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唱 朱丽红 东北石油大学体育部
在以体育产业、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为主要内容的体系中,“体育强国”以其动态、综合的特征体现着我国各体育领域的发展水平。学校作为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摇篮,对我国建设体育强国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从我国近十年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可知,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均有下降,身体素质停滞不前,近视率日渐增多并呈低龄化,这些都不利于我国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黄栩琴、徐元玉在《青少年体质健康背景下学校体育发展的研究》一文中指出,我国各学校的领导团体对现有的体育政策认识存在偏差、组织实施机构不完善、法制监督体系不健全以及学校体育政策落实不到位等情况导致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1]。郑青、周徐娜在《长沙市学校体育与全民健身融合发展研究》中指出,长沙市的学校体育产业政策不明确、指导机制不合理,导致社会化程度不高,学校体育学制的不科学安排也导致体育场地和设施造成资源性浪费[2]。
综上所述,我国学校体育政策在认知上还存在一定偏差,理解不到位;在组织机构方面尚不完善,不能有效实施;在监督体系方面还未形成健全网络;在政策主体方面效率低下,还存在溢出效应;在产业方面缺乏明确政策,造成资源浪费。
王金红在《建设体育强国战略背景下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研究》一文中指出,在学校体育教育中,武术的重视程度远落后于西方的体育项目,师资力量、教材内容、教学质量、课本以及改革都差强人意[3]。林进清在《体育强国背景下游泳进校园的必要性研究》中指出,游泳课是实施安全、素质教育,干预溺亡的最好载体,对我国青少年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既可以立德树人,深化体育改革,又能保卫学生安全,推动大众体育,还能为我国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4]。
研究表明,体育强国的建设离不开体育课程的推动。我国的体育课程在项目上还比较匮乏,缺少武术、游泳等有特色的课程;体育课程的课时对学生的健康需求尚不能满足;有助于学生度过余暇时光,丰富课余文化生活的课外体育活动建设还处于进一步发展阶段。
刘永强,崔洪成在《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高校体育的困惑与出路》中指出,只通过生物层面的刺激而忽略体育知识的全面发展,缺乏体育意识的深度培养,将会持续出现一系列问题,不利于学生体育健康水平的提高[5]。苏雄在《建设文化强国背景下的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研究》认为,体育文化传播以潜移默化的价值教育来区别于单向灌输的课程教育,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质、生活习惯,提升学生欣赏、鉴别、创造美的能力[6]。
综上所述,体育强国与教育强国是相辅相成的,体育强国是教育强国的基础,教育强国是体育强国的保障。在建设体育强国过程中,体育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欠缺,学生的片面发展,学生体育意识和精神的匮乏,课程的单向性,社会交往能力低下等,都将制约着体育强国的建设。
张颖辉在《阳光体育背景下小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一文中指出,部分学校轻视体育学科的传统观念依然存在,师生比例失衡,专职教师少,工作量大,体育教师的专业性和管理能力欠缺,使得教师难以兼顾每个学生[7]。邓闿林的《健康中国视域下我国学校体育发展路径研究》指出,部分地方义务教育阶段的授课班级数量和体育教师配备比例失衡,城乡间、地区间的发展差距,造成了体育物质资源不均,也降低了体育教师的授课质量。尽管国家教育大力倡导将体育纳入中高考,但应试教育的发展趋势,也限制了学校体育的发展[8]。
总而言之,学校体育作为体育强国战略的重要阵地,教师与学生、班级比例失衡,专职教师数量少,工作繁重,授课质量、专业性和管理能力的欠缺,都将制约学生进一步的全面发展。
李景在《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背景下我国学校青少年体育发展研究》一文中指出,基本的公共体育服务的职责尚未完全发挥,体育锻炼的场地设施的不健全,加剧了学校体育的困境,使得我国学生的体育锻炼得不到延续[9]。豆帅在《新时代背景下建设体育强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文中指出,我国政府历来重视体育的发展,为引进体育设施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法规,来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健康的场所。但由于部分地区体育产业发展不景气,体育产品低盈利,导致资金供给不足,器材滞后[10]。
简而言之,由于我国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职能尚未完全发挥,部分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学校领导机构认识水平的局限和学校体育边缘化的社会地位,导致我国学校体育缺乏健全的体育设施,学生丧失部分体育健身场所。
