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阶段高等体育院校服务国家国际传播能力提升的思考

2021-11-22 09:03舒为平张小林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体育院校国际化办学

舒为平,张小林

国际传播通常指通过大众媒介进行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广义的国际传播还包括外交往来、学术交流等跨越国界的人际传播[1]。国际传播是建构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深受各国政府和相关组织的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他强调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要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2]。作为知识传播的重要主体,现代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一定的国际化特征,在提升一国之对外传播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特别是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国际化逐步走进大学功能体系的核心,甚至有学者指出:当下世界正逐步步入大学国际化的高阶阶段,大学将展现出作为知识交流中心、智力汇聚中心、创新辐射中心的枢纽角色,成为“国际交往中心”[3]。高等体育院校应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以成为“体育国际交往中心”为目标,不断提升自身国际化办学水平,并积极发挥“搭桥”“握手”“交心”重要作用[4],践行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社会职责和使命。

1 服务国际传播能力提升:高等体育院校不容忽视的新职责与使命

自中世纪现代大学产生以来,在发展进程中曾被人们喻为象牙塔、服务站和灯塔,这种从“象牙塔”到“服务站”进而为“灯塔”的隐喻[5],反映了现代大学在演进过程中自身功能在不断拓展与丰富的同时,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和重要性也在逐步加强,这使得大学社会责任的理念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1998 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来自世界各国的许多校长、学者围绕“大学自治、社会责任与学术自由”进行了讨论,达成了许多共识,并体现在《面向21 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之中。该报告强调指出:高等教育机构要为“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要全面履行社会责任。进入21 世纪后,大学社会责任成为国际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大学社会责任运动也在全球普遍展开,甚至有学者指出:大学社会责任是大学存在的社会意义与方式[6]。近现代意义的中国大学产生于国家衰弱、列强欺侮的年代,从诞生之初便担当着富国强兵的使命,新中国成立之后,各高等院校更是始终坚持与国家民族的发展同心同向,在践行自身职责与使命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壮大。

在新发展阶段,高等学校更需把社会责任与国家使命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高等体育院校概莫能外。2021 年5月31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了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对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进行了再部署。他强调:要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推动我国同各国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要更好发挥高层次专家作用,利用重要国际会议论坛、外国主流媒体等平台和渠道发声;各地区各部门要发挥各自特色和优势开展工作,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7]。这些要求,也是对包括高等体育院校在内的各高等院校的动员令,各高等院校应从服务国家发展需要的高度认识自身在国家国际传播能力提升中的使命与优势,积极作为。换言之,服务我国国际传播能力提升既是高等院校践行社会责任、提升自身服务社会能力的应然使命,也是由高等体育院校优势与特色所决定。

我国高等院校的职能也经历了逐步丰富化的演进历程:改革开放前主要着眼于教学及培养人才的职能;随着改革开放的外部结构发生变动,高等院校的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等功能不断显化。进入21 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高等院校的国际交流合作的职责和使命不断凸显,并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如2017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8]。高等院校国际交流合作的职能与使命以及前文提及“国际交往中心”的新角色、高层次人才聚集的特点,都使得包括高等体育院校在内的高等院校在提升中国国际传播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冲击下,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上升等等,可以说,当今世界更需要有效的国际联系:因为孤立和隔绝,会形成巨大的“回音室”效应,助长民粹主义,加剧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此种情形下高等院校通过研究、教学合作、国际学术会议以及参与高等教育网络所形成与建立的富有成效的国际联系更为难能可贵,其可在有形无形之中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平台和主体。

