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茹
(渭南师范学院,陕西 渭南 714000)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增强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受到极大关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软实力。”学界专家学者随之对这一任务从各个角度展开研究,其中尤为关注的是中国话语体系建构和对外传播问题,而这需要解决翻译这一核心问题。新时代赋予了翻译更重大的责任和使命。借助翻译的力量建构和传播中国话语始终绕不开大量术语的翻译,尤以中国特色话语术语的翻译存在很多问题和争议,影响传播效果。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个案研究,如“中国梦”的译文对比,或是翻译策略研究,关注点过于具象或抽象,且研究呈现出同质化,研究视角局限于英汉对比翻译等层面,研究视角创新不足。
鉴于此,文章聚焦于术语翻译角度,以中国特色话语对外翻译标准化术语库为例,探讨术语库标准化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对外传播的创新价值和意义。
话语(discourse)广泛运用于语言学、哲学、政治学、传播学等研究领域,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话语既指向具体的语言交际活动或语言生活事实,也包括与其相关的社会文化、历史环境等因素。话语研究目的在于考察语言背后社会现实事件的价值和意义。福柯(1984)则跳脱出语言分析模式,关注话语的社会属性,提出了话语权力论,强调“话语的生产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选择、组织和重新分配,话语是人们必争的权力”。事实上,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认为人类话语实践就是一部知识实践史,知识在实践中经由话语得以传播。话语生产依赖于一定的场域,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和实践性。话语包含生产和扩散的历史过程,与其相关的认知过程、社会关系和特定的思想形式。
中国特色话语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包含丰富的中国知识、中国思想、中国经验、中国智慧,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话语体系。做好中国特色话语对外传播对于提升中国在世界舞台的话语权和国家软实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中国特色话语的对外传播可以看作一种跨文化语话知识传播实践,过程中充斥着选择、控制、重新组织和分配。传播效果则取决于知识的采集、分析、传播与应用(伯克,2016)。中国特色话语对外传播只有隶属于语言服务、知识服务、话语服务三位一体,才能在实践中打开传播新思路,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翻译实际上是受一系列外部社会力量控制和支配的话语活动,受到社会、文化、历史、思想、意识形态等制约。
中国国际话语权的赢取,不仅仅取决于国家的硬实力,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中国话语在对外译介与传播过程中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选择(胡安江,2020)。因此,如何科学地实现中国特色话语对外传播是当下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为了回应这一时代思考,翻译界贡献了自己的新思路,即以术语作为话语工具,实现中国特色话语的术语翻译标准化,以助力中国特色话语对外传播,于是中国特色话语对外翻译标准化术语库应运而生,成为中国特色话语传播实践中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翻译工具。
中国特色话语对外翻译标准化术语库是近年来新打造的国家级翻译资源平台,是中国外文局、中国翻译研究院主持建设的首个国家级多语种权威专业术语库,服务国家话语体系建设和中国文化国际交流的基础性工程。术语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术语和中国特色文化术语为主要内容。目前发布了中国最新政治话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改革开放以来党政文献、敦煌文化等多语种专业术语库的5万余条专业术语,并已陆续开展少数民族文化、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领域的术语编译工作。该术语库平台以语种的多样性、内容的权威性为突出特色,提供中文与英、法、俄、德、意、韩、西、阿等多种语言的术语对译查询服务。其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术语摘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中国关键词»多语种版等外文局、中国翻译研究院、中国翻译协会发布的独家权威语料。编写团队以外语译文、中文释义、近义词、经典文献例句、网络参考例句等具体内容为载体,全面展现了术语的文化内涵和适用语境,旨在为对外传播翻译工作提供术语及相关知识的数据资源服务,确立国家主导的中国特色话语外译标准。该术语库的建立,也是完善信息化时代语言服务基础设施,提升新时代党和国家治国理政思想的国际传播能力和影响力的有益成果。
术语是特定学科中概念的称谓,是一种表达特定领域科学概念的语音或文字语言符号,具有传播知识技能的功能。作为话语工具,术语凝结着知识标准化成果。术语管理强调概念本位,即术语的概念指称第一属性。术语标准化工作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术语标准化和规范化有助于相应学科建设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此外,术语标准化建设也助推行业交流和社会文化发展。术语翻译标准化则更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理论上,这个过程本质上是跨文化跨语言概念匹配。但事实上,中国特色话语的术语在西方文化中的概念缺位是常态,所以表现出强烈的术语异质性。然而对英语语言文化而言,恰恰是中国特色话语的这种异质性具有较强的新颖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如果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会丰富本族文化的语言表达甚至社会实践,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力。而中国特色话语术语是中国知识相关的特有概念表征,是中国特色话语对外构建与传播的话语工具(魏向清和杨平,2019)。随着语言服务需求现实不断发生变化,翻译方向从译入逐渐转向译出,翻译内容也随之围绕着中国特色内容展开,因此中国特色话语逐渐形成体系。
为了规范中国特色话语译名,帮助译者在实践中做出合理选择,相应的术语库应运而生,从而以术语为载体,让中国特色话语背后的语言、文化、知识走向世界。术语库标准化工作总任务就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国特色话语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大胆进行实践创新让中国话语背后的知识走向世界,让中国话语走向世界。鉴于此,中华特色话语术语库的标准化工作面临着更高要求和挑战。一方面要保留中国特色术语异质性,另一方面又要保证术语标准化的国际性。实现二者兼顾统一于术语标准化工作中则需深入术语的概念化本质和术语翻译的跨文化性中寻找破解之道。中国特色话语术语概念内涵的丰富性决定了术语翻译跨文化过程中必须走一条创新之路。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该术语库标准化过程中不断创新,主要面向术语数据知识加工的过程和结果,即数据知识管理和术语知识呈现两方面。术语数据的加工、管理与审核直接关系到其知识服务功能的体现(黄鑫宇和董晓娜,2019)。该术语库在术语数据筛选建设术语库内容时,结合中国特色话语的术语异质性对“标准化”进行因地适宜的改造,最终术语呈现出类别化特点,即同一条术语可以对应多个类别标签。这样的知识创新管理一方面科学性地实现了术语标准化,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根据类别选择恰当的术语,帮助译者做出选择,因而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当译者选择正确的术语译文时,无疑有助于实现术语背后中国特色话语的传播和接受。其次,由于中国特色话语术语内涵丰富性以及术语高度历史语境化,所以在术语知识呈现方面该术语库也进行创新,术语译名属性中包括术语的“定义”“说明”“参见”等多种功能,对术语内涵和的使用进行了解释说明。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参见”功能,比较深刻地呈现出术语的语义和概念内涵的整体知识脉络。此别出心裁的创新设置可以让研究人员和译者学习到术语背后蕴含的丰富知识和应用,从而进一步发挥出术语在中国特色话语传播中的工具作用。
中国特色话语对外翻译标准化数据库以其自身的创新性成为中国特色话语对外传播实践的创新工具,不仅提供权威的标准化中国特色话语术语译文帮助译者和研究人员在翻译实践和相关研究中做出科学选择,更重要的是找到一条传播中国特色话语的新方法、新道路,这无疑是一个正确尝试。
新时代提升中国特色话语对外传播要走出一条创新之路,要将话语实践融汇于语言服务和知识服务中,始于建构中国特色话语系,重点解决翻译问题,尤其是要做好中国特色话语的术语翻译和传播。在充分考虑用户需求和翻译现实的基础上,通过建设中国特色话语对外传播标准化数据库,让术语发挥自身作为话语工具的作用,助力中国特色话语对外传播话语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