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素雯
(广州华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1300)
中国的外语院校以及高校中外语院系的诞生,都是伴随着为国家服务、为国家培养所急需的外语人才而兴起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顺应新时代国家对英语人才的需要才是新文科建设的根本。应用型英语专业建设以培养“外语+”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应深挖学科内涵进行学科重组以及利用现代科技创新成果对其进行升华,从而实现文科与自然科学的交叉,进一步达到多学科之间的融合,最终形成新文科的一种形式。但是在新文科的发展过程中,仍然面对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体现在学科交叉中的集成问题,新技术应用和创新发展能力的孵化问题。所以需要从新文科的由来和概念上去更好地认识其存在。
从美国2017年由海兰学院提出的“新文科”概念以来,经过了几年的发展,人们对于新文科的认同越来越强,那么新文科是如何进行重组,就成为教育界普遍关心的问题,而这种重组本身是为了打破传统文科“固步自封”无法适应新的时代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对于应用型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如何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成果是值得关注的,目前比较统一的认知是以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这些新技术融入文科体系中,使文科体系更容易进行传授,比如应用型英语专业、哲学专业、文学专业的课程中,同时打破其单一的技术壁垒,比如在学习应用型英语的过程中是否要对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融合,这就需要进行跨学科综合学习的交叉研究。我国在2019年4月,教育部、科技部等13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程、新医药、新农业、新文科建设,提高了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首次增设了心理学、哲学、汉语言文学、历史等人文学科。这是从国家的层面对新文科的概念进行了充分的肯定,那么从而进一步对新文科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文科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热门话题成为必然。我国应用型英语学科的途径建设与实践成为重要的课题。2020年11月,《新文科建设宣言》正式提出新文科的“新”是创新的“新”,注重新理论、新技术以及新实践,强调学科融合以达到优化专业及创新模式的目的。在《宣言》倡导下,全国各省本科高校外语类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召开研讨会,其中广东省研讨会以“新文科,大外语”为精神,探索新文科背景下外语类专业学科建设路径并分享了中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以及深圳大学等英语专业建设的特色:如中山大学以“应用+学术”作为新时期外语本科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强化“译”,重视“研”,在本科生阶段就有系统地引导学生构建文史哲知识体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则分类分级进行培养:创建语言拔尖创新班培养研究型人才,创立英语语言信息管理专业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而华南师范大学则秉承“外语+”的理念,突出“英语+师范”,重点打造学科教学与教育技术融合,形成U-G-S/I“三位一体”的协同培养机制;深圳大学则凭借校企对接的优势,继续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增强学生的双创精神和双创能力。那么在新文科的视域下应用型英语专业的发展角度来看,要注重语言文化的研究,注重培养具有知识结构的跨学科外语人才,实现外语学科的跨学科研究,大力推进外语学科的跨学科研究。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应该着力建设与新文科发展相衔接的外语教师队伍,建立跨学科的教学科研队伍。
从新文科的应用价值来讲,其是对现代高等教育知识的一种全面的科学化、精细化,包含了对于专业知识的深度推进,以及对于学科之间的融合化的一种作用。从传统文科的角度来看,在新文科出现之前,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以及工科都沿用一套界定的方法,就是以专业特性或者职业定位来界定学科的。那么就会造成文科与理工的不相融,人为的设置了跨学科的障碍。从这个角度来看,新文科的出现弥补了学科发展过程中无法融合的事实。而同时也随着文科进一步分为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不同的专业,甚至在社会科学体系中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区分。这也造成了传统文科发展中出现了瓶颈,所以新文科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或者给了传统文科发展的机会,使它变得更为专业和细化,这对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新文科的实施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文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阻碍。其特点非常的突出,具有直面问题的能力,以及交叉集成和广泛应用新技术的实力,并且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拓展来实现教育教学的最大可能。新文科的特点不仅实现文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同时对于不同学科进行了有效的互补。新文科强调以文科为基础。同时也注重人文社会科学内部的交叉与融合,又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比如应用型英语与自然科学的交叉,都能体现出双方融合后的最大收益。同时由于新技术应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领域的介入。特别是近两年来广泛应用的在线教育以及新智能时代的数字化处理、大数据处理和人工机器人学习等,这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了新文科的最大可能,特别是信息技术逐渐应用于新文科领域,实现了价值的最大输出。
