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蒋雅玲 李敏 潘丽
自我认知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受各种因素影响,且因个体的年龄、性别、家庭环境、教育程度等因素的不同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与大多数相同年龄的人一样,他们的心理认知有着独特的个性,也存在着许多困惑以及问题[1]。
自我意识也被称为自我意识和自我。一个人能察觉到自己存在的能力,即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有一定的认知。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自我认知分为三个要素:物质自我、社会自我以及精神自我。精神自我是一个人对自身智力、道德标准、心理素质、自我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的认识。例如:对自己的身体特征的了解,如身高、体重,了解他人的爱好、个性和关系状态等心理条件。如果个人具有过高的自我意识,它将导致个人成长过程的上升和下降。相反,如果个人具有低自我认知,它将导致自卑和低自尊,这不利于个体心理健康的增长[2]。
高等职业大学生具有他们的特殊性。他们通常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但与本科学院的大学生不同,他们的学习更关注实际技能的培训。当公司更加关注文凭时,他们可能会有更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客观和真实的自我意识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客观和纠正自我意识可以使他们在就业中具有明确的态度和方向。相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错误自我认识可能使他们遇到更大的就业困难和障碍。当不能满足自己的心理期许时,或许会给心理带来一定的创伤;低自我意识可能导致自卑,对生活产生负面态度,这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客观、合理的自我认知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人生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职业院校学生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客观地了解自己的优缺点[3]。
自我意识的不合理将对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不利影响,影响他们做出正确的就业选择,并增加就业难度。为此,应从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培养综合品质、确定正确的职业目标、合理规划生活等方面入手。与此同时,正确地指导高职院校大学生合理的自我认知,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如高职院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大学生父母的支持、对孩子的正确认识、社会和企业对高职院校的充分肯定。
自我认知的形成受到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意识,一方面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道德素质,另一方面也要学校和教师同时指导,对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进行教育。首先,高职院校应积极开设各种合理的自我认知方面的教育课程,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和道德素质,加强自我认知的教育,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高职院校应加强教师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开展相应认知方面的教育,建立起培养自我意识方面的组织体系,为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最后,高职院校应加强学校企业合作,使大学生对社会环境形成全面的了解,客观地评估自己,培养其自我认知水平,指导他们建立合理的自我认知能力,并增强他们就业竞争力。学生需要培养一种良好的态度并建立起自信心。首先,学校应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理的职业,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其次,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应正确处理遭遇的挫折。学生应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相信通过努力,他们会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这种信心和心态将在学生求职过程中对他们产生积极影响,并帮助他们做得更好。
随着高校职业规划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开始认识到知识对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客观的专业自我意识可以让学生明确其职业目标,把握就业机会,并对求职过程产生积极影响。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的学生应了解自己的客观情况,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能盲目地找工作。如今,大部分大学生缺乏首次获得工作的就业理念,选择一份工作,然后积极开展业务。因此,在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中,有必要为大学生建立合理的就业概念。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应该注重未来的发展,从而提高自我意识,并提前制定职业规划,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所在,及早地采取行动,有目标地发展各种能力,在毕业后申请工作时,能够合理选择自己的职业生涯,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的优势并避免劣势,尽力突出并充分发挥其竞争优势。要培养学生客观、合理地认识自己的能力,根据实际情况和社会形势树立合理的就业观念。
我们应该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采取多种措施去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就要求我们需要对大学生开展有效的就业指导教育。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年级、不同的阶段大学生来开设对应的课程,如职业测评、答疑咨询、课程学习等,注重涵盖职业生涯设计、自主创业、素质拓展、求职指导等方面的内容。授课教师可以邀请一些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和学者来到学校,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为学生提供适合的职业生涯规划。
首先,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以就业教育为导向,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实现全员动员。为了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加强职业指导方法,创新职业生涯模式,改进安全性的服务,提高长期就业全员参与机制。其次,加强创业教育。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对就业质量的要求较高,就业形势严峻。应大力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指导中的创业意识,从创业角度说,就是激发大学生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最后,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主要集中在专业技术能力,企业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接收和处理信息、创造和把握机会的能力。改革应是课堂学习和课外的学习,高职院校学生应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积极锻炼参与,提高创业能力。与此同时,积极鼓励毕业生下基层、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就业。高职院校应继续深化“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提升高职学生的竞争力、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学生应该对自身条件有一个合理的认识,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不应盲目地找工作。因此,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十分必要。在招聘教师时,需考虑到他们的专业能力和胜任能力。同时,可以借鉴国外一些职业教育的经验,从企事业单位中招聘一些兼职教师,运用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将学习与行业相结合,以便学生可以在校园外获得更多的知识。高职院校应该鼓励教师从事管理类的工作,积极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课程,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提高学生自我认识,合理制定就业计划。另外,高职院校还需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培养现代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主要是技术型和面向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考虑市场的需求,合理地分配专业课程和加强学校企业合作,现代职业教育必须与时代同步伐。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让学生可以获得更好的就业,企业也可以招募他们所需要的人才,这是一个双赢的情况。有些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环境未改变达十年以上,且与校外企业缺乏专业合作,这种职业教育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现代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市场需求急剧变化。学校与企业应加强合作,开展企业教育职业教育。建立教育模式的良性循环,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培养公司需要的专业人才,建立企业培训基地,使大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运用所学知识的方法,使他们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了解其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并及时调整职业规划。与此同时,可以加强与企业的研发合作,并允许企业分享学校的资源,以便企业可以增加对学校的支持,使学校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
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率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这与高职院校的生存及发展密切相关。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让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更好地融入和服务社会。另外,还需要政府、家庭、社会的全方位支持。高等职业院校还需要增加资金投入,并注重学生的心理咨询服务,得到父母的大力支持。此外,社会还应提供合理的指导。笔者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每一个职业大学生都可以找到最喜欢的工作,并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以便更好地实现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