蔡林伶在《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学校体育新格局的构建研究》中指出,体育新格局的构建要从体育活动和思想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专业的体育说教,另一方面是将体育活动有序进行,同时,也要注重细节问题的休整。[11]栗燕梅等在《新时代我国体教融合的现状、问题与建议——来自六省区市调研的分析与思考》一文中也指出,上海市、甘肃省、浙江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山东省六省市对体教融合的重要性都抱有不同的见解,但大部分认为体教融合问题的解决可以有效缓解青少年体育发展问题[12]。
研究表明,在体育强国建设中体教融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子。体教融合不仅可以促进各部门资源的整合,培养体育骨干,还可以为我国竞技体育输送后备人才。在体教融合发展中,一些细节问题和不同地方、区域对体教融合的发展模式认知程度也不同,这些都导致了体教融合的发展缓慢。
施国山在《习近平体育强国思想背景下高校体育建设探究》一文中指出,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持续下降,严重影响了体育强国的建设进程。面对这种现象,学校体育要担负起体育发展与改革的责任[13]。库都来提·艾拜都拉也在《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高校体育的困惑与出路》一文中指出,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学生由于运动量不足,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质量,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使我国的学生身体与心理健康不断出现负面问题[14]。
综上所述,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在体育强国的建设中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但由于学生的运动量、运动时间不足,体育活动开展效益不高,受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与模式的影响,我国青少年的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
①在政策上,我国学校体育理解尚不充分,存在一定偏差;政策的组织实施机构还不完善,不能有效落实政策;政策监督体系主体监督效率低下;学校体育产业缺乏明确政策来有效发挥资源优势。
②在体育课程上,我国学校体育的项目较少,缺乏特色课程;体育课程课时较少;课外体育活动还待进一步完善;这些都制约着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
③在学校体育育人方面,学校体育不能有效传授基础知识与技能,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意识,发展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④在师资资源方面,教师资源比例失衡,教师工作负担重,教师专业性和管理能力滞后,缺乏前瞻性,这些都将影响授课质量。
⑤在场地器材方面,我国部分学校体育缺乏健全的体育设施和健身场所,许多体育器材陈旧,缺少相关维护,许多城市学校螺丝壳里做道场的情况依然存在。
⑥在体教融合方面,我国部分省市地方文化差异较大,对体教融合的认知程度存在偏差,细节问题突出,导致我国体教融合模式发展缓慢。
⑦在青少年体质下降上,受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和思想的影响,我国体育的地位较低,学生运动量、运动时间不足,体育活动开展效益不高,制约着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发展。
①提高政策时效。我国学校体育管理者应对我国学校体育政策进行充分解读,完善实施机构,保证学校体育政策的有效落实。同时,明确学校体育产业政策,提高政策监督体系主体的执行能力。
②丰富体育课程。提高我国学校体育的课时数,因地制宜打造特色课程,适时增加体育项目,完善课外体育活动,从而增加课堂效益。
③强化育人质量。学校体育要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提高运动技能水平,走进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运动,增强体育精神,使社会交往能力得到良性发展。
④均衡师资资源。通过政策、人才引进、工作福利等来吸引高水平、符合现代教育观念、具有前瞻性的体育人才,弥补教师资源的失衡,提高我国学校体育的教学质量,促进学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⑤完善体育器材。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适当加大对学校体育设施和健身场所的投入。增加体育器材的数量,丰富其种类,并定期做好体育器材的维护工作。
⑥加快体教融合。我国各省市要相互借鉴,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定期开展交流会,完善体教融合的细枝末节,从而加快体育强国的建设进程。
⑦提高青少年体质。积极宣传体育的价值与作用,进一步提高学校体育的地位,学校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思想,加大学生的运动量、运动时间,开展多元化的体育活动,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