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万福
(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西靖教育工作站,甘肃古浪 733100)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各学科教学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渐渗透到教学实践中,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学仍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只注重教授学生基础知识,一切向分数看齐,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未能将《意见》真正落到教学实处。这些问题不仅阻碍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进程,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要紧紧抓住教书育人的核心要义,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之一,然后在实践中观察、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寻找更多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和策略。
随着世界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多个国际组织,如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都提出了核心素养的理念,并制订了相关的教育改革措施,以培育适应时代发展的合格公民。比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提出,21 世纪公民必备的核心素养: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以及学会改变[1]。欧盟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其核心理念就是使全体欧盟公民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从而在全球化浪潮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中实现个人成功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理想。
尽管各界在对核心素养的表述方面存在一些差异,但是对核心素养总的理解有异曲同工之妙。核心素养是指人为了完成社会实践活动所必备的、关键的知识、能力和品格的综合表现。它并不是指提供基本生活需要的技能素养,而是促进人向上发展的素养。其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一定要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具体过程中,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核心素养。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必须遵循数学学科特性,并通过不断的分析、综合、运算、判断推理来完成。因此,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数学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掌握、运用和内化的过程,同时又是数学思维品质不断强化的过程。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几个方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有利于改变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现状
小学数学作为主要科目,在学生的教育教学中具有基础性意义,影响着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数学及其他学科教育的效果。如果小学数学教师只是以“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传授知识,学生则只会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对知识的深入思考,难以提升思维能力。长此以往,学生将疲于思考,怠于探索。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教学。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和知识接受习惯,探究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大有益处。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注重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能够为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创造有利条件,也能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主阵地。学生在消化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时,不仅用到了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还锻炼了数学思维能力。核心素养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当拥有了一定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后,在进行数学学习时,学生就能够更快地理解数学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并能够很好地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而且,在遇到难度较大的数学题时,学生也能够凭借所学知识逐步解决问题。由此可见,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能够让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变得更加顺畅,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教师要重新审视课堂教学,强调整齐划一、注重效率的“三维目标”,把真实生活带到课堂上。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将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与数学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学科的价值,并且有更大的兴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理论知识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尽管笔者不提倡以单纯的理论知识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但是没有理论知识基础的教学是空中楼阁。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相关含义,从而深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精心创设学习情境,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增强学生的自主思考意识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在课堂学习中,学习情境的创设对学生学习数学具有很大的帮助。数学学习活动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使新的数学材料具备特定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新的数学材料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之间建立实质性的、非任意的联系。如何稳定地构建这种联系,是数学教师需要去探索的。数学知识具有连贯性,每个知识之间都具有或多或少的联系。教师可以运用知识的连贯性和共通性,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情境来理解数学,将符号化的知识具体运用到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新颖的问题设计、灵活的课堂问答和学习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在无意识中养成自主思考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还需要教师建立适当的反馈与激励机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成果进行适当的奖励,增强师生交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水平较低,不能很好地将知识系统化、整体化联系起来,举一反三能力差。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将知识进行系统分类,没有建立清晰的知识网络,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时就容易盲目,不知道应用哪些数学知识来解决。
学生没有将这些学到的知识进行系统分类、建立相应的知识网络,很大的原因在于学生没有充分理解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数学知识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的,如果教师能够将这些内在联系讲授给学生,让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的本质,学生就能用相关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如此,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感性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提升,其数学学习能力也会提升。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不仅要精通数学理论知识,更要有育人精神,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师要准确理解并把握核心素养,认识到其对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及未来的学习发展具有的关键作用。学生只有实现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全面进步,才有可能从多个层面去解决数学课堂内外出现的相关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为我国培养更多具有独立思维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