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五唯”背景下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以应用型本科高校为例

2021-11-22 09:04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方晓延
办公室业务 2021年14期
关键词:职称高校教师应用型

文/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方晓延

职称关系着教师的切身利益,代表着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工作业绩和社会贡献。高校职称评审制度的改革关系到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巩固和提升,以及学校的长远发展方向。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主要任务是打造“双师双能型”高水平师资队伍,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校企合作,为服务行业和区域发展培养应用型高水平技术人才。新时期,应用型本科高校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这为承担着应用型人才培养重任的高校和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对他们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行职称评审中“唯学历、唯资历、唯‘帽子’、唯论文、唯项目”等倾向已经严重阻碍了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和事业的发展。《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在高校教师职称评价标准上要克服学术评价中“五唯”倾向。要严把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考核、突出教育教学能力和业绩,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完善评价标准。坚持分类评价机制、实现多元评价,引导教师立德树人,加强课程教学和专业实践,根据自身优势实现分类发展,建立适应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的、具有活力的职称评审制度,对吸引、培育和激励教师发展,为社会培养应用型高水平技术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职称评审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重科研轻教学。“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三大主要职能。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侧重于“教书育人”,即为社会和行业输送优秀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然而,受传统职称评审体系的影响,应用型本科高校现行的职称评审侧重考察教师的科研成果,甚至只是考察教师科研成果的数量,比如论文数、项目数和经费数额。没能有效地把课程改革成果、教学成果、专业实践业绩列入评审指标。这就导致一部分教师轻视教学工作,不愿参与课程改革与实践,甚至倾向于趋利避害,即职称评审侧重哪里就把精力和时间投入哪里,职称评审什么就做什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工作重心也因此向科研型人才培养转变。除此之外,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具有理论教学技能和实践职业技能的师资队伍,这就需要引入行业教师,但是行业教师擅长的行业资源拓展、产学研项目承接、行业实战案例教学等在传统教师职称评审体系中并没有指标体现,导致行业教师在进入高校后因职称难评定,待遇难匹配,落差太大而引不进、留不住。如此一来,职称评审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导向作用很难得以发挥。

(二)重评聘轻考核。重评审聘任,轻考核管理,根据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现行的职称评审制度要求,教师一旦获得职称就是终身制,能上不能下,并且评聘不分的现象依然存在,一般都是通过职称评审即通过岗位聘任,一劳永逸。一方面,没有获得高级职称的教师想方设法去争取职称评审所需的科研成果,而不能把心思和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专业实践和科技创新上。另一方面,通过职称评定的教师则容易放松自己,没有了热情和积极性,只是例行公事地完成日常工作。学校缺乏择优聘任的竞争机制和科学合理的考核管理制度。现行的考核管理只设置了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但这些考核基本上只是一些形式化的表格填报,形同虚设,对教师发展并未起到任何激励作用,也并未达到真正的考核目的。虽然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高校教师师德失范管理的相关文件,提出对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制,但在职称评审中,师德师风考察一般是以个人承诺书、思想道德表现考核、师德师风委员会意见等形式呈现,诸如此类的考察大都是走流程,难以真实评价。这种局面严重阻碍了教师的分类发展和师资队伍整体建设水平。

(三)评审方式繁杂。应用型本科高校现行的职称评审过程主要涉及个人申请、二级部门测评、教育教学能力小组考评、思想品德小组考察、科研学术水平小组考核、校资格审查小组审查、外校同行专家鉴定、学校学科组答辩、学校高级专业资格评审委员会等流程复杂。在这些繁杂的考核考察过程中,要开很多次会议,每次会议都需要打印相关材料,并且每次会议都会邀请相关人员参会,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评审方式落后。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很多申报和评审工作已经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和信息化技术进行,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利用网络平台完善申报和评审的监管和管理,保障相关工作客观、公开、公平、公正、规范和高效。然而,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职称评审工作采取传统方式,申请职称评审的教师需要填写无数表格,提供大量评审材料,如果当年没有通过评审,次年再重复递交相关表格材料,耗时耗力。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的举措

(一)优化职称评审考核指标。应用型本科高校职称评审考核指标应符合应用型本科高校“自身”的发展定位和特色,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师德失范行为和学术造假行为“一票否决”制,突出职称评审在应用创新型教育中的导向作用。在设置职称评审考核指标时,考虑将教书育人、教学改革、技术转让、产学合作方面实际工作业绩、社会服务和贡献等要素纳入评审指标。同时,调整科研成果在职称评审指标中的比重,在科研成果考核方面,避免只计算项目数量、论文篇数和经费额度,要强调对科研成果的质量考察。探索“代表作”和国内外同行评议相结合的制度,工程技术方面的职称评审注重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把国际会议邀请报告以及推进中国品牌、中国制造形成重要影响作为参考指标,把解决重大科技问题和“卡脖子”问题的能力作为重要指标。坚持分类评价,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导向作用,调整和规范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师资队伍结构和规模,吸引更多专业技术人才和行业专家,实现各类型人才在应用型高校均可得到职称认定、相应待遇匹配,体现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分类发展的方向和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特色。

(二)完善职称考核管理制度。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完善职称考核管理制度方面,要按照分类分层评价原则,完善信用和惩处机制,健全师德考核体系,健全聘期考核机制,科学合理设置考核评价周期,聘期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职称考核指标的设定,要适应并能引导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发展,提高对“双师型”教师人才的考核标准,鼓励教师不断完善和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推进校企合作项目,提高行业和区域服务水平。考核管理权下放二级学院,充分发挥二级学院的自主能动性。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有特殊贡献的教师。针对不同的岗位,设计不同的职称考核指标,突出岗位的特点优势,体现出专业特色,充分调动不同岗位教职工的热情和积极性。通过职称考核管理制度的完善打造具有行业实战能力,具有应用型教学改革能力,积极开展产学研项目,积极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动参与课程改革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有效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建设和发展。

(三)创新职称评审方式。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十分繁杂,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应用型本科高校要精简评审流程,创新评审方式,使职称评审更加客观、公正、规范、高效和便捷。首先,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搭建职称评审信息化平台,建立健全各系列专业评审专家库,严格专家入库条件,并适时动态调整,积极邀请不同行业专家加入专家库,提高评审专家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其次,要梳理职称评审工作流程,总结现行职称评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可以删减或合并的环节,减少审查环节,缩短评审时间。最后,向国内外兄弟院校借鉴学习先进的评审方式,简化职称申报审核手续,优化评审过程,最大限度减少人事部门和申报人员的事务性负担。

三、结语

职称评审制度既是一种教师综合素质和综合实力的评价制度,也是一个教师分类培养和分类发展的体系。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职称制度改革中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导向作用,突出教书育人成果、专业实践业绩和社会贡献,破除“五唯”问题,建立适应新形势下应用型本科高校自身“特色”的职称评审制度,充分发挥其有效的激励、杠杆作用,完善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的引进、培养、使用、评价制度,引导教师根据自身优势实现分类发展,各尽其才,为学校事业和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猜你喜欢
职称高校教师应用型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高校教师团队知识共享的保障机制研究——以南审国际贸易学专业团队为例
高校教师岗位聘任制改革问题与对策探讨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学术造假将被撤销职称并记入诚信档案
《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让学术造假撤销职称有法可依
职称:追寻幸福中的成长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