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2021-11-22 08:12李敏熊蕾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4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用人单位毕业生

文/李敏 熊蕾

对于每一位毕业生来说,走出高校校门,找到心仪的工作,收获相应的报酬,实现自我价值,过上富足、体面的生活是十年寒窗的最终梦想。国家就业政策是大学生就业的根本指导,毕业生在就业之前应理解国家就业政策;高校担负着为毕业生开展就业教育和指导的任务,以及帮助大学生完成从学业到就业的平稳过渡;用人单位的需求代表了就业市场的变化动态,影响着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家庭是培养每个毕业生成长成才的根本动力和最大支持,毕业生在找工作时不得不考虑家庭对自身的期望。同时,每个毕业生都有心仪的职业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一、国家政策引导与高校就业指导因素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为了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背景下,国家会实行不同的就业政策,以引导大学生就业,为社会发展发挥最大的作用。国家在各个历史阶段都会出台有关大学生就业的指导性文件,其深刻影响着历年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和就业趋势。整体而言,我国就业政策分为三个阶段:统包统分阶段、供需双向选择过渡阶段和大学生自主择业阶段。

(一)国家政策引导变迁

1.统包统分阶段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是统包统分阶段。大学生作为当时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是一种稀缺资源。为了与当时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经济建设需要相配合,中央提出了“统一计划,集中使用,重点配备”的就业原则,既保障了毕业生就业,为学生和家长解决了后顾之忧,又为社会各行业提供了人才,同时向艰苦行业、边远地区输送了大量的急需人才,保证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正常运转,但是这种政策也滋生了毕业生的“铁饭碗”心理,限制了个人工作积极性,造成了企业“等、靠、要”的心态,既忽略了毕业生个人的发展意愿,也不利于企业完善用人机制。

2.供需双向选择过渡阶段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进入由供需见面到双向选择的大学生就业过渡阶段,过渡时期的就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统包统分”造成的人才分配与社会发展的矛盾,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注入了新鲜血液,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拥有了一定的自主权。

3.大学生自主择业阶段

1999年高校全面扩招后,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开始变成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阶段。在2000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家正式提出要建立“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取”的用人制度,使“计划、分配、派遣”的历史彻底终结。

(1)毕业生自主就业阶段。从2000年至2002年,国家倡导大学生自主就业,这使得用人单位对招聘人才有了自主选择权,高校也能根据就业数据反馈,准确把控市场信息,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但毕业生自主就业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各个高校专业教育相似且毕业生就业观念不一,导致这项政策的优势与劣势同时显现出来,这也为国家后续对就业政策的调整提供了基础。

(2)毕业生自主创业阶段。2002年以后,高校普遍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剧烈增加,由此引起的就业问题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讨论。在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社会环境下,国家政策、社会各行业引导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科技创业已成为一种趋势;2008年以来,国内各省相继发布《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自2015年至现在,国家开始出台各种就业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如工商和税务部门简化审批手续、人社局免费面向大学生开展GYB或SYB等创业知识培训,还有创业担保贷款和贴息、免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等,都为高校大学生掀起创业热潮奠定了政策基础。

(二)高校就业指导因素

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是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的重要责任人。目前,毕业生获取有效就业信息的主要途径仍是学校招聘信息的发布[1]。正确的就业指导和引导可以让学生在制定就业规划和择业的时候对自身、用人单位和岗位有一个清晰而准确的认识、客观而全面的定位,从而在确定工作时心态保持稳定与从容。虽然目前大多数高校设置了就业指导服务部门,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凸显了很多问题和不足,这使得很多大学生因对自身认识不足或对当前社会发展趋势、岗位热门程度、冷门岗位发展前景等不够了解,导致不能顺利就业。

二、用人单位与家庭及个人因素

(一)用人单位招聘倾向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现今在人才选聘方面,用人单位会通过设置各种类目的招聘要求来找到最适合企业的、对企业最有利的人才。高校扩招后,每年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导致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设置的门槛越来越高。有些用人单位偏爱名牌院校、王牌专业,有的用人单位工作岗位一般,工作职责简单却点名要求高学历,这无疑为毕业生就业又增加了难度[2]。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中男女比例有日渐失衡的趋势,女性毕业生逐渐比男性多。然而,有的用工单位考虑到女性生理原因和有生育压力的情况,以种种理由拒招女性。还有的用工单位存在地域歧视或户籍歧视,这对毕业生就业来说也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3]。

(二)家庭观念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长期以来,家庭和社会的传统观念对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影响很大,多数家庭为了培养孩子上大学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和财力,他们认为孩子上了大学就是有出息了,只有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央企才是对大学生才能的最大体现,才是体面的工作。因此,很多毕业生对私营企业、小微企业等不屑一顾。另外,家长对子女就业地域、工作类别、薪资水平因素等干预过多,从而影响毕业生对就业机会的把握,甚至迫使毕业生对已签约的公司毁约,诸如此类的家庭因素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和职业选择上带来了较大的不利影响。

(三)毕业生自身对就业认识不足

1.大学生普遍对自身就业能力期待过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教育已成为当今社会人的普通标准,拥有大学学历的人越来越多。有些学生在毕业就业时,无法摆脱大学光环,过分关注自己的学历学位,而忽视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就会导致其对就业期望过高,对工作要求过高,脱离实际水平,好高骛远,因而不能顺利找到与自身能力水平相匹配的工作,甚至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4]。

2.毕业生普遍存在从众心理

许多毕业生在就业择业时存在盲目的从众心理,这是对自身特长优势、专业方向及自身真正需要的发展需求认识不清的表现。例如,当看到别的同学考公务员时就考虑考公务员,当别的同学参加招聘会时也准备简历等。但这种对就业没有规划和设想的做法,反而往往会失去宝贵的就业机会,这与高校平时就业指导不到位、就业动员不充分、就业服务不全面、片面地强调专业知识的学习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3.大多数毕业生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目标

当代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不够重视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和引导,使学生没有对自身优势和特长有一个深入、全面的剖析,不了解社会发展状况,对就业政策、就业形势不能准确把控,无法紧跟时代步伐,从而迷失在茫茫就业大军和招聘会上,不能找到正确的就业方向。

4.毕业生对就业认知不够准确

在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中,有部分学生对就业认知不准确甚至很模糊,对自己想要的工作类别、薪资水平、艰苦程度等没有预期。许多毕业生从心理上对就业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就业只是一种挣钱养家的生存方式,不能正确认识到就业是对自身所掌握知识和本领的发挥,是对自身价值的实现;不明白找对了工作就找对了未来的发展之路,而找错了工作则将在职业道路行走很多弯路甚至背道而驰,不能将自身所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三、结语

高校毕业生平稳就业需要国家政策和高校引导的宏观调控及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个人的协调与沟通才能实现。大学生在校期间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训练明确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高校要通过对就业指导教师的培训等方式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的能力,并帮助毕业生们认清当前的就业市场,及时调整自身就业观念和方式,同时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通过校企联合等方式为毕业生打通多方就业渠道,提供全面的就业岗位。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用人单位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