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晓(长沙县松雅湖中学教师) 璩艳霞(长沙市雅礼洋湖实验中学教师)
“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这句话里潜藏着对送别的珍视。古人的送别格外有意趣,于是他们写下的送别诗也格外光彩夺目。古人因求取功名、擢升、贬谪、归隐等原因要远行,一别可能就是几年、几十年甚至再也不见。因此,离别就显得格外伤感,送别诗也成了传达离别之情的载体。
什么是送别诗呢?送别亲朋好友远行时,描写送别场景、表达离情别绪的诗歌都属于送别诗。
送别诗源于先秦。“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中的《邶风·燕燕》被认为是“万古送别诗之祖”。而战国时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虽然简短直白,却因其悲壮和凛然,对后来的送别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送别诗表现的情感大多是离别时的不舍与担忧,离别后的牵挂与祝愿,个人身世之感与国家时运之忧。但唐朝的送别诗往往气象昂扬、积极向上。或表达宽慰,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或表明心志,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别诗或直抒胸臆,或托物、借景来表达情感。诗中常出现的意象有:柳、酒、水、月、灞桥、南浦、长亭、歧路等。特别是“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开启了借柳寄离情的先河。唐人将“柳”凝结为与送别相关的固定内涵。柳丝细长飘逸,“柳”字又谐音“留”,便成为了离情别绪的最佳寄托。“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景中含情,成了以柳言情的典范之作。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我们要读懂送别诗,抓住与送别诗密切相关的“送”字。
从题目我们可以知晓:这是诗人送好友杜少府去蜀州上任时创作的诗。前两句写出了送别之地的地势和风貌特点,由“城阙”“三秦”我们可以感受到长安城的气势,同时一个“望”字又把长安和巴蜀两地连接了起来,透露出淡淡的伤别之情。
颔联我们可以抓住“离别意”三个字,进一步体会到诗人心中的离情别绪。同在宦海中沉浮,两人惺惺相惜,有伤感也有宽慰。颈联笔锋一转,奇峰突起,是送别诗的不朽名句。诗人笔下的友情,即使远隔天涯,也恒久不变。我们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尾联,我们可以看到送别诗的常用意象“歧路”。“歧路”即“岔路”。你我不是多情的少年,就不要在岔路口分手时,还悲伤流泪了。典型意象的分析,同样是帮助我们读懂送别诗的一把钥匙。全诗起承转合,意境旷达,一洗送别诗悲愁凄恻的低沉气息,是送别诗中的经典之作。
对于送别诗,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读懂内容、体会情感呢?
读标题,把握内容。首先,我们需要认真读标题,很多标题就已经暗示或者明示了写作内容。如李白的《送友人》《渡荆门送别》,抓住“送”“别”等词,能让我们快速把握内容。
抓意象,品味作用。在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不少,尤其是柳、酒、水、月等。我们在读诗时,要积累常用意象的含义,也要结合特定的语境来理解其内涵。如李白的“白水绕东城”:水的意象不仅在首句营造了清丽的送别之景,也因其缠绵之态暗示了不舍的送别之情。
明手法,领会情感。送别诗中有不少诗作直抒胸臆,直接明了;也有不少借景抒情,含蓄委婉。如李白在《送友人》中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景中含情,意味深长。比喻也是常用手法,如《送友人》中将朋友比作“孤蓬”“浮云”,取意于蓬草的漂泊无依和浮云的行踪不定,表达关切之情,独具匠心。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0-11题。(共8分)【2019年湖南长沙中考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①微雨里,建业②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③深不见,浦④树远含滋⑤。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⑥。
【注释】①楚江:指长江。②建业:今江苏南京。③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市。④浦:近岸的水面。⑤含滋:湿润,带着水汽。滋,润泽。⑥散丝:雨丝。
10.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古诗常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本诗通过写“雨”“江”“帆”“鸟”“树”等景物,抒发了离别伤感之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B.从景物状态看,动与静相结合。例如颔联中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
C.从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背景空阔;海门深,浦树远,背景深远。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
D.从全诗意境看,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并与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营造了一望无际、豁然开朗的意境。
E.从情感表达看,尾联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把别泪和江面的雨丝交融在一起,委婉地表达出了内心的忧伤。
11.请赏析颔联“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中加点叠词的表达效果。(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