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书院精神”创新部编教材的校本化实施

2021-11-22 04:01
名师在线 2021年25期
关键词:书院结构精神

钱 琳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实验小学,江苏常州 213000)

引 言

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有差别的。如何使学生在阅读课程群这一浩瀚海洋中学有所获呢?笔者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了最具代表意义的文化标识——书院精神,将学校办学文化与育人思想巧妙融合,创生了一种独有的表达——“书院精神”下的语文阅读课程群。

一、新时代“书院精神”的再定义

(一)溯源古之“书院精神”

书院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教育机构和学术组织,大多是传播国学、读书研修、学术交流的场所,书院教育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价值追求。书院制度特有的精神内涵蕴藏在三个方面:其一,具有道德关怀,关注道德修养的涵养,以道德人格的完善为最终追求,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聚焦于“怎样做人”和“做怎样的人”层面;其二,倡导自发性研究,自修、讲经、研读紧密结合,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三,关注生活空间与学习空间的统一性,传统式书院充当着师生学习和生活的共育场所。

(二)“书院精神”的现代价值与体现

基于“书院精神”的小学语文阅读课程群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对学生无限潜能的挖掘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走进上善书院,位于中央的是自由而完整的生命样态,流动于空气中的是平等而开放的书院精神,观照未来的是幸福而美好的文化生态圈。学校萃取古代书院制度的精髓,顺应现代教育需求,提炼了本校“书院精神”的基本特质:以德为先的课程内容,自主灵活的课程实施,兼容并包的课程体系[1]。

二、“书院精神”与阅读教学的契合

(一)教材文本的书院精神

1.显性的书院精神

学生对小学语文学科的掌握,不是独立分解吸纳的,而是将听、说、读、写融会贯通的。部编小学语文教材各年级安排的内容是呈螺旋递进式生长的,对学生语文素养进行系统化培养。单元与单元、年级与年级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显性的单元线索串联,培养学生开放而严谨的思维。在这样的结构呈现中,语文知识结构和能力训练结构是显性可寻的,“学术创新,躬行实践”也是较易于把握的。

2.隐性的书院精神

部编教材现有的选文都蕴含隽永的意境与和谐的美,而这是显而易见的。语文教材中的隐性结构就像我们遵循的“书院精神”——无限的广度、开放的维度。在这个结构中,审美教育结构、创造力教育结构、思想教育结构是隐性的。

(二)教学设计中的书院精神

1.双向融合的“期待视野”

成功的语文教学设计应具有不完整性和空间性,理想状态是教师“教有余地”,学生“学有余力”,实现一种余音绕梁的共同期待,这无疑对师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促使教学的设计者——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意义建构,在教学过程中成就彼此,体验生命成长的乐趣,获得审美提升的满足感。

2.自我建构的“三大支柱”

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召唤结构”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文本密码,特别是文学文本内含的“召唤”。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语文教学应“建立在三根支柱上”,即“鲜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儿童的创造精神”。

(三)学生学习中的书院精神

1.学生的审美认知结构

儿童先天具有审美认知,其心理结构是复杂立体而多样动态的,审美感知、审美期待、审美理解和审美想象等要素互相触发,共同运营。教师若想实现教材中的审美召唤,势必要带领学生主动感知、碰撞、转化。教师挖掘教材的审美结构,要以受教者能体验到或可能体验到为基本原则,唤醒学生的情感记忆和想象力,从而真正触摸到语文教材中隐含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

2.学生的接受力结构

学生在语文学习之初,就在自己的头脑中预先生成了一个接受力结构。学生的接受力有个体的差别和年级的差异,这些差异是不断发展的。而接受力结构构建水平提高,这个过程一定是分层递进的,要把受教育者已有的知识、能力、方法作为基础;且建构的过程也一定是跌宕的,基本遵循“平衡—打破平衡—新的平衡”的认知发展规律,从而促使学生不断形成新的“最近发展区”。

三、基于“书院精神”阅读课程的系统架构

(一)以文化人:把握课程目标育人价值

1.德善笃行,以“中国表达”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古代的书院教育关注“修身”与“修学”的统一性,追求道德境界的升华和人格的完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基于此,本校“书院精神”指导下的阅读课程坚持立德为先理念,通过道德的力量引领学生成长,为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2.高雅智慧,以“书院精神”启迪学生思维发展

正如朱熹所言:“事事都用你自己去体会、自己去体察、自己去涵养。”唯有努力激发学生潜力,培养学生较强的学习能力,才能让他们的生命在“上善书院课程”中焕发生机和活力。

3.气韵生动,以“人文语言”提升学生阅读品质

国家大力推进全民阅读,学校大力建设书香学校,基于“书院精神”开发的人文语言课程博采众长,鼓励学生富有个性地发展,真正实现了对学生阅读品质的关注。

(二)内外兼修:厘定阅读课型内涵特征

课程群建构了金字塔形课程体系,结合年级精读书目、漂流书目、经典诵读等阅读材料,崇尚大量阅读,从低年级“识字量”、中年级“阅读量”、高年级“创作量”三个维度制定评价指标,旨在培养学生形成以下三方面特征。

1.人格特征

通过课程学习,丰富学生的人格底蕴,使学生养成积极进取的向上心态、和谐友善的良好品质、自我担当的责任意识、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

2.学习特征

通过课程学习,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体验互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正确看待人与社会的交往、人与自然的融合。

3.形象特征

通过课程学习,培养气质高雅、谈吐文雅、举止优雅的学生,让学生成为崇德善思、尚学能言的综合性人才。

(三)长程规划:构建阅读课堂目标体系

1.传承经典,赓续华章

让学生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自豪,悦纳智慧结晶,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收营养,提高文化审美品位。

2.关注语言,创新表达

在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思维力,使其言之有物且言之有形,鼓励书院精神下的个性化表达。

3.持续阅读,积淀底色

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把阅读当成一种责任、一种习惯,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结 语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关键期,教师应基于“书院精神”,打开阅读教学的美妙之窗,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开展有效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这样的阅读课程定会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精彩纷呈。

猜你喜欢
书院结构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律诗的开合结构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论结构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拿出精神
当型结构与直到型结构的应用
论《日出》的结构
本来未来:千年书院的精神和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