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论视域下苏轼诗词中的文化专有项英译探析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江城子·密州出猎»为例

2021-11-22 09:20张敬涛
现代英语 2021年2期
关键词:源语模因意译

张敬涛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38)

一、引言

文章所选两首诗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及在密州知州上任时所作。在«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中,苏轼描写了赤壁的雄奇景色,因凭吊古迹、自己功业无成却白发已生发出感慨,一度被誉为宋词经典之首。«江城子·密州出猎»抒发了诗人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这两首词都是苏轼的豪放之作,都包含了中国古代文化专有项。因此,文章以海豚出版社出版的许渊冲经典英译古代诗歌1000首系列之一«苏轼诗词»里的译本作为分析对象,从模因论的角度探讨苏轼诗词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

二、相关概念介绍

(一)模因论

1976年,生物学家道金斯(Dawkins)在«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书中提出了meme这个词。之所以将meme译成“模因”,是为了让人们联想到它是一个模仿的过程,是一种与基因类似的现象。基因通过遗传而繁衍,而模因是通过模仿而传播,它是文化的基本单位(何自然,2005)。模因论是用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

(二)翻译模因论

“翻译模因论”最初由翻译家Chesterman提出,他认为翻译理论的演变和发展指的就是翻译模因不断复制和传播的过程(Chesterman,1997)。模因论的提出为翻译研究开创了一条新思路,在模因论的指导下,译者可以把翻译活动看作是源语与目的语当中的文化模因经过语言的解码和转码进行传播的过程。

(三)文化专有项

西班牙翻译家Aixelá首先在«翻译中的文化专有项»(Culture-specific items in translation)一书中正式提出了文化专有项的概念。他所指出的文化专有项,是指在文本中出现的某些项目,由于在译语读者的文化系统中没有项目能与之对应,而将其归为文化专有项(Aixelá,1996)。如果汉语中的词、短语、句子或篇章结构对于译语文化中的一般读者来说很陌生、很难理解或不易接受,我们就称其为中国文化专有项(许明和高云,2012)。因此,在译语文化中,对于那些一般读者或者是当权者在意识形态和文化上所体现出的不可理解的部分,都可划分为文化专有项。

(四)模因论与文化专有项翻译

在跨文化传播过程当中,翻译充当模因跨语言和跨文化进行传播的载体,译者作为传播模因的宿主,首要任务就是尽可能将源语模因(文化专有项)准确传播给译语读者,促使源语文化在异语中得到最大限度的传真,也让异语文化更加丰富。因此,在对文化专有项进行翻译时,译者在考虑历史文化以及社会背景等因素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能力和对文化的理解,以期实现源语文化模因的有效传播。

三、基于模因论的苏轼诗词文化专有项翻译

文中所分析译本中的文化专有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历史人物、典故,以及地理文化等方面。在翻译这些中国独有的文化专有项时,对于译者而言,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让这些文化专有项为译语读者所接受。在语言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根据具体语境和交际意图的需要将储存在大脑里的各种信息直接复制套用,或部分地调出、改造、模仿,组成新的模因变体。其中包括音译模因、意译模因、节译模因、略译模因、译述模因、译评模因等翻译模因变体(许明和高云,2012)。而模因的信息除了直接套用之外,大都只形成近似的变体(何自然和何雪林,2003)。这里将参照何自然教授的观点,并结合许译本的译文特征,通过直译模因和模因变体两种模因复制方式对苏轼诗词中文化专有项翻译进行探析。

(一)直译模因

对于译者可以在目的语文化中找到与源语模因类似意象的情况,通常采用直译来实现模因的转换。因此,在翻译部分中国文化专有项时,译者可以通过保留源语文风或手法来促使译语读者产生类似的语用效果。如许渊冲在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把“大江”译成The Great River;把“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直译为“Swashing waves beat on the shore, Rolling up a thousand heaps of snow.”不仅直接传达出原文所要表达出来的大气、磅礴之势,也考虑到了目的语读者的可接受性。中西方文化内涵所存在的差异容易导致源语与目的语的词汇间难以达到准确对等,因此,译者就需要使用能产生相同语用效果的异语模因来取代源语模因。在苏轼诗词中,源语的历史、文化背景因素较多,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在这句词当中的“三国”“赤壁”都是很明显的中国文化专有词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采用直译模因,把“赤壁”译为 Red Cliff;“三国”译为the Three Kingdoms,“锦帽貂裘”则译为“silkcapped,sable-coated”。 因为在西方文化当中,“三国”“赤壁”这类词汇难以找到对应项,所以译者采用带有近似语用效果的Red Cliff和the Three Kingdoms来代替源语模因,在最大限度上反映出源语的文风或手法,以求更好地满足译语读者的可接受性。

(二)变体模因

除直译模因以外,文章还从变体模因的角度探讨了许译本的翻译侧重点以及给目的语读者带来异语文化模因上的真实体验。变体模因主要通过意译模因、减译模因、改译模因等形式来实现模因的转换。接下来用意译和减译两种变体模因探析苏轼诗词中文化专有项的英译情况。

1.意译模因

意译这种翻译策略重点强调原文内容的忠实,而译者在形式上的发挥相对自由。在翻译文化专有项时,假如源语模因无法直接转换成译语的模因,译者可以使用“改变形式,保留原意”的方式来向译语读者传达源语信息。意译模因在文章所选取的许渊冲译本当中充分体现了出来。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译者对于“周瑜”和“公瑾”这两个词,并没有采用直接音译的方式,而是采用音译加意译的结合译成General Zhou,不仅没有背离原意,还说明了周瑜的身份,有助于读者对这位英雄人物的初步了解。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许渊冲的译文是“Townspeople pour out the city gate To watch the tiger-hunting magistrate.”,他采用归化翻译手法把“孙郎”意译为magistrate,目的语读者能够迅速地把“孙郎”与magistrate对等起来,然后从magistrate的语意上去寻求“孙郎”的意思,也就是地方官。诗词当中的这些源语文化模因通过意译的转换,使得源语文化通过一种间接模式传播给了译语读者。

2.减译模因

减译是指翻译过程中省略次要或译语读者难以理解的信息,而不影响译语读者对源语的理解。翻译文化专有项时,可以通过省略次要和译语读者不易理解的信息,更好地促进译语读者对源语关键信息的接收。如“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里译者对“人道是”进行省略,译成“West of the ancient fortress appears The Red Cliff.Here General Zhou won his early fame When the Three Kingdoms were all in flame.”,在不影响译文完整性和可读性的前提下省去部分文字并无大碍(刘锦晖,2020)。这种翻译方式不仅提高了诗词译文的美学效果以满足译语读者的诗词体验,同时源语文化也通过减译模因忠实地传达给了译语读者。

四、结语

模因论,即专门用于探讨文化之间的模仿、变异与发展的理论。翻译理论的发展始终离不开文化模因的传播。模因论在文化专有项的翻译当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借助语言模仿和复制的方式,源语文化专有项被引入译入语,让源语的文化得到了传播,同时目的语文化也更加丰富。许渊冲所译«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江城子·密州出猎»时并没有完全依附于原文的表达方式,他借助多种转换策略,如直译、意译、省略等模因来实现译文对原文中文化专有项的解码、整理和编码。因此,在进行翻译时,特别是进行诗词翻译,源语和目的语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必须考虑在内,在传递中国诗词美感的同时也要尽可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源语文化模因在目的语中的传真。

猜你喜欢
源语模因意译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英语教学模因论分析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浅谈直译与意译的合理结合
大陆与港台译制片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直译与意译取向研究
An Analysis on Advertising Langu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metics
新闻标题与模因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