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媒介教学语境下的感知“给养”研究

2021-11-22 05:37
现代英语 2021年8期
关键词:第二语言媒介语言

李 希

(邵阳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 邵阳 422000)

一、引言

当前,“中华文化失语症”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由于多年来一贯实施的“文化引进来”策略,中国的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要比中国文化更多些,更无法用英语来表达中国文化,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部分人甚至连一些中国传统节日都无法用英语来表达。虽然学者们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改善这种情况,但以往的研究表明,关于中国文化英语学习的相关研究很少涉及感知“给养”研究。因此,本论文将探讨英语媒介教学语境下的中国文化英语学习感知“给养”,以期为实施中国文化英语教学的高等教育机构和教师提供课程设计、学习材料配置、课堂活动安排和学习者训练的参考建议。

二、英语媒介教学语境

英语媒介教学被定义为“在大多数人的第一语言不是英语的国家或地区使用英语教授学术科目(英语本身除外)”。使用第二语言来教授内容知识的想法起源于现代的加拿大的浸入式课程,目的是帮助说英语的个人更有效地学习法语。法国的浸入式教学已经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实施了多年,人们普遍认为这些课程为学生带来了积极的学习成果,特别是对早期浸入式教学的学生和有阅读困难的学生。英语媒介教学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或教学上的变化,它更加是一种地缘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现象,对大学生态系统有重大影响。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实施以英语媒介教学的课程教学的原因有:①旨在通过英语课堂和英语讲座提高学生的学术英语能力;②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压力,特别是国际研究合作和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压力;③英语媒介教学的班级的全球排名竞争和对外国教师和学生的吸引力。

从第一语言(L1)作为媒介教学到以英语为媒介教学的过渡存在着一定的挑战。以英语媒介教学的大多数课程都是由母语不是英语的教师授课的,同样,大多数学生的母语也不是英语。随着以英语为教学媒介教育政策的实施,人们相信语言学习将发生在第二语言教学的过程中。语言学习和教学领域的研究支持了这一观点,即当语言被用来传递对语言学习者来说有趣和相关的内容时,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成效最好。浸入式、内容和语言融合学习(CLIL)项目的成功已经被证明可以帮助语言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然而,在英语作为外语这一语境下的以英语为教学媒介教学却没有得到广泛的研究。以英语为媒介的教学在用目的语表达主题和内容时,并没有明确强调语言教学,尽管使用以英语为教学媒介的基本原则是在内容传递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和能力。

中国大学的英语媒介教学通常并不重视语言教学。英语媒介教学教师似乎认为,语言教学或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仍然是传统的外语教师的工作,应该在外语课堂上进行,这与大学的英语媒介教学课堂共存。当然,大多数英语作为外语课程,并不教授特定内容的英语或缺乏教学特定内容的英语的资源;因此,英语教学所需的专门性英语和外语教学所需的通用英语之间的差距成为中国大学英语媒介教学实施的一个挑战。

三、英语媒介教学语境下的中国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为了贯彻“文化走出去”这个战略,有必要在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一门特定的以英语为教学媒介的课程,即英语媒介教学语境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这也有利于大学生在大学英语四级和六级考试中提高翻译成绩。根据CET-4和CET-6的要求,高等院校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需要能够将一段中文翻译成英文。这段中文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历史、科学、艺术和中国的现代发展等。因此,在“文化走向世界”和通过四六级考试成绩的双重目标下,提升大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四、感知“给养”

范∙莱尔(van Lier)生态学观点中的一个关键概念是他提出将第二语言习得从“输入”转变为“感知给养”。在人脑-计算机隐喻的基础上,术语“输入”的使用将语言比作固定的代码,并将人类大脑比作一台接收和处理代码的机器。这意味着学习只在大脑中发生。人们如何将自己与环境联系起来是创造意义的基础,这个过程必须是主动的、自主的,随着一个人感知并根据他或她周围的给养采取行动的独特方式的变化而改变。然而,吉布森(J.J.Gibson)最先提出的生态学概念“给养”是指“生态位”为生物体提供的东西,以便生物体感知、使用和实现某个目标。就像一片竹叶为不同的生物提供了不同的给养,如大熊猫能感知“可食用”这样一种给养,而人类却感知不到;电脑(或技术)根据语言主体的感知和行为,为语言学习者和教师提供了各种给养,比如有些同学感知到的社会文化给养是网络技术带来了大量的学习资源,而有些同学感知到的社会文化给养却大量的娱乐和游戏资源。在课堂情境中,学习者和教师可能需要一起努力,以便感知、采取行动,并带来最好的学习体验。根据上述研究,运用“给养”概念关注课堂内外语言学习,对我国外语教学改革强调学生外语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更大的借鉴意义。

五、中国文化英语学习感知“给养”

