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欣 湖北美术学院公共课部
高等教育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的课程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因此应该具有旗帜鲜明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属性。在社会日益信息化、多元化的复杂背景下,仅仅依靠思政课对青年学生进行三观教育,其局限性和不足性日益明显,全课程、全方位育人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体育课程中的德育,应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价值理念、精神追求等融入贯穿到体育学科和课程中,通过更具现实性和说服力的课程教育,牢固树立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四个自信。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
体育课程德育的本旨并不是要将体育课上成思政课,而是将体育课程中的特有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将体育学科资源、学术资源运用为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有效载体,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课程目标,构建全课育人格局。[2]因此,体育课程虽然看上去距离德育比较远,但实际上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精炼课程中蕴含的育人元素,掷地有声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育课程德育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高等高等院校体育课程德育,目的是让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更有穿透力,其核心本质是协同育人。大学生处于人生的“拔节育穗”期,是三观形成、树立理想信念的关键时期,体育课程可以通过对青年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锻造和培养,帮助其构建健康身心和健全人格。[3]
高校体育课程的运动参与目标是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将运动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高校体育课程的社会适应目标是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社会责任和规则意识,具备体育道德,能够合理处理竞争与合作之间的关系。因此,从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来看,体育课程是以德立学的过程。运动参与目标、社会适应目标的达成过程,既是立德的结果也是立德过程中的必要条件,其根本目的是全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人文价值回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4]体育课程是全人教育重要基础,健康的体魄,坚强的意志是德、智之载体。良好的体育智能、体育道德通过体育活动得以彰显,同时体育活动也孕育智能的发展、激发道德修养的人格升华。体育课程德育的教学理念是育德于课,通过体育运动学习运动技能、促进身心健康育,最终实现人格塑造的目标。
首先,体育锻炼可以激发学生顽强拼搏、积极进取的道德品质。体育锻炼通常是一个枯燥、艰苦的过程,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青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往往会比较缺乏坚强的意志品质,遇到困难就选择放弃。体育锻炼必须持之以恒,这种顽强的毅力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品质,也是实现理想信念的必要保障。[5]中国女排的拼搏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成长。其次,竞技比赛可以培养学生诚信自律、公平正义、文明礼貌、相互尊重的社会规范。在体育竞技比赛过程中形成的优良品质为青年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构建添砖加瓦。最后,团队项目可以塑造学生团结合作、协作共赢的集体主义精神。影响最为广泛的体育项目,如三大球类比赛,都是团队项目。青年学生无论是在观看精彩比赛的过程中,还是在亲身参与实践的过程中,都可以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八个统一”原则,原则之一就是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方位育人。[6]在信息资源良莠不齐、各种思潮观点甚嚣尘上的时代背景下,仅仅依靠课堂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很难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理想效果。体育课程可以通过显隐结合的思路方法,大胆创新育人方式,全面开发体育课程教学资源,从课程核心价值出发,充分运用体育课程实践特质,将体育隐性的核心价值向思政课程显性价值观迁移,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材、课程设计、教学手段、教师德行。[7]
除了课堂教学外,体育课程还应着眼于整个学校体育资源的开发,如将课内锻炼学生耐力素质和心肺素质的内容充分的情景化,通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体育锻炼从单一的健康价值进行升华。将其他校园体育生态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结合,探索之间的普遍联系,并开发品牌主题活动。体育课程德育应提高思想站位,将泛化的全人育人概念精确为回答培养什人的问题上来,全面落实体育课程作为全面育人的重要载体和具体实践,应在的追求体质健康同时,大力关注学生的健康世界观建设和立德教育,用思维影响其行为,传体育之“道”,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形成科学创新。[8]
体育课程德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全新领域,其实施路径需要全校各部门全面配合、通力合作才能达到效用最大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先后颁布160余项和体育相关的文件,这足以说明党和国家对体育工作的高度重视。高校体育工作的全面开展急需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高校人才培养的标准是坚持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坚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9]
校党委推进体育课程德育工作,发挥其核心作用,应该狠抓、落实如下方面的工作。建立健全年度校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立校体育委员会主抓体育工作。[10]合理安排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兴建、管理和维护。根据校内实际情况统筹安排年度体育工作包括课程教学、各级竞赛、运动训练、体质测试、科研教研、运动场馆器材管理维护等。对体育经费投入形成专项经费,确保让有限的经费使学生受益、学科发展。合理安排专任教师人才引进,在职称评聘和教师待遇问题中充分考虑学科特殊性形成针对性的评价标准。形成实地调研、问责追究、奖勤罚懒的工作制度。将课程思政学校体育作为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来抓发挥核心作用。
在2020年中国对抗新冠肺炎的疫情当中,钟南山院士表示,体育能够直接有效的促进我们的体态稳健,精神焕发,每个十年不仅仅是坚持更是一种追求,这种追求是脚踏实地的向阳而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全校教职工需要以身垂范、言传身教,才能形成正能量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将校园体育和民族复兴与人民幸福生活的紧密联系作为全体教职工的共同理念,使教育教学与校园生活融入体育文化,让教育成效同向而行。
在学校体育课程的德育实践中,体育课程长于实践,善于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有所收获,所谓实践出真知,是外化于行的过程。思政课程长于理论,善于让学生在相关哲学理论的思索和探究当中醍醐灌顶,是内化于心的过程。体育之“道”是为普世价值,德、智皆寓于体。二者应协同创新,存体育之“道”,展思政教育之“德”。[11]通过专题讲座、理论学习、教研讨论提高体育教师的思政素养和理论基础。
《高等院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赋予了高校体育工作者众多责任和使命,从人格和意识上对学生施加影响和塑造,使之成为真正的体育人口、体育消费者,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生活习惯,是高等院校体育工作的最终目的。运动技能的习得、身体素质、体质健康的提升只是在推进这个最终目的的过程中产生的应有效用。其次,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立场武装头脑,认真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到真学真用。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了深厚的理论素养、丰富的知识结构,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感染学生。最后,要积极探索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课程教学水乳交融的途径和方法,做到灵活运用,润物细无声。高校德育教育的难点就在于对象是三观已经基本成形的青年学生,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的方法往往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体育课程可以发挥其特有的实践性特色,通过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寓德于课,培育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