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培养管理研究及措施

2021-11-22 09:46唐斌续建军赵荣华谭亮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6期
关键词:学风素质德育

文/唐斌 续建军 赵荣华 谭亮

一、高校德育教育的状况

(一)有些高校缺乏德育教育意识

德育培养是高校对人才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高等学校的德育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高校德育人才培养是否有效这一问题,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和德育工作者所关注的课题。但由于部分学校的有些德育工作者不注意与时俱进地学习,导致自己所储备的知识老化,所获取的新知识、新信息量很少,所以在开展德育过程中,也就不能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与相关理论联系起来、相互论证。甚至还有一些教师会受外界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如拜金主义、个人自由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导致一心向钱看,不能有较好的心态来培养人才,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

(二)高校对德育素质培养不够重视

德育素质工作在道理上应被学校摆在培训的任务首位,然而一些高校对德育素质工作不予以重视。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很多高校的德育素质培养工作还停留在原始的“白字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上,这样的德育素质人才培养方法方式就变得异常单一,仅凭说教很难吸引授课人才的注意;还有的原因就是学校不愿意花钱去投资德育素质培养事业,如不多投资经费支持教师参加相关培训课程、不更新培训设施设备等情况。

(三)学生对德育素质培养不重视

许多大学生认为思政素质培训只是为了混学分,对其不重视乃至轻视。由于大部分大学生的社会阅历浅薄,对我国的现状不了解,所以他们在获取相关知识的同时具有非常强的功利性,即过分重视智力知识的学习以及各种技能的培养,忽视了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修养,同时也忽视了人文素质的修养,这些问题都给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从而影响了德育素质实效性的提高,不能为人才未来就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1]。

(四)教师心在职称而不在课堂

德育教师力量的不足,造成部分高校的辅导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专职化”。因为高校教师职称晋升的规定,主要是以教师科研成果为主要依据,教师的奖金和津贴的发放也主要是以对人才的培训工作的业绩为依据。而仅凭此来评判德育素质工作与德育素质效果很难进行下去,而且也很少有人对其进行这方面的考评。因此,在高校素质工作的培训队伍中,那些真正用心从事德育素质培训工作,并依靠自觉把培养人才良好的就业思想品德,视为自己的本职工作和重要职责的人并不多。据不完全统计,绝大多数的辅导员都是非德育专业,在高校中普遍是身兼多职,既从事于教学又分心于行政,但实际上他们做得最多的工作还是对人才的管理,而对德育素质人才培养工作更多的是应付了事。

(五)思想政治课老师地位不高

部分高校的教师队伍存在着不专一、所教科目多样化、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较低等问题。而且有一种说法是:思想政治课“说起来重要,教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由此便说它是边缘课程、是弱势学科、不是主课,导致思想政治课老师现状就是教学成就感、教学幸福感、教学获得感普遍缺失[2]。

二、高校德育素质人才培养的管理现状

(一)德育管理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大学素质德育领导体制是一个多渠道、多层次的系统。由于高校行政管理机制改革是在摸索中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长期以来,人们在思想上有个误区,认为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是党委的责任,是党务部门的责任,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脱节。党政分工问题仍未处理好,存在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德育与行政管理互相脱节等现象[3]。

(二)德育素质培养工作者主体责任意识淡薄

有相当一部分德育工作者并没有明确自己的责任,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工作中并不是把教育学生做人当作自己首要的职责,没有实现社会对高校青年德育工作者的角色期待。部分高校德育工作者往往是有感于自身在学校的地位偏低,所以刻意打造自己的“专业形象”,只重教授知识,不重育人。定位不准,责任不明,必然导致部分高校青年德育工作者的主体责任意识“陷落”。

(三)管理层的理念没有跟上时代

有些管理层还停留在过去的管理经验当中,新时代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件小事都极可能会被传播,沦为别人的话题,高校管理者更加要谨言慎行,不能沿用以往的德育管理方式,要注意作为学校的管理层所带来的影响和公众形象。