本研究采用了一种定性的研究方法,旨在从生态“给养”的视角探究英语媒介教学语境下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感知到的中国文化英语学习的给养。所收集的数据来自8个小时的课堂观察和2.5小时采访。参与者为一位教师和四位非英语专业学生,每位受访者进行为时半小时的采访,而且每位受访者都参与了中国文化英语课程。

(一)语言给养

在本研究中,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由于感知到不同的个人给养,对中国文化英语的掌握程度不同。但是几乎都感知到了语言给养。尤其是“生态化”学习环境促使学生浸入中国文化英语语言环境中,包括教师课堂语言、小组任务中的中国文化词汇和文化英语内容所赋予的语言给养,例如有同学在访谈中称:“小组阅读分享给我很大帮助。每周一个章节的文化阅读任务,单词太多了,幸亏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每人查一小段。我不得不坚持了下去。这样过了一阵,突然发现很多单词都不那么令人头疼了,甚至我的六级阅读都有进步。”

在以英语为媒介教学的语境下,不能忽视汉语(L1)在师生以及学生交际过程中构建意义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经过对师生的半结构化采访可知,大多数同学赞同中文辅助英文语言教学,学生们希望他们的课程教学语言以第二语言为主,母语只在沟通不畅或缺乏理解的情况下使用。然而,学生之间出现了分歧,一些学生认为教师可以通过语义协商,留在第二语言中,而另一些学生似乎想要一个直接的翻译。而几乎所有受访者都认同全英文或者中文多于英语的教学语言都是不可取的,因为一方面英语媒介教学可以适当创造一个语言环境;另一方面,中文辅助可以起到增强理解、促进沟通、消除无聊感的作用,例如有受访者在采访中谈到:“当老师全英文授课时,自己刚开始感到有些羞愧,听不懂。慢慢地觉得无聊,就会拿出手机开始玩。”但是可以观察到,在课后完成小组任务等互动过程中,同学们之间几乎全程使用中文,“这是为了小组任务的顺利进行”。此外,还发现了在课内中国文化主题展示中,学生从观众以及从教师的反馈中获得的关于语言使用的给养。如在构建“生态化”学习环境的班级进行课堂观察发现,教师作为“专家”提供的反馈不是传统课堂中的几句如very good等套话,而是始终贯穿于小组活动之中还起到了为学生提供拓展信息和纠正反馈的作用。

(二)社会文化给养

通过课堂观察,可以看出,教师组织了多种社会活动。例如,对于某个中国文化内容的英语翻译,如老子的名言:“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全班同学解读这句蕴含哲学思想的名句的含义,同学们的回答证明了不同学生对同一句典籍经典理解的意思上存在差异。然后,在小组讨论中,通过网络、书籍等社会文化产品进行调节,不仅有助于学生弄清中国典籍名句的含义,输出中国文化价值观,也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翻译练习。另外,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如引进相关视频等社会文化产品,如«你好,中国»等,引起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视频授课,灌输教学理念。

(三)情境给养

在情境给养方面,作者在“生态化”教学环境中设置了多个小组任务,如小组分享阅读和小组主题展示。在小组任务完成过程中,作者展示了学生在课内外进行的文化英语学习活动。在不同的小组互动过程中,学生为了顺利完成小组任务,支架多次出现,如“为了做好小组展示任务,我们在外网找全英文的资料。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很多句子看不懂,幸亏我们组有个高手,会帮助我”。其次是自我调节,如学生的反思行为或者利用单词App纠正语音,理解含义,对文化主题内容进行翻译,如学生访谈中谈到:“找到的资料都是全中文的,我只能自己学着翻译,先通过单词App查不认识的单词,再一句句翻译。整个大学都没做过这么多的翻译,做完这个小组活动,感觉语法和翻译水平都提高了。”以及他人调节,如合作搜寻中国文化主题展示的资料,将学生找到的中文资料制作成英文PPT,怎样用最凝练的关键词来表示,往往互动成员间的讨论会产生大量的他人调节。最后是手机、视频软件等电信化工具在学习过程中的使用所产生的物质调节。

六、结语

根据研究结果,可以得出结论:与传统填鸭式教育相比,在为输出创造大量机会的活动中,学生更能意识到中国文化英语学习的给养。可以得出一些有价值的教学启示。首先,英语媒介教学课堂应配备多种教学资源。其次,根据迪尔登的观点,英语媒介教学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提高语言意识。以内容教学为导向的教学语言的使用应根据学生语言水平与理想的“差距”进行适当调整。最后,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外活动,都应精心设计,尤其是课堂活动,使得目标语输入和输出功能都能得以实现。

猜你喜欢
第二语言媒介语言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脑与第二语言学习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书,最优雅的媒介
Critically assess the use of Contrastive Analysis as an aid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Improving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Ability of Speaking English by the PPP Model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