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医融合”背景下我国体育复合型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困境与实现路径

2021-11-22 06:52秦安娜徐森林胡睿哲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校本部张莘莘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灌篮 2021年25期
关键词:体医体医融合协同

秦安娜 徐森林 胡睿哲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校本部) 张莘莘 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体医融合”是基于健康中国国家战略提出的新健康服务模式对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是体育教师的后备主力,培养和提升该专业学生“体医”能力至关重要。目前,“高校、中小学、政府”三者共同构成了“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然而目前我国复合型人才协同培养机制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面对现阶段青少年体质下降问题,亟须提高教学质量,构建一批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一、“体医融合”背景下我国体育复合型人才协同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体育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协同培养中还存在问题。故先探究当前我国体育复合型人才协同培养中各主体自身以及协同培养之间存在的问题,继而提出优化路径。

(一)高校

1.课程设置不合理

从课程设置来看,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着体育专业类课程多,而教育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偏少,教育类课程约占总课时的10%左右[1],并且大多是专业教育,体医课程体系少之又少,其中开设的与医学相关的课程主要是体育保健学、运动营养、运动生理学与运动处方等,课时少,以理论讲授为主,学生实践训练机会少,动手能力差,学生素质远远满足不了新时代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与此同时,体育教育实践类课程比重较低,大多为集中教育实践,时间约为8~12周[2],且与体医相关的实习机构少之又少。

2.培养方案更新不及时

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着培养方案调整不及时、人才培养要求较低等问题。首先,人才培养方案是随着学制而变化的,最多四年一更新,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根据实际培养情况调整方案。社会需要“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然而部分高校还未认识到这一问题;其次,人才培养要求较低,“体医融合”尚处于初步摸索发展阶段,相关科学研究较少,致使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二)政府

1.顶层政策不够健全

目前,虽然“体医融合”已作为一项健康促进的国家战略写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构建“体医融合”的理念和推广运动健康服务的目标已明确,但是操作层面的行动仍然比较缓慢,地方政府对体医融合的认识及重视程度并不完全到位。相关培养法律政策不健全,缺乏实质性政策的落实。

2.后续保障不完善

在政府方面,后续保障机制不健全,缺乏相关部门对于政策实施情况的跟踪,缺乏反馈机制的构建,缺乏对于高校及中小学责任落实情况的考察,致使各方面临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反馈解决。并且在资金方面,前期资金保障较为充足,然而在后续推动过程中,由于缺乏保障机制的建立,致使后续保障资金落实不到位,各方工作无法得到正常运作,推行进度缓慢。

(三)中小学

1.实习机制不健全

中小学作为担任高校人才协同培养的主要实习基地,还未成立专门针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管理的相关组织机构,相关领导对实习生的管理不够重视,未建立起相关管理规程来约束实习生的行为。中小学对于体医融合的认识尚不充分,认为教育教学工作才是重点,实习生不能很好地将高校所学的与医学相关的课程落实到实际教学中,从而成为“体医融合”理论与实践知识兼并的体育实习教师。

2.指导教师队伍不健全

中小学对于实习指导教师并没有明确的指导要求与奖励政策,致使指导教师被迫在完成基本教学的情况下还要进行实习生指导,甚至部分指导教师直接将自己的课程丢给实习生,与此同时,指导教师的选拔尚未形成规模,致使指导教师配备不足,出现一个指导教师带3~5个实习生的状况,这无疑给指导教师和实习生都带来了困扰,还有部分教师自身综合能力不足,无法指导实习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二、“体医融合”背景下我国体育复合型人才“四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

“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协同培养机制中还存在缺乏评价机制的问题,故在“三位一体”的基础上,提出了“四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其中“四位”指高校、政府、中小学、社会,“一体”指的是培养协同合作共同体。

(一)高校

1.优化课程设置

增加理论知识的传授,尤其是健康体育知识的教育,打造适合“体医融合”的体育教学精品课程,高校体育授课教师也可以从医学院的教研室、附属临床医院康复或检验等科室、中医学及心理学等单位引进,使体育师资具有专业的医学学科知识背景。同时设置合理的“体医融合”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切实推动“体医融合”的落实与开展,合理安排实践类课程时间,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延长教学实习时间。