三、高校德育素质培训管理措施

(一)提升教师队伍的质量

为了提高人才素质的水平,就要对教师的培训水平进行评测检查,通过大数据所表现出来的现状来判断教师是否有进步,是否与时俱进。还要及时统计学生对老师教学的满意程度,通过各种的数据分析,综合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此外,学校要强化德育教师自身的修养素养,充分体现现代德育所具备的时代性。在教育人才过程中形成健康的个人道德的同时,作为施教者其本身也应不断加强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修养,在广大人才的素质培养中树立起良好的教师形象。互联网络上新的思维与动态层出不穷、生生不息、瞬息万变,如果教师不及时跟上时代的变化,就很难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进行相对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二)抓学风、促教风

学风的重要体现是学生思想道德、学习精神与综合素质;学风的重要组成成分是教师的教风,其对学生的学风状况起着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好的学风必须以好的教风为前提。学风建设的成败取决于教风质量的好坏,教风的质量切实落在学校的相关教育教学常规的规范管理过程中,这些具体体现在高校教师的各种班务管理、课堂教学、教学研究等方面。让学风建设入心、入脑。我们要做到以“立德树人抓管理,优良学风保质量”为主题,以教育教学常规作为奠基石,师生互动作为载体,穿插着德育教育,坚决培养优良学风。

每学期定时召开教学总结会,教师们可以在会上交流教学经验和探讨教学遇到的问题等,从而推动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还应引导教师对自身每天的教学情况进行数据反馈,由数据来反映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评价,再跟教务处巡查的评价进行对比,可以充分发现教师的教学是否正常进行。

(三)弘扬中国文化,厚植德育教育

高校教师应该做到以文化自信来引领道德教育。中华文化几千年的传承,形成了我们独特的华夏文化传统和价值体系,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个人的行为方式潜移默化。虽然我们曾遭受西方文化的冲击,但它并没有被消灭,也没有被同化,反而以“出淤泥而不染”之势脱颖而出,呈现出了异常旺盛的生命力。在现在这个全球化时代,道德教育应传播我们中国的道德文化,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信,并且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偏离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历史传统,不能够偏离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坚持和守护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更不能够偏离当前社会文化环境下人们的日常生活。

(四)注意网络的影响

作为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网络信息的不准确性和非当面接触性。学生在网上可能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遇见形形色色的人,不同的价值观;这些可能会对学生有不良的影响;学生也有可能会在网上散布不实消息。所以网络道德培养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需要,也是高校德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今大部分大学生虽然几乎已成年,但在面临着铺天盖地的各种信息诱惑时,他们往往需要做出选择。尤其是在“崇洋媚外”观念依然存在的情况下,现实生活中和人们的脑海中到处都充斥着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因此,要及时加强并培养学生针对数据信息处理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区分和处理各种数据信息的水平,使用互联网并且让大数据服务于我们。

(五)在活动中加入德育素质培养过程

高校应当多举行与就业人才实践相关的活动,开展实践活动教育。实践活动本身就具有十分丰富的德育资源,包括但不限于: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团队协作(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等。在实践调查过程中,学生一方面获得了相关的德育教育知识;另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道德意识,规范了他们的行为。

(六)培养主人翁意识

无论是对管理层、教师还是学生而言,想办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主人翁意识是重中之重。首先,应调动管理者育人的积极性。从上至下形成一股良好的风气,无形之中也带来了一种压力。先由管理者们开好局,带好头,创建并落实德育工作制度及监管制度,让他们在履行自己权力的同时不越权不集权,明确自己的职责。其次,要调动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他们才是最终向学生直接传递德育资源的一把手,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最后,主要通过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拥有感”来塑造他们主人翁意识,让他们主动发现和寻找身边的德育资源并吸收。

总之,要使学校形成一股德育教育的风气,应建立可行、科学的德育管理体系,同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更加全面、更加有效的管理措施,使人才可以在健全的德育素质管理体系中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学风素质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陈嘉庚精神与“诚毅”学风的形成
关于改进高校学风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