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七星华创流量计有限公司
我国在党的十九大之后,进一步加强了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力度的要求。国家向企业进行投资入股,促使国有资产经营活动转化为国有资本,并且利用股权的控制过程,达到对国有企业进行掌控的效果,充分保证国有资产的持续保值增值。作为出资人,国家通过这一系列的管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跃进,实现社会效益、宏观调控及企业效益的多方位发展。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经过长期的理论与实践验证,众多产权管理者们充分认为,资源配置的效率完全可以通过清晰地界定产权来进行有效的提升,并提出界定标准:明确产权主体的前提下,资产的运行能否实现其价值的持续保值或增值,并使其权责高度保持一致。新时期,在我国的国有资产的监管方式由“管资产”向“管资本”逐渐转变的过程中,国有企业主要负责本企业的生产及经营环节,而国资委作为另一方,则负责国有资产保值及增值,担任出资人,使得国有企业与国资委双方的权力、责任和利益划分高度清晰化,从而达到在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提升的同时,实现政资分开、政企分开,确立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国有企业的生机和影响力。另外,通过“管资本”的实施,充分明确了国有股本与其他股本的法律权益,使得多种形式资本元素之间达到利益共享及风险共担的效果。
从国际范围上来看,国有企业是指本国政府直接投资或间接进行控制的企业;我国的国有企业不仅包含以上企业,另外还包括地方政府投资参与控制的各个企业。国有企业即是公益法人也是营利法人,公益性主要表现在国有企业充分调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则充分体现了其营利性。在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中具有基础性、枢纽性和战略性特点。产权管理清晰界定了行权履职的划分标准,是进行管人、管事、管资产的基础;产权管理是国有企业同资本市场进行有效对接及合作的枢纽;产权管理是所有制的核心,同时也是国有企业进行改革的战略性制高点。
产权管理是管资本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健全的法律依据是国有企业管理的基本保障,为了保证国有企业产权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我国结合不同时期的具体国情,颁布了众多相关法律政策及文件。近年来,在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5〕22号)的引领下,为了进一步完善企业国有资产交易制度的客观需要及建设产权市场的必然要求,国有企业产权管理的文件《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国发〔2015〕54号)和《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国资委财政部令第32号)以及《国有资产产权界定和产权纠纷处理暂行办法》《集体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界定暂行办法》《企业国有产权纠纷调处工作规则》《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国有资产产权登记档案管理暂行办法》《国有企业资产与产权变动档案处置暂行办法》《境外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及实施细则等法规相继出台,在相关法律制度的保障下,国有企业的产权管理架构稳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逐步落实。
第一,在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各个环节中,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机构的影响,然而伴随着我国数次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受政府的监督力度被严重削弱,出现国有资产浪费、闲置的情况;第二,由于补偿机制的欠缺,导致国有资产折旧过程中无法及时有效地进行止损处理;第三,在我国,由国家承担着国有企业大部分的盈亏风险,由于企业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的工作态度及执行方法出现问题,则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并难以核算损失,缺乏核算机制。
目前,很多国有企业的管理部门对内部产权管理的规划认识不足,缺乏数据统计的规范化,经常导致国有企业重复收购或盲目投资;国有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比较复杂,各个部门之间不能有效沟通且工作效率低,也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同时由于管理不到位,在众多国有企业“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不良现象依旧很严重。
我国目前大部分国有企业在产权管理中所面临的最严峻问题就是产权主体界限不清晰。首先,随着市场经济的需求,涌入众多社会出资者,产权的界定不明导致出资者话语权受限;其次,产权归属的界限不明引起企业,内部各部门对国有资产的随意侵占,大多数国有企业产权也没有派专人负责管理,造成产权浪费。
国有企业的产权管理,包括企业重大决策、产权登记、资产评估、股权管理等具体工作,需要足够稳定的管理机构来支撑,这就要求国有企业必须组建优质、稳定的产权管理团队,并不断地加强管理人员业务技能及水平,才能确保各项产权管理工作有序有效地进行,高质高效地完成管理目标。
国有企业的产权管理,不仅要服从于中央的政策调控,也应从地区经济的整体角度出发,服从地方经济的管理战略,并有效进行企业产权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发展,通过占用少量的公共资源,最大限度地为社会提供各项公共服务,稳定物价,扩大就业,实现经济目标及社会责任。
首先,为了切实保障企业出资者的话语权,各部门要帮助国有企业构建产权沟通的渠道,重视出资者的合法权益;其次,明确国有企业产权管理的目标,结合企业具体情况,建立规范严谨的监管制度,避免产权流失;再次,规范、合法地对重大事项的立案、讨论、决策、执行和收益进行监督,以保证国有企业产权的正确使用;最后,为了有效地规避风险,适应宏观调控的需求,在国有企业产权管理中,要加强对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及手段的应用,提高产权管理的执行效果。
1.严格执行登记制度
国有企业进行产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有资产的监管,而每一项资产监管工作都必须以规范严谨的产权登记为基础。通过严格执行产权登记制度,监管部门可以及时全面地了解国有企业具体产权数据。我国产权登记的法律规定,登记部门在进行国有资产产权记录时,必须保证真实完整详细,坚决杜绝出现资料混乱的现象。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有关部门要求严格审核每个国有企业的产权年检资料,避免以权谋私等违法行为的出现,严格按照相关制度执行国有企业产权的登记、变更及销毁的规范化流程。
2.资产评估真实准确
为了确保国有企业产权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避免企业在经济活动中产生资产闲置及浪费问题,准确地掌握国有企业资产的真实数据,首先需要经过科学的资产评估。组织相关资产评估机构利用招标的形式,来对国有企业资产评估的监督措施,确保整个过程的公开及合法。得出评估报告后,举行国有企业专项审核会议对该资产评估报告得出的相关数据展开分析和讨论,对于分析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再由国际委员会对完善后的资产评估报告进行最终的核定,经过反复确认后备案。通过资产评估工作,可以保障国有企业产权的完整,规避非法流失现象,同时也可以保障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是国有企业产权管理的核心内容。
3.产权交易公平公正
许多国有企业加快了内部股权制度改革步伐。国际市场经济风险的冲击以及国内竞争的激烈,造成目前国有企业产权管理工作变得复杂化。由于国有企业的规模,致使在经济交易活动中的往来资金数目巨大。根据我国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相关法律规定,国有企业产权交易过程中,必须保持公平公证,严格遵循应进必进、能进则进的原则,公开企业产权交易的过程,避免出现暗箱操作等违法行为。规范化的产权交易,能有效保障国有企业出资者及内部职工的合法权益,是我国国有企业产权管理工作中的重点。
综上所述,以管资本为主导下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对国有企业产权管理体系建设意义重大。产权管理是管资本的重要手段,利用资产置换等产权管理方式,引导企业合理利用资本市场平台,可以有效促进国有资本布局的调整。现阶段,深化国企改革对产权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把不该管的放还给市场和企业;把该管没管的要管住管好”,只有强化管资本职能,突出国有资本的运营,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精简监管事项,优化监管方式,才能使监管法治化、市场化、信息化,并有效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提升企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