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财经职业学院会计学院
内控审计工作会对财务报表审计意见产生直接的影响,主要就是内控审计本身因素、注册会计师因素、审计制度因素的影响,发生问题的原因就是相关的内控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之间存在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对财务报表审计意见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审计部门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开展研究和分析工作,探索应对问题的手段和举措,为应对不良影响做出努力。
由内控审计形成的内控审计报告,是财务报表审计中较为重要的内容,自身会产生财务报表审计意见方面的影响。会计人员记录有关财务数据信息期间,需要保证所有数据内容的真实性,只有保证审计资料信息的精准度,才能将企业的财务状况与效益状况体现出来。审计工作中需要使用的所有数据信息和结果,都是内控审计所提供,这样相关的财务报表审计就能够借助内控审计结论开展工作,降低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的支出数,保证企业的效益。但是如果不能确保内控审计所提供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将会导致财务报表审计意见受到不良的影响,不能保证有关审计意见的合理性。
通常情况下,注册会计师需要按照内控审计的结果,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全面评价,动态性地对财务数据信息进行监督考察。完善有关的内控审计工作体系,能够降低财务报表方面的风险问题发生率,在确保不会出现风险问题的情况下,公开化处理企业的财务数据信息和具体的内容,为经营管理人员与决策人员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但是如若有关的内控审计信息不全面、不准确,或者不能与注册会计师的工作需求相符,将会导致有关风险控制工作不全面、不合理,难以有效控制财务风险隐患问题,对企业的财务工作安全性造成影响,甚至会出现严重的经济损失。
通常情况下,内控审计工作中如果不能全面掌握财务报表内容,不能及时了解到其中存在误差的部分,就会导致财务报表数据错误率增加,不能提出合理的审计建议,难以保证财务风险的有效防范,对有关工作的高效化开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上述研究概括内控审计对财务报表审计意见所产生的影响,为有效应对问题,确保审计工作效果,应全面分析和研究出现问题的原因,确保可以针对性的应对影响。主要的原因为:
从内控审计工作来讲,主要目的在于为研究企业内控工作的可行性,提出较为科学的建议和意见,便于完善企业的内控工作模式和各方面的工作机制。而对于财务报表审计工作而言,需要准确识别分析所存在的财务风险隐患问题,科学化开展风险评价工作,以此来明确其中的范围与具体的工作流程,提出预防财务风险的建议和意见。在二者工作目标存在差异性的情况下,会导致内控审计工作的实施对财务报表审计意见产生直接的影响,难以与财务报表审计之间相互契合。
内控审计的具体工作中强调结论的准确性,对有关结论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需要很多数据信息、样本的支持,而对于财务报表审计来讲,所需要使用的样本数量较少,具体样本数量由审计抽样方法决定,如果将内控审计作为基础开展有关的财务报表审计工作,将会出现浪费时间、不能合理应对的现象,使财务报表审计意见受到一定的影响。
从内控审计工作来讲,只是进行报告的外部披露,按照具体状态提出关于内控方面的建议,而在财务报表审计工作中,不会披露数据信息,而是要进行财务报表的审核研究,提出有关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基于内控审计的财务报表审计会受到评价结果方面的影响。如果不能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将会引发关于财务报表审计意见方面的问题和不足。
为在内控审计的环境中确保财务报表审计工作的质量,预防出现审计意见方面的问题,应强化管理工作的力度,完善其中的管控体系。主要的措施为:
在工作领域中应重点关注相关内控信息披露的质量,确保在新时期的环境中通过对内控信息的合理披露增强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的效果。首先,应制定完善的内控信息披露管理模式,对披露形式进行规范。例如:某企业在内部设置签证报告的管理模式、自我评价的管理模式,将二者整合之后形成有关的内控审计报告,但是在使用多元化内控信息披露方式的过程中,内控工作效率没有提升,而在使用统一性的内控信息披露措施之后,可以增强披露的质量,因此在具体的工作中应合理运用统一性的披露措施。其次,应健全有关的内控信息披露机制,完善其中的披露内容,合理开展各种内控要素与类型的分析工作,确保所有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打破传统工作的局限性,扭转目前的局面,在披露内控信息的过程中,还应该明确全面披露有关的内控问题、对财务报表人员决策所产生影响的因素,并且提出解决问题、完善工作的有效措施。最后,应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在政府的帮助下有效进行内控审计的监督管理,保证运营信息的合理传递,杜绝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起到推动经济稳定发展的作用[1]。
企业开展内控审计工作之前应完善计划内容,规范审计流程和系统,明确内控方面的职责要求与工作标准,遵循着相应的标准化要求,按照具体的状况针对审计工作计划进行创新改革,调整方案的同时拓宽工作领域,创新优化其中的内容,从根源入手来解决审计问题。与此同时,还应该在整体的审计环节中调整、落实有关的计划内容,在严格控制风险问题的同时保证工作质量。在计划中应该提出要求,发表审计意见期间必须要按照内控的情况分析,在年后的第一天发表有关的内控审计意见,重点明确内控的有效性,并非按照财务报表中的内控工作而开展。内控审计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重视对内控运行状况的监督和研究,明确审计的程序要求,争取在测试后开展财务报表的审计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在内控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方面存在时间性的问题,因此在对二者进行整合的过程中,所有人员都必须进行合理交接处理,提前了解被审计企业的内控状况,预防出现工作问题[2]。
内控审计对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的出具会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在开展内控审计工作期间,必须要完成工作程序,规避对财务报表审计意见出具产生的影响。首先,应保证内控审计每项程序与步骤都能符合规范性的标准,提升审计的系统化水平,在日常工作中要保证企业财务数据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以此来增强财务报表数据信息的准确度,起到财务报表审计意见方面的正向作用。其次,内控审计之前除了要分析企业内控工作情况、明确审计分工要求之外,还需要针对审计人员进行教育,利用专业培训的方式来增强人员的审计能力,使其在自身工作中可以保持企业各种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尤其是财务数据信息,掌握控制财务数据信息准确性的手段和方式,进而确保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的合理出具,提出较为完整、具有公允性的意见,杜绝出现意见不完整或者不公允的现象,规范每位人员的审计操作程序、操作手段,促使内控审计工作高质量、有效性发展[3]。
目前多数企业的内控审计方面,都可以按照法律制度的要求执行任务,但是还有部分人员会做出违法、违规的行为,违反道德的现象屡见不鲜。为提升内控审计工作有效性,预防对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的出具产生不利影响,在内控审计方面应该完善法律环境,要求每位人员都要按照法律制度执行工作,一旦发现违规行为、违法现象,必须要严厉进行处罚,严重的还可以取消从业资格、追究刑事责任。这样,在严格惩罚和管理的情况下,可以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督促审计人员遵纪守法,形成正确的法律观念意识、职业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按照制度的要求、法律的要求来开展自身的审计工作,保证财务内部审计期间能够出具准确性、合理性的意见,促使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4]。
综上所述,由于内控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如果不能合理进行二者关系的协调与整合,将会导致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的出具受到不良的影响,审计工作的有效性会降低。因此在内控审计的环境中应该重视分析财务报表审计意见出具情况,完善审计工作模式、程序与步骤,营造良好的守法环境,保证工作的有效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