2 高等体育院校国际化办学与国际传播的现状及问题

高等体育院校能担当国家国际传播能力提升职责与使命的前提是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国际化办学水准。很难想象,一所“甘居一隅”、国际知名度极低的院校能成为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平台。近年来,在“双一流”战略的推动下,国内各体育院校国际化进程加快,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北体大2018 年成立了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北京体育大学关于加快推进国际化的实施意见》等方案,并于2019 年正式全面启动了海南国际学院办学项目;上海体育学院与卢森堡大公国合作建立了中国乒乓球学院欧洲分院,与美国怀俄明大学共同建立了“上体-怀大海外中心”等,成都体育学院与美国春田学院及英国朴茨茅斯大学开设了2 +2 本科联合培养项目,武体、广体等院校也分别与海外院校开展了2 +2、3 +1 或3 +2 等形式的联合培养项目。但与综合性大学相比,与国际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相比,与“双一流”建设的要求相比,我国高等体育院校本身的国际化办学水平整体上依然有待提升。例如,尽管大多数体育院校均对外招收留学生,但现有课程体系国际化程度不高,授课语言也以汉语为主;国际化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欠缺,距国际化办学要求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对外吸引力整体不高。据2020 软科中国大学留学生比例排名,仅上海体育学院以4.8% 的海外留学生比例进入榜单第42名[9],其他体育院校留学生比例大多在2%以下,学历教育留学生比例更低,普遍不到1%。同时,中外合作办学规模相对较小、办学条件不够完善、合作院校知名度低。个别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甚至在经济利益诱使下,以商业化模式展开,致使合作办学的性质发生了质的改变,降低了学生的项目参与积极性。

高等体育院校要担当服务国家国际传播能力提升职责与使命,其本身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也尤为重要。据《2020中国大学海外网络传播力建设报告》显示,在统计的内地141 所大学中,北京体育大学和上海体育学院的海外传播影响力分别位列第53 位和第133 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过,《报告》也指出:中国内地高校整体对外传播力十分薄弱,主要表现在国际传播意识不足、国际传播主体不明、国际传播网络不健全[10]。这些问题在体育院校中尤为突出,表现为对高校国际传播工作的内涵和目标定位认识不清,对谁来传播、传播什么、怎么传播等问题普遍缺乏深入的探讨;国际传播工作责任主体未落到实处,学校宣传部门大多聚焦国内传播,而国际合作交流部门虽放眼海外,但也往往重交流而轻传播,离开牵头部门的统筹,国际传播难以落到实处。同时,体育院校对国际传播网络的建设和运营普遍重视不够。以学校官方网站为例,国内14 所专业体育院校中,仅有北体、上体、成体、武体、广体、吉体六所院校开设有英文官网,这些英文网站大多内容单薄、更新迟缓、缺乏影响力。此外,体育院校对Twitter、Instagram、Facebook 和YouTube 等海外社交平台的利用更是不足,目前几乎没有认证的官方账号,发布的内容也屈指可数,关注度与活跃度不高。

3 体育院校服务国家国际传播能力提升的路径

3.1 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服务国家国际传播能力提升,体育院校应不断提升自身国际化办学水平。各体育院校应树立更加开放的办学视野,立足自身体育特色,加强与世界其他同类知名院校合作,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不断改善中外合作办学的条件,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培养更多具备国际视野的人才。例如,各体育院校可紧紧围绕普遍开设的武术等特色学科,个别院校如成都体育学院还可结合自身的特色学科——运动医学、中医骨伤等,优化课程体系,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教学科研环境,增强对国外留学生的吸引力,培养更多知华友华人士。为此,需要扎实做好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实施中青年教师海外访学培训计划,健全国际高端人才引进机制,建立开放包容的国际课程体系,提高教学、科研和管理质量,增强学科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服务国家国际传播能力提升,体育院校还应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学术资源、文化资源、高层次人才资源,借由孔子学院等海外机构开展国际化办学。如北京体育大学以卑尔根孔子学院为国际交流合作窗口,在挪威卑尔根大学、诺德兰大学等学校设立了7 个汉语教学点,开设了26 个汉语教学班,在卑尔根还开设了武术教学课程,塑造和传播了中国体育院校的良好形象,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此外,体育院校还应把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作为国际化办学的核心理念,在扎根所在城市或区域发展的基础上链接全球。将大学国际化融入区域国际化,并与所在城市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最大程度上发挥校地协同效应。如成都体育学院紧紧抓住了成渝经济圈建设及成都世界体育赛事名城建设为学校的发展带来的巨大机遇,积极对标成渝地区申办国际高水准大型体育赛事的要求,在学校建设、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探索国际化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路径、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形式、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领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国际化办学水平。

