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21-11-22 09:04沈阳理工大学王迪
办公室业务 2021年14期
关键词:哲学经济建设

文/沈阳理工大学 王迪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首次完整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并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要求全党同志自觉投身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协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更是对后世意义深远的战略举措。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党和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战略布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抓住发展机遇,对未来国家和社会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和指导。这是从人民需求出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使国家长治久安,社会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之一。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来源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吸收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精髓。强调整体和谐是中国古代哲学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中国古代哲学称整体为“统体”,认为“万物统体与太极”,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整体观强调各种事物的普遍联系与贯通。“天人合一”的观点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观点之一,从整体思维出发,进一步揭示出统一是对立面的相互关联与转化,是更高意义的平衡统一,这种能保持稳定的平衡便是“和谐”。中国古代哲学家将这种整体和谐的观点运用于对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认识。他们在宣扬传统伦理道德时,还讲求人与人相互之间的谦让与慈爱,实际上都是追求和谐的体现。因此,我们的优秀文化中自古就包含着对和谐的追求。当然,中国古代哲学中也有局限性,我们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既是提取了中国古代哲学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又从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对社会和人民提出新建设目标,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符合我国国家建设的需要。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吸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也是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故步自封的,是不断进步与更新的,其中的哲学基本原理是相对稳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我国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而提出的新构想、新目标。从哲学角度来看,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指导下与实际情况结合进行的创新发展。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我们面临很多亟须解决的问题。面临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这个棘手的问题,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良策,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措施有利于实现长久的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面临着如下问题:第一,区域发展不平衡。东西南北方各有特点,却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在经济发展整体增速的同时,各地区未能协同发展。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可能会造成社会性矛盾。第二,贫富差距继续扩大。在现代社会财富积累大大增速的同时,并没有达到缩小贫富差距的预期,反而使其继续扩大,收入差距引起了大众心里的社会阶级分层,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解决这些短板和问题。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完善社会管理体系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使我国社会的经济利益格局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日益多样化的利益诉求,从而出现了新的社会问题,带来了一系列影响社会和谐的隐患。诸如社会各阶层利益矛盾等,那么在社会管理体系方面就要正确引导、积极治理。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提出了很多措施,而这些包含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的含义必须贯穿始终,不仅可以完善社会管理体系等问题,还有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促使我国早日由发展中国家转型成为发达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意义

(一)有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自古就推崇和谐友善的精神。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举措。现如今,全党全社会都在积极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一词贯穿其中,体现出党和国家以及人民对和谐的重视。在处理人与人、乃至国与国的交往关系时,我们始终倡导和谐共处。在这种思潮的带动下,我国社会发展顺利前行,对大众的思想产生了更多正面的影响,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和谐思想深入人心。

(二)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会对解决社会中现存的矛盾、问题有积极的指导意义。第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解决经济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比如:经济发展中地区、产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人民总体贫富差距大等问题。国家已经着力解决区域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对落后地区因地制宜制定发展策略,还利用较发达地区的新技术、资金、人力资源等帮扶落后地区,又投入优惠政策等,努力减小并平衡区域发展的差距。当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也取得了胜利。虽然受到疫情的影响,但丝毫影响不了建设和谐社会。

(三)有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社会内部的和谐统一,内部稳定有利于集中精力对外发展。当前,我国已取得一系列的国际成就,这将成为一个成功的案例供世界人民借鉴,促进全球范围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本身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和谐的追求。这是当前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建设合作共赢的美好世界的新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在中国取得显著的成果,这些成果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关系、政治建设、人与自然等诸多方面。让中国拥有了继续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动力,也在国际社会中增强了世界各国对中国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认识与信赖。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举措

(一)思想政治方面。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为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先进的价值指引,并为其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以引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速。思想政治体现着精神和价值方面的指导,从意识形态方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伟大命题添砖加瓦。思想政治工作围绕着和谐的价值目标使社会大众自觉参与建设之中,并使和谐观念深入人心。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然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社会的发展是和谐的要求之一;还要注重生态保护,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需要重视,我们必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关系;政治工作要坚持从人民出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使人民自觉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力量。

(二)经济建设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和谐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和谐作为内在力量、内生部分对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重大影响。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经济基础的稳定,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和谐的社会氛围,这二者存在着辩证统一的联系。当前,在保证经济高效增长的同时,要着力解决市场暴露出来的缺陷和问题。比如:要完善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协调社会各方经济利益关系。通过制度保障等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还要协调城乡、区域发展关系,早日圆满打赢脱贫攻坚战。一方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减小城乡差距;另一方面,要保持东部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长三角等地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还要继续深化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用以优带劣的方式改变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三)人与人、人与自然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以人为本和尊重多样性。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民群众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实现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促进社会大和谐、大发展。国家制定政策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从人与人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变化中的,人也是变化中的,二者可以相互促进。社会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人与社会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注重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尊重多样性主要指人与自然的关系。现如今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自然生态越发受到重视,必须改变粗放的经济模式,避免触碰生态红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尊重生物多样性、尊重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也是和谐社会的要求之一。

五、结语

和谐社会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等诸多方面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国家层面的战略布局,也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且仍在进行时,相信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我们能创建更高度和谐的社会,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猜你喜欢
哲学经济建设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菱的哲学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小包哲学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