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桐 任亚磊 东北大学体育部
体育产业作为一项绿色产业、益民产业,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是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助推器,也是城市软实力和吸引力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体育健身市场快速发展,群众体育项目得到普及,体育消费日益活跃,多元融合发展模式雏形初现,初步形成了体育行业与其他产业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级。
一是体育领域经济总量小,优质资源严重缺乏、体育项目拉动不强、产业链条不完整,结构不尽合理,尚未充分发挥出新兴产业的潜力和优势;二是市场主体培育力度不够,缺乏具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企业和品牌产品;三是体育服务供给与城乡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基础条件薄弱,体育设施建设滞后,专业人才不足,市场机制、产业政策不完善;四是非公有制资本进入动力不强,市场中介组织发展缓慢,尚未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和产业规模;五是引导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尚未建立。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升运动项目的群众参与度。普及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太极拳、健身操、瑜伽、游泳等传统体育项目,挖掘产业潜力。推动自行车、攀岩、轮滑、户外拓展运动等户外健身休闲项目,扩大消费人群;引导和支持体育企业提供更多更好满足群众体育消费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培育与延伸多元市场主体,推动体育产品制造、经营与服务。培育体育服务产业、健康管理产业、旅游产业,构建体育全产业链,促进“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招引培育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体育品牌公司区域总部和生产基地落户我区;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提高体育产业发展质量[1]。
丰富球类、健美操、广场舞等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积极开展跨区域体育交流,促进各类俱乐部、全民健身团体发展。依托区域文化旅游资源,举办体育文化旅游节、武术摔跤文化交流大会,自行车赛、登山、马拉松、山地越野等大型体育赛事,将体育竞赛表演业做强,户外体育赛事做大,激活体验经济。推进赛事活动进景区进农村进社区,为产业发展培育商机。推动线上赛事、培训,与线上经济结合,打造新型体育产业模式。大力推进协会实体化,兴办各种健身俱乐部,举办赛事活动,活跃市场[2]。
以城市街道社区为核心,着力构建10分钟日常健身圈,打造健身休闲业态。以市体育场、网球馆、体育馆为中心,利用生态资源布设系列健身项目,培育打造品牌健身休闲项目。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拳击、散打、跆拳道、柔道、摔跤等职业俱乐部和培训机构,品牌化发展。把摔跤体育品牌项目做大做强,建竞技体育优势项目队伍,培养人才。大力塑造当地体育明星形象,利用名人效应推动优势体育项目走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道路,形成强大的品牌产业,培育新的支柱产业。以资源禀赋为依托,因地制宜打造具有区域特色且可持续发展的体育产业品牌,创建产业示范点,推动体育产业长足发展[3]。
共享社会组织、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公共服务场地设施。加强体育公园和健身步道建设。在新城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过程中规划建设体育用地。引导和规范房地产开发商在新建小区建设小型化、多样化的活动场地和健身设施。建议在城区内开发建设“灯光球场”,满足大球项目体育夜生活消费的需求,有效推动体育消费[4]。
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充分发挥协会、体育社团的力量,培训一线社会体育指导员,促进社会体育指导员有效服务大众。推动大中专院校和社会机构争创体育行业国家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开展游泳救生员、健身教练、健美操、武术、乒乓球、网球、体育舞蹈等项目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培训。创办有资质的体育职业基地,培养体育专门职业技术人才,着力发展运动员经纪人、赛事组织、体育信息咨询等中介服务业,培育一批运作规范、信誉好、竞争力强的体育中介服务机构[5]。
体育产业的发展占据体育事业中重要的一环,竞技体育、社会体育等各个领域都离不开体育产业的支撑,而体育产业想协调发展需要做到培育市场主体,促进产业消费;加强赛事引领,拉动产业发展;强化品牌培育,放大产业效应;建设场地设施,夯实产业基础;完善职业培训,打造产业平台,只有不断在发展中改革创新,才能使我国体育产业形成可持续发展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