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月明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兴洪中学 江苏 泗洪 223900)
随着世界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也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企业的用人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高中的日语专业人才培养应与时俱进,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的无缝对接。高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师范院校更是如此。在当前社会经济背景下,为了保持社会的稳定、企业的持续发展,保证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双赢”,日语专业课程改革刻不容缓。2018年1月30日,教育部明确提出了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构成、教学要求等多方面内容,是我国高中教育近一个时期本科教学的国家规范。新国标重视培养全方面能力的人,要求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求。
目前全国有500多所高中设有日语专业。这些高中在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专业课的课时不足、专业性扩展类课程开课能力不足、实践研讨课缺失、基础语言课程效果不佳、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视不足,师资队伍水平有限,人才培养改革的积极性没有得到调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制度支持不足[3]。师范院校一直以来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侧重于日语语言的听、说、读、写、译等日语基础课程,课程设置比较单调,仅培养学生单一的语言能力。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指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势在必行,要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建设。新文科即把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课程中,使学生实现综合性跨学科学习。新文科建设强调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调整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服务国家战略,强调跨学科知识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水平。在新文科及新就业形势下,全国日语专业都面临着改革,师范院校更是如此。
2.1 人才培养方式陈旧。长久以来,师范院校日语专业侧重于理论知识传授,向社会输送教师人才和翻译人才。在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的条件下,原有的人才培养方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所培养的毕业生只具有单一的语言能力。他们可能在阅读、写作方面比较优秀,可是在人际交往及其他技能方面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为了避免高中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脱节的情况,必须重新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2.2 教学方法传统。一直以来,高中的授课形式都是老师讲、学生听,实行“填鸭式”教学,禁锢了学生的思想,不利于创新能力及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虽然多年来师范高中一直在更新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但收效缓慢。很多教师或因为学校支持不足,或因为自身思想陈旧,创新劲头不足。
2.3 师资队伍实践能力较低。师范院校的日语教师大都毕业于师范院校,精通日语理论知识,但社会实践能力不足,无法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和技能的培养。
3.1 学生方面。根据当前就业形势,高中要培养的是具有日语运用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文学赏析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专业能力(即专业特色、跨学科知识结构)的毕业生。也就是说,日语专业学生不能只进行日语学习,还要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并延伸扩展。日语是一门外语,而外语具有工具属性。因此,日语专业的学生要应用好这个工具,运用日语学习其他技能,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
3.2 教师方面。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言传身教。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每一门课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适合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基础日语为例进行说明。传统的教学过于侧重语法的学习,再加上教学方法单一,会让学生感觉枯燥,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严重的会影响学生听力、口语的应用。近些年很多教材淡化语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听说等应用能力。但是,淡化语法并不表示不讲或不讲清楚,而是要在讲解语法的基础上,加强对日语的运用。为了不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要结合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另外,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学识水平,增强终身学习意识,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优化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4]。利用线上线下资源进行课程整合,通过教学研究激发科学研究,再通过科学研究引导教学研究,最终实现培养优秀毕业生的目的。
3.3 课程方面。还可以开设旅游日语、科技日语、信息日语、翻译、区域研究、管理学日语、工业日语、文献日语、影视动漫日语等系列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更多企业提供日语专业人才。
当前的社会需求决定了日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能只进行外语学习,还要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并延伸扩展。日语专业的学生具有优先使用好日语语言工具的优势,通过学习发掘自己将来发展的方向并为之努力,而日语专业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