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俊辉
广西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孕育了内涵丰富且独具特色的中华武术,劈挂拳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劈挂拳发展至今,体系完备,形式多样,已形成套路与器械的完美结合,具有很强的健身功能和现代价值。由于在现代西方竞技体育的冲击下,具有中华传统内涵的劈挂拳在实际的传承中受到很大的影响。笔者通过中国知网对关于“劈挂拳”进行检索,分析,整理国内学者对劈挂拳的研究以形成综述,以便形成参考,旨在更好地促进劈挂拳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陈亚斌[1]在《劈挂拳之研究》一文中讲到:劈挂拳源于明代河北沧州地区,在清末传承在河北盐山,沧县,南皮县等地,随着时代的发展,并逐渐普及全国。劈挂拳分为“字母拳”,即一路抹面拳,二路青龙拳,后经马英图和马凤图创编了三路飞虎拳和四路太淑拳及总母拳—大架子,四路套路难度由一到四依次递增,最难的是大架子。两人在劈挂拳原本只有套路的基础上还创编了劈挂刀和疯魔棍等器械套路,劈挂拳在之后的传承中逐渐形成河北和西北两支系列。
罗代华[2]就劈挂拳的传承内容和传承途径进行分析,在传承内容上,其中一路套路的习练者较多,二路套路在民间还少有习练者练习,三路套路和四路套路的传承较为罕见。在传承途径上,主要以民间师徒传承和家庭传承,武校传承,高校传承以及大众媒介传承为主。由此可见,劈挂拳的传承形势不容乐观,内容传承的缺失,传承途径的受限,这些无疑限制了劈挂拳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展。
韩萍[3]在关于劈挂拳在西安市开展现状的调查中分析发现,劈挂拳的练习者呈现老龄化趋势,传承人减少,学校对传统武术不重视等问题。王怀虎[4]认为,劈挂拳在天水市的传承结构比较单一,大多以单一动作练习为主,缺乏成套练习。其次,缺乏相关政策的支持。张长思[5]分析沧州市盐山县劈挂拳传承现状得出,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的落后,传授者思想保守等问题限制了劈挂拳的发展。总之,国内在不同地区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影响着劈挂拳的传承和发展,相信今后在国家和有关部门相关措施下,中华传统武术定重振辉煌。
王蕾[6]从劈挂拳传承的要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建立政府、高校和传承人合作的新模式,发挥研究会的作用,搭建发展平台,转变教学方式等建议。罗代华[7]建议将劈挂拳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刘冬从劈挂拳的传承模式出发分析,提出构建新时期劈挂拳多元化发展模式的发展对策。
综上研究发现,劈挂拳在当今时代的传承过程中受到很大的阻碍。政府和国家应采取相关有效措施,联合传承人共同助力劈挂拳在新时代的挖掘与保护,为劈挂拳的传承提供发展平台。
刘志兰、张正红[8]对劈挂拳的拳理做了比较深刻的研究分析,其特点是大开大合、放长击远等。在拳理方面,劈挂拳注重轻重、刚柔、缓急、动静、虚实、闪转腾挪的转换。劲力特征表现为 辘轳翻扯劲、吞吐开合劲。刘虎[9]在除以上两点劲力特征外,还提出发放寸劲。杨松[10]通过肌电测试对劈挂拳的“开合、吞吐劲”进行研究,得到高水平组用力方式更符合劈挂拳传统拳理。王平[11]分析指出劈挂拳是以古代阴阳五行学说为基本拳理。并将劈挂拳概括为“通神达化,备万贯一,理象会通,体用俱备”十六字诀。总之,在最近几年里劈挂拳在拳理与劲力方面的研究得到不断深化,一些学者借助科技手段通过对劈挂拳的习练进行生物力学分析,来解析其发力原理,这有利于加深习练者对劈挂拳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劈挂拳的保护和开发。
杨韦雷、史永琴[12]在马氏通背十二式的习练中讲到,要注重拉趟子和单招练习,讲究勤学苦练,钻研拳理,提升内在尚武精神。王静[13]强调劈挂拳的习练要遵循“慢拉架子,快打拳,急打招”的练习步骤。在不同动作的练习中要明确其练习的方法和特点,在习练中要突出套路风格,此外还要注重基本功及身体各部位发力的练习。劈挂拳的练习对习练者的柔韧,协调及身体各部位的爆发力要求高,格外注重基本功和基本技术的反复练习,突显套路风格。相信习练者在理解劈挂拳拳理的基础上勤加练习,在不久的将来劈挂拳的传承一定会越来越好。
苗钟立与徐宝麟,董川[14]分析指出劈挂拳具有拳理美、技艺美、民族精神美、武德美、动作名称美、节奏美、造型美、布局美的美学特征,强调劈挂拳的练习要以直觉体悟,发现并体会劈挂拳的美。劈挂拳除具有很高的美学功能外,不少学者还在文章中提到劈挂拳具有较高的健身娱乐功能。劈挂拳大开大合的技术特点要求习练者在练习时必须全身心及各部位的协调用力,有利于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心理的年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