2.及时更新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高校要邀请相关领导及体育专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根据地区人才需求及人才政策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对培养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正,根据时代要求适当提高人才培养要求,制定“体医融合”的体育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健康教育素养和综合教学能力也得到显著提高,满足新时代社会提出培养“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这一要求。

(二)政府

1.优化政策细则

政府要加大对培养“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的政策扶持力度,强化政策法规体系的构建,健全相关法律政策,制定具有实质可行性的政策,组建专门部门保障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明晰各部门之间的责任划分,将相关政策实施方案细则明细化,在优化实施细则和方案的同时细化高校与中小学的具体职责,加强政府的计划职能,根据各地区学校实际发展情况,重点制定相关教育政策和财政政策,并保障其政策落实实施。

2.健全后续保障机制

政府首先要健全政策保障机制,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复合型人才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成立专门行政部门,跟踪政策实施情况,确保保障机制的健全与完善,要建立监督考察机制,派专职人员追踪政策实施进展与情况,制定科学的预案和化解方案,保障后续工作的推进;其次健全资金保障机制,加大财政教育投入,优先保障教育,努力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完善教育经费支出标准,强化预算管理,保障后续资金的充足。

(三)中小学

1.健全实习机制

高校与中小学积极建设体质健康大数据平台和运动促进健康精准指导示范及实践基地、运动处方师培训基地等,为实习生的实习提供优良的环境;相关领导对实习生实习给予充分的重视;中小学成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管理组织机构,明晰学校各方应履行的任务、实习生在校期间需完成的工作,管控实习生在校的实习质量,制定严密的上班制度、考勤制度、实习学习制度及实习奖惩制度等。完善实习教学体系,明晰实习生教学实习任务。

2.优化指导教师队伍

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及对指导教师的管理,提高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对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素养,确保体育教师知识能力、技能能力以及健康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更新教育理念。同时加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与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对接,通过中小学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基础体育教学能力及创新思维,为培养基础教育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四)社会

社会主要承担着评价的功能,社会评价主要反映社会对教育的满意度,其评价主体主要包括企业行业、专门机构、社会中介机构、新闻媒体等,通过用人单位评价、大学排名、学科排名、舆论监督等方式,对高校办学行为进行约束和监督,同时对政府政策进行补充并一定程度上发挥制衡的作用[3]。

1.建立多维评价反馈体系

形成以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融合的评价机制[4]。社会多方参与,分别对协同培养中各主体进行阶段性评价以及终极评价,其中,企业行业、专门机构、社会中介机构发挥专业所长,根据社会需求对“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进行评估反馈,最重要在于建立长效跟踪机制[5]。

2.强化培养质量评价

社会对“高校、政府、中小学”各协同培养主体在“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协同培养中的情况进行评价,将评估指标与内容明细化,对高校在协同培养中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合理度进行深度评价;对中小学实习基地的建设以及教学实践指导质量进行评价;对政府政策颁布与落实情况进行合理评价;对协同培养质量进行评价。最大限度的实现三方协同,提高协同合作的实效性。

三、结语

目前,“体育融合”背景下,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复合型人才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人才培养只靠单一主体是不可行的,需要多方协同培养,面对协同机制所存在问题,故提出了“四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由高校、中小学、政府和社会这四方携手共同建立培养协同合作共同体。针对协同培养主体自身的问题,高校应优化课程设置,及时更新人才培养方案;政府应优化政策细则,健全后续保障机制;中小学应健全实习机制,优化指导教师队伍;社会应建立多维评价反馈体系,从而强化对协同培养各主体培养质量评价。

猜你喜欢
体医体医融合协同
创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体系实践研究
普通高校体医结合知识体系构建
创造力的“阴暗面”与“创新—保新”的协同论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大庆城市社区“体医融合”服务模式构建研究
体医结合背景下提升城镇老年人健康水平的策略研究
关于体医融合人才培养的探析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
“体医融合”下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
体医融合背景下社区医疗与体育健康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