3.2 增强国际传播意识,提升自身对外传播能力

服务国家国际传播能力提升,体育院校应练好内功,加强自身对外传播能力建设。首先,各体育院校应增强国际传播意识,改变“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在国际传播理论研究、人才队伍建设、资金政策保障等方面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同时,需要落实对外传播责任主体,解决谁来传播的问题。国内外许多知名高校均设有专司国际传播事务的机构,如哈佛大学设有“哈佛大学国际办公室”和“哈佛国际发展中心”,清华大学设有“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全球传播办公室”,北京大学设有“北京大学海外传播办公室”。这些负责国际传播的管理机构,承担着建设与管理学校国际品牌,强化全球传播能力建设,塑造良好国际形象的职责[11]。体育院校也应结合实际情况,设立相应的机构或指派专人牵头负责学校国际传播事务。此外,各二级院系部门和研究中心,也应充分发挥各自特色和优势开展对外传播工作,用活用好网络新媒体,为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体育院校形象贡献自己的力量。

体育院校锤炼“内功”,加强自身对外传播能力提升要注重优化自身国际传播内容和表达方式。既要立足本土,突出中国特色,又要创新地使用国际融通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例如,武术、太极、气功等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人之气质与精神的传承和体现,是融通中外,文明互鉴的重要载体,天然具有国际传播价值。《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也强调,要推动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国际化发展,实施中华武术“走出去”战略[12]。如何走出去、走进去,需要我们在表达方式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掌握国际传播规律,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2]。因此,体育院校在国际传播过程中,要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表述,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陈情”“说理”同“案例”结合起来[13]。同时,把“自己讲”“别人讲”同“大家一起讲”结合起来,让中国故事更为国际社会和海外受众所认同和接受。

体育院校锤炼“内功”,加强自身对外传播能力,也应积极拓展国际传播网络,特别是抓住“互联网+”新机遇,充分发挥渠道优势,构建大众传播加新媒体传播的立体传播网络。为此,应把海外传播放在高校新闻宣传的重要位置,建设好学校外文网站,外文网站不应局限于英文,还可以增加法语、西语、俄语等多语种网站。进一步拓宽在“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影响范围。要利用好维基百科等海外网络平台,经营好离海外受众最近的信息门户。当前国内仅北体、上体、武体、成体、广体、天体和哈尔滨体育学院建有维基百科词条,但过于简陋,极不完善。作为国外受众了解国内体育院校基本信息最便捷的渠道,各院校应该积极主动尽快充实完善好维基百科词条,把学校各项内容添加起来。当下,诸多世界名校均十分注重海外自媒体的运营,如美国耶鲁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多家国外高校均入驻了中国新浪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以耶鲁大学新浪官方微博为例,自2012 年9 月开通以来,一直保持活跃状态,年均微博发布量近300 条,吸引了超过71 万粉丝关注。体育院校也应在确保意识形态安全的前提下,利用好Facebook、Twitter、Instagram 和Youtube 等国外社交媒体,打造国际传播的“生力军”。

3.3 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化”人力优势为传播优势

服务国家国际传播能力提升,体育院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智力资源,化人力优势为传播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推动我国同各国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要更好发挥高层次专家作用,利用重要国际会议、论坛等平台和渠道发声,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2]。体育作为人类共通的文化,在国际交流中向来极受重视。当前,在中俄、中美、中英、中欧、中法、中印尼、中德、中南八大高级别中外人文交流机制中,体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14]。体育院校应充分利用“中美高校体育论坛”“中国与法国大体联校园足球交流合作项目”等交流平台,与国外同行进行对话交流,讲述中国体育故事,展示中国体育智慧与方案,加深中外友谊。

同时,体育院校还应积极主办或承办各类国际体育学术会议和论坛,彰显我国在推进世界体育科学发展过程中积极、自信的态度,展示我国较高的体育科研水平和实力,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体育学界的交往与合作。如,成都体育学院于2011 年依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新闻传播分会平台创办了“国际体育传播会议(成都)”,已坚持10 年之久,正逐步成为中国在国际体育新闻传播领域的“名片”;2017 年该校又创办了“国际运动医学与健康学术会议(中国成都)”,已举办3 届,在国际运动医学领域的影响力正不断扩大;其他院校如上海体育学院自2007 年至今一直持续承办“运动与健康国际高层论坛”,北京体育大学2019 年成功在克罗地亚举办了首届“一带一路”体育教育论坛、在英国举办了第二届融合体育教育国际论坛,均取得良好的效果。除此之外,各院校还积极创办英文学术期刊,如上海体育学院于2011 年创办了《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发展势头迅猛,现已进入SCI 数据库运动科学类Q1 区,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成都体育学院也于2019 年创办了《运动医学与健康科学》(英文),在短短的两年内已进入到了Scopus,DOAJ,Embase,CrossRef 等数据库,在国际运动医学界已有一定声誉,特别是该刊建有一支来自全球18 个国家及地区的国际化程度较高的编委团队;此外,北京体育大学办有《体育运动科学》(英文)等。这些学术平台不仅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搭建了良好的学术交流“空间”,提升了自身在相关学术领域的地位和知名度,更成为了传播中国体育院校良好国际形象的平台。

