革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武术竞赛内容来促进武术教学改革,发现其困境重重,因为这一任务必须得到教育部科教司牵头才能实现,课题组通过访谈发现目前还未有一个专门的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委员会来负责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赛程设置,而是隶属于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技术学科组,所以对于每一个项目的规程制定并未有经过科学论证。当然提高全体学生的教学质量是举办基本功大赛的根本目的,但是基本功大赛对专业培养方向有导向作用,比赛项目要体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未来职业需要的基本功,需要调整与改进比赛的项目与方法,以使赛事更为名符其实。[13]根据调研发现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程教学大纲都是围绕教育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的要求进行设置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以24式太极拳和三段长拳为主,导致多年的武术教学改革受阻,严重影响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程教学。纵观历届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大赛武术竞赛规程均由规定项目24式简化太极拳、自行创编徒手组合或套路,可见,延续了二十来年的基本功大赛武术项目规程几乎没有变化,成为引领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程教学的指挥棒,但是,从武术本质技击属性出发,此规程无法完全体现武术教学效果,违背了武术教学指导思想“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然而基本功大赛规程设计以套路为主,忽略了教学中的技击格斗部分,在竞赛中无法体现出来,其不合理性制约了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程教学,酝酿基层武术普修课程教学为了应付大赛,以24式太极拳为主,这样单一的教学内容又怎么能完全体现武术课程的本质,如何激发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习武动机呢?唯有破除困境,寻找改革路径。

5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5.1 从源头上进行改革:突破障碍改革基本功大赛武术项目竞赛规程,开展武术教学改革师资培训

顶层设计决定项目教学改革发展趋向,然而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的武术项目规程也制约着武术普修课程教学的设计及安排,设计内容必须符合武术教学改革思想,不能脱离武术本质,才能推动武术教育改革,基于此,亟需成立专门的全国体育教育专业武术项目委员会对此进行论证,开展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程教学师资培训,聘请武术教学改革实践专家作为教学团队,将其改革思想、成果、教学片断分享给从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程教学的师资,实现体育教育专业普修武术课程教学与中小学武术课程教学一体化,使课程教学内容相对统一而又富有地域特色。

5.2 从教学内容上改革:立足提高学生防身自卫,增加武技对抗内容

根据对30所普通高校从事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程的一线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有21位老师(70%)表示支持增加突出技击攻防散打类或者短兵类教学内容,然而武术教育界邱丕相先生早在2007就提出来武术套路内容改革应立足于“提高学生防身自卫”能力,采用先进行单势技法、组合技法学习,再进行对抗性练习,最后进行套路串接的模式,[14]为体育教育专业普修武术课程教学提供了改革思路,但是经过近十五年的实施并不令学校武术教育满意,导致教学内容长期以来与学生对武术的需求不匹配是造成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窘况的根本原因,[15]华东师范大学杨建营教授提出了“立足拳种、强调技击、突出对抗、培育精神、弘扬文化”,[3]戚继光在《拳经捷要篇》中提出:“既得艺,必试敌,切不可以胜负为愧为奇,当思何以胜之?何以败之?勉而久试。怯敌还是艺浅,善战必定艺精。”[16]因此,武术普修课程教学内容应该以两两对抗为主,首先安排基本功(步法手法步型手型拳法腿法摔法)再过渡到徒手对抗、短兵长兵对抗,必须改变当前以个人套路演练为主的教学模式,因纯个人演练无法让学生从本体感受到武术动作的击打效果,必须提炼拳种、器械套路单势动作的技法对抗运用到徒手、短长兵对抗实战中,诸如这样的教学逻辑能更好的改变以往的纯个人演练套路模式,也好比一门篮球课如果只安排篮球投篮和运球,而没有一对一、二对二、三对三、五对五的真实比赛对抗是不完美的,也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在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程教学中,可以相对固定徒手对抗、短兵长兵对抗内容,围绕这样的技击对抗模式选用拳种、器械套路作为演练手段,长而久之就可以形成固定的教学模板,在以后的全国基本大赛中增设徒手对抗、短长兵对抗。

5.3 从教学理论上改革:挖掘古代武术名家武学思想,融入武术普修课程思政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资源,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自古以来武术体现出“君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华民族精神,在国家危难时刻体现出“强国强种”“尚武精神”的民族情结,如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精忠报国、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清末著名爱国武术家霍元甲等,此外还有无数为抗日战争牺牲的武术家及传承者。然而一门课程,如果没有特殊的精神实质,无以立足主干课程,那么应该充分挖掘武术名家的历史典故,融入武术爱国教育,以故事、典故、影视片段作为诱导教学形式,潜移默化的运用在课堂进行讲授,提振学生民族精神,培养“文武双全,乃文乃武人才”。

5.4 从教学手段上改革:利用网络信息化平台,推进优质武术课程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应用

在数字技术迅猛发展和媒介融合放入浪潮下,互联网平台媒体已经逐渐成为社会连接、信息传播的重要枢纽,然而利用网络信息化平台建立武术教学资源是武术改革的重点,[17]随着《藏着的武林》的热播,给武术教育理论研究的普及提供公共资源平台,也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程理论教学提供素材,但是目前还缺乏专门的武术课程教学平台,需要利用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将武术教学内容的课后练习做到智能评价,甚至进行艺术化的再现与重构,凭借多重的感官体验、奇幻华的展示效果满足年轻人的打卡拍照、录像需求,做到深受年轻人的追捧,进而实现线上线下课程教学互动与混合,将一些武术动作的来源及其演变结合史料进行故事化视频衔接,实现新媒体新平台的研发与创新,推动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程教学手段的多元化改革。

猜你喜欢
普修基本功普通高校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体操普修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练好“四干”基本功 争当人大出彩人
PBL教学法在高校普修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探讨
梅兰芳苦练基本功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论建国以来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材的演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