从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在新文科的视域下,人才的培养应该注重“国际视野”特别是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应用更应该注重其广度,所以对于应用型英语的学习者来说需要培养精通外语的同时,还需要掌握相应国家的人文学、历史学,甚至是哲学的知识,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熟悉中外文化差异和国际惯例的复合型高端应用型英语人才。而从应用型英语人才的培养模式来看,目前的高校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应符合新文科的发展战略,通过设计以语言文化教育为主体,同时在培养中体现跨学科知识结构和广博的视野,通过这些的改造来实现跨学科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
在新文科的视域下为培养具有知识结构的跨学科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实现文化与科学的双融合,需要通过专业的合理设置体现跨学科的专业性和价值性。但同时也要纠正一些高校设置的内容:比如“外语+工程”“外语+信息管理”专业,这些专业能不能结合,自然可以结合,但不是这种简单粗暴的结合,这更不是新文科发展的理念。从新文科角度看,应用型英语专业应优先发展,其他专业应予以有效的补充。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应用型英语专业与其他专业设置的过程要专注“主次分明”。
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要从为学生构建的整体的知识、能力、素质开始,通过设计成材路径来实现,而不是简单的结构化或者途径化。从新文科角度看,应用型英语专业的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体系的人才模式;二是培养出掌握多学科应用能力的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从这个角度来看主要有两个路径:一是通过教学大纲来实现科学的设置和定位的完善;二是通过课程设置来解决学科交叉与融合的问题。比如,跨学科专业和“主修+辅修专业”。跨学科专业是指英语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或其他人文专业相结合,这是由英语专业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有机结合而形成的新人文科学与技术交叉专业的模式。
在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上或者在途径的设计中,首先要打破思维定势:把培养英语人才和培养英语专业人才区分开。它不仅是为了培养“听说读写译”的英语人才,而是培养具有复合知识的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前者英语是工具后者英语是专业。其次是把多余的不利于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的内容去掉,要从如何更好地为毕业生服务的角度出发,而不是加重学生的负担,影响到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实现。
从应用型英语专业教学的角度来看,引进的人才最好具有跨学科英语学习的背景和相关的专业。应用型英语专业教学的人才理论上不能少于两门以上学科的精通,那么可以实现从其他学科的独特视角去看问题,这是应用型英语专业教学人才引进的重点,也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必要条件。同时在跨学科英语专业教学人才的引进上要设立好标准和评价体系,以有利于人才的良性发展。
目前教师的培训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在职学习,导师制或者国内访学;二是脱产国外深造。这两种途径可以帮助教师构建合理的知识框架。在此基础上,应普及信息管理、人工智能等新型科技创新成果的宣传,才能更好地结合信息技术、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来实现最大的教学效果。如在英语写作教学中,通过数据分析软件,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大致情况,也可及时给予反馈,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改组现有教学部门的一些功能,比如组建跨学科教学科研队伍、建立相关课程群以增加院系之间实质性的沟通与合作。所以,要先从教师培养升华入手,再通过内部的资源交换和配置来实现人才任用和评价的体系建设,建立一支结构合理、跨文化、跨学科的新型文科教师队伍。
对于应用型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来说,既要保持英语应用的特色,又要积极适应国际形势和区域发展战略的新需求,抓紧围绕新时期的英语教学特点和方向,突出新时代的新理念,通过新文科的理念来完善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大化。培养出英语基础知识扎实,在英语运用能力上较为突出,同时还兼具爱国情怀,以及较敏锐的世界眼光,在人文科学、自然科学领域具有广博的知识,能够进行较强的跨文化交流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实现创新创业精神和满足一定的研究能力,为社会提供不同需求,比如不仅能从事翻译,也能进行策划活动运营和文化的交流。
一定要打破过去英语专业,围绕“听说读写译”语言技能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全新的新文科思维和理念,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去决定应用型英语专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英语专业不能“唯工具论”。而需要在新文科背景下,通过科技创新和多学科的融合来实现应用型英语专业学科建设新的内涵,只有这样才是构建特色应用型英语专业建设的最好途径。具体可以通过调整课程设置,打造和设计具有特色的“微专业”“微课堂”实现应用型英语教育技术的飞跃。将应用型英语学科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人文自然科学进行有效的融合,不断地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最终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新文科发展的理念是大势所趋,更是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的方向,同时在国家的重视下,抓住这个机会,在应用型院校开展新文科视域下的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