除此之外,还应大力支持学校师生参与海外学术交流,担任国际大型体育赛事裁判,参加各类国际竞赛和文化交流,向世界展示中国体育院校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彰显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的专业技术水平,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例如,北京体育大学武术表演团2019 年赴“一带一路”国家进行的巡演、巡展和巡讲活动受到热烈欢迎,深深激发了当地民众对中国武术文化的热爱,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成都体育学院武术代表队2019 年应邀赴斯洛伐克、捷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四国参加庆祝中国与该地区国家建交70 周年庆典巡演活动,不仅展示了我国博大精深的武术传统文化,同时向该地区展示了我国体育院校的特色专业教学和训练水平,得到所到国家和地区观众的高度认可和一致好评,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3.4 提升理论研究水平,加强传播人才培养

服务国家国际传播能力提升,体育院校应提升体育国际传播理论研究水平,加强学科建设和后备人才培养。有效的国际传播依赖于科学的理论指导,媒介时代的体育已经超越了时空限制,更成为各国综合实力的隐喻。如何通过体育讲好中国故事,传好中国声音,增强文化的认同与融合,已然成为学界急需回应的现实问题。体育院校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智库优势,开展体育国际传播理论研究。近年来,体育院校也作出了一系列努力。例如,北京体育大学2020 年成立的体育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便是很好的尝试,该研究院旨在为体育人文交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提升中国体育的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助力中国体育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化发展。此外,依托《中国英语体育新闻对外传播话语模式研究》《基于CIS 理论的我国体育国际形象传播路径研究》《中国武术深度国际化传播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体、武体等院校近年来也产出了一批颇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不过,随着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国家的增多,针对更多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如何进一步讲好中国体育故事,提升我国体育国际话语权亟待各体育院校间紧密合作,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

人才是国际传播的有生力量。体育院校要结合自身特色,培养具有坚定政治立场、过硬业务技能的国际体育传播人才。不仅要注重懂理论、会研究的专业型学术人才的培养,还应加强懂语言、有思想、会传播、擅交流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要发现和打造能在国际上发声,能成为各国主流媒体的消息源和精英阶层中的“意见领袖”的专家人才。这也是各体育院校新闻与传播学院及外国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的应然选择和必然使命。以成都体育学院为例,该校新闻与传播学院自办学之初,便致力于打造国内体育国际传播高端人才的培养基地,已具备本硕博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一批活跃在国际体育传播界的业界精英和中青年学者。此外,成都体育学院也是国内首个设立外语人才培养单位的体育院校。自2002 年办学以来,成都体育学院外国语学院一直以“外语+体育”为人才培养特色,培养了大批活跃于国际赛场的体育翻译及体育国际传播人才。目前也已经具备了本硕博一体化的体育翻译外事人才培养体系,并设有外国语言文化译介中心,承担着国内培养体育翻译人才,助力体育国际传播的重要使命。

4 结语

体育作为一种跨越国界的语言,是融通中外、文化互鉴的天然媒介。体育院校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增强国际传播意识,优化传播内容,拓展传播网络,切实加强自身国际传播力建设,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同时,在文化走出去和体育强国建设战略背景下,体育院校还应充分发挥“国际交往中心”的软实力作用,推介中华优秀体育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以增强我国体育国际话语权为使命。当然,我们也应看到,服务国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须以长远的、发展的眼光坚持不懈地推进。

猜你喜欢
体育院校国际化办学
聚焦港口国际化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某体育院校大学生急救知识认知调查与培训效果分析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活动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