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叶 刘立清 孙久祎
大连理工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4
中国武术是带有文武双重属性的宣传民族文化的传统项目。高校武术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武术发展现状、学校武术教育以及武术文化等领域,关于对德育教育和武术课程建设结合在一起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为核心,从课程的组织形式、内容设置方面逐步完善武术课程德育建设和规划,切实把德育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从广义来看,德育是指在思想道德方面有目的、有计划的对社会成员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等。从狭义上看,德育就是指学校德育,即在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素质方面对学生进行的教育,促进他们在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构建并提升,而在民族传统武术文化中的德育则是对学生武术伦理观的建立,基本内容包含尊师重道、谦和仁爱、重义守信和立身正直等几个方面,[1]在武术的教学与学习过程中,教师传授徒弟、双方施展武术动作以及为人处世等方面的武术德行是高校德育工作中非常重视的道德修养。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障,是学生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的前提以及保证,是实现我国德育目标的基础和保障,是培养具有道德的发展人才的条件和保证,[2]各高校必须把德育教育摆在素质教育的前沿位置,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为了在世界范围内更好地推广中国武术传统文化,在各高校的武术教育中更要重视学生武德教育,在教导技术动作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弘扬民族精神,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高校武术课程作为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以德育为价值引领,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设计中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德育与武术教学相结合,不断迎合适应现代社会的思想。张振华认为,[3]将德育教育融入大学武术课程的根本目的不仅是学习武术技能,它还是进一步修炼学生内心,培养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以及顽强不屈的挑战精神。卫志强等人认为,[4]为提高学生对武术德行方面的认知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开设武术理论课程,通过对武术理论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传统武术伦理与现在法制教育的关系,对德育教育在高校武术课程中的发展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胡平清认为,[5]中华武术对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德育教育在高校武术课程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激发起学生爱国的民族,也是为传统文化的宣传做了充分的准备。孙成岩等人认为,[6]当今时代,武术已经成为各高校体育课的必修课程之一,学生进行武术理论知识的学习既可以强化对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了解,也可以培养公平合理的体育态度和尊师重道优秀品德。综上所述,关于德育理论与高校武术课程的研究主要从理论课与武德教育两个角度出发,从基础知识上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与此同时,德育工作的开展不能操之过急,德育教育与武术课程的融合也不能生搬硬套,要与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比如每个学生对武德教育的理解程度不同、理解能力水平不一,教师就需要做好因材施教的准备,使学生充分融入武术课堂德育教育氛围中。将德育教育融入武术课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武术技术实践水平,也可以使学生树立起自强不息、尊师敬友的道德观念,最终实现武术技能与道德教育的共同进步。
高校以培养品德兼具,身心健康的高素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为教育目标,以“德育为先,育人为本”为人才培养的教育方针,但在目前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关于德育的培养现状还存在一些问题,学校对武德文化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教师在学期末的课程考核方面只是注重于学生的武术技术动作,导致学生对武术的理解多集中于动作技能方面,对于武德文化比较陌生,一知半解或不知其中之深意。学校、教师将德育教育与武术课程内容充分结合,关键点是要注重结合过程中的内容质量问题,课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武德文化的理解程度。综上,提高学校、教师、学生对德育教育融入武术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有利于推动武术课程德育“从有到好,由范及精”的转变,建立起武术课程德育内容发展体系。
在各个学科领域有针对性的开展德育工作对学校完成以育人为本的教育任务起着正向的积极作用,极大提高了学校德育的效率。德育教育在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中的体现就是武德教育,武德教育是武术教学过程中思想意识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一种特殊的德育教育。秉承“育人为本,学生为主体,加强素质教育”的教学指导思想,在因材施教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德育教育与武术课程完美结合建立健全武德教育体系,教师在此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要对武术技能进行教学,也要关注学生品德价值观方面的建立,既要有传统的德育教学内容,也要有符合学生自身性格态度的德育教学内容。通过武德教育体系的建立,为武术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贡献。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不稳定因素,学校教育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中国武术具有深厚的中华传统传统文化积淀、庞大的内容体系与复杂的功能结构,这些特质决定了武术的发展不能离开其“以武助德,以德服人”的中心思想,这些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对武术课程的学习,既能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防身自卫,还可以锻炼自身的意志力,修炼自身的品行。习武先习德,将德育教育融入高校武术课程当中,学生在学习武术技能过程中动作的开始和结束都要行抱拳礼,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武德的真正意义与价值,并在实际生活中养成有礼貌、懂谦让等良好的行为习惯。
德育课程归根结底是各大高校应设置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现如今开设“武术+德育”课程对于高校武德教育体系的构建极为重要。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一门课程,主要的教学形式就是教师通过对武术动作进行演练、展示,由此得知,武术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会偏向关于技能的学习,教师在技能课程训练中融入德育思想,从规范武术礼仪做起,严格以德育理论为指导思想,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有助于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武德观念;适当调节课程难度,营造学习武术技能较为艰难的氛围,以此培养学生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性格、行为习惯等,与学生多交流沟通,在课堂上或者课后给予不同学生不同的指导,无论是武术技巧方面还是道德行为方面,鼓励学生再接再厉。
第二课堂就是对第一课堂在内容上进行的延伸,加强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以校武术社团、武术沙龙团队为平台,与第一课堂武术教学形成合力,二者均有武术专项教师坐镇,相辅相成发挥“德育+武术”的文化作用。大学生每周仅有一到两次的武术课程,在如此仓促的时间里学生无法认知并感悟中华武术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此时学校组织的武术社团免费提供专业场地,为学生在教学课后再次领悟武德精神提供了辅助性条件,向学生进行武德教育渗入,让大家更好地接触武术。
学校的教学环境与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属于一种隐性的潜移默化地课程,在保障课堂教学质量较高且课程进度完成状况较好的情况下,学校体育部门可以利用学生的课下、课外时间组织一系列有关“武术+德育”的相关活动,享受参与活动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