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云飞 编辑/韩英彤
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推进高水平开放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中国银行业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更好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商业银行应紧扣发展主题,务实开拓创新,在服务实体经济的进程中把握人民币国际化机遇。
2009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开始后,人民币成为周边国家与中国开展贸易往来的结算和融资货币新选择。人民币的跨境使用,有效缓解了后危机期间美元流动性大幅波动给中国跨境贸易带来的干扰,促进了双边贸易稳定。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迅速推进配套产品和服务创新,以便利的跨境人民币产品和服务,有效提升了跨境经贸投资便利化水平。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政策颁布后,商业银行迅速响应,第一时间向市场推出涵盖汇款、托收、信用证、保函等现有结算工具的人民币跨境结算和融资产品,确保贸易企业在涉外经济活动中,使用人民币结算与使用美元等其他外币结算获得完全一致,甚至更优的服务体验。随着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的不断扩大,商业银行还结合政策支持,持续完善和提升跨境人民币结算产品:
一是提升跨境人民币结算的便利性。境内银行可在“展业三原则”基础上,凭优质企业提交的收付款说明或指令,直接办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跨境人民币结算。二是以科技手段赋能跨境人民币结算产品创新。如推广电子单据逐步取代纸质单据,简化企业的单据传输和审核流程;运用大数据精准画像技术,准确识别优质白名单企业,实现在确保政策和内控合规的前提下,大幅简化前端审核流程,使更多企业能够在更大范围内享受跨境人民币结算的便利。三是支持贸易新业态跨境人民币结算。境内银行在满足交易信息采集、真实性审核的条件下,为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外贸综合服务等贸易新业态的相关市场主体提供跨境人民币结算服务。
商业银行的服务创新有力促进了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领域的使用。2020年全年,跨境货物贸易项下人民币结算规模突破4.7万亿元,人民币在货物贸易结算中的使用比例超过15%。人民币在跨境结算中规避汇率风险、节省汇兑成本的优势,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所认同和接受。
随着人民币在跨境货物贸易结算中使用水平的提升,以货物贸易为基础的跨境贸易人民币融资需求不断扩大,推动商业银行不断拓展跨境人民币融资产品创新:一是完善跨境人民币融资产品线,将人民币嵌入信用证、票据贴现、福费廷等所有跨境贸易融资产品中。二是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商业银行与海外分支机构开展业务联动,以海外代付等跨境联动贸易融资产品,为境内企业融入离岸人民币市场的低成本资金,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三是大力拓展海外人民币贸易融资。与不少周边国家的本币相比,人民币利率水平相对较低,对不少高息货币国家的对华贸易企业有较大吸引力。中国银行2020年《人民币国际化白皮书》的市场调查结果显示,68%的受访境外工商企业表示,在对华贸易中使用过人民币贸易融资。
截至2020年年末,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伦敦、澳大利亚等离岸市场人民币贷款及融资余额合计超过2000亿元,商业银行在跨境人民币融资方面的创新,不仅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也提升了人民币的国际贸易融资货币职能,促进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联合国贸发会议2021年年初发布的《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披露,2020年,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国,全年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增长4%,达1630亿美元;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继续扩大,2020年全年对外直接投资1329.4亿美元,同比增长3.3%。跨境双向直接投资成为我国实体经济活动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
商业银行以创新不断提升跨境直接投资的便利化水平:一是便利直接投资资金的汇入和使用。如根据2021年年初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负面清单以外的投资领域办理境外投资资金汇入时,企业免于向银行提交有关部门的批准或备案文件;优质企业的资本项目人民币收入在境内使用时,可凭跨境人民币收付款说明或指令直接办理,免于事前审核等。二是放宽直接投资资金使用限制,除证券投资、非自用房产、非关联企业贷款等限制领域外,资本项下人民币收入可在批准的经营范围内使用。三是完善对跨国经营企业的产品支持。如根据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跨国企业集团开展跨境人民币资金集中运营业务有关事宜的通知》,商业银行可为跨境经营企业提供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集中收付、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等跨境人民币资金集中运营服务,帮助跨境经营企业提高资金集约化使用水平,调剂资金余缺、降低财务成本。
2020年全年,人民币双向直接投资规模超过3.8万亿元,同比增长37%,增速明显高于中国跨境双向直接投资整体增速。人民币跨境使用提升跨境双向直接投资便利化的成效,正在显现。
引导人民币资金跨境循环,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更高层次的体现,商业银行应瞄准两者高度契合的关系,扎实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相关产品和服务创新。
提升境内外金融和要素市场互联互通水平,有助于强化金融资源的跨境配置能力,为形成双循环互促格局提供金融保障。围绕这一目标,商业银行配合政府监管部门,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一是完善金融基础设施保障。建立起以清算行和代理行模式为基础的跨境人民币清算体系,为人民币在全球范围的支付使用和流转提供了必要的支付清算保障;配合人民银行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建设,拓展间接参与者网络,目前,CIPS已涵盖53家直接参与者,1144家间接参与者,形成涵盖五大洲的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体系。二是助力提升境内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商业银行为深港通、沪港通积极提供配套资金清算服务,牵头开展了点心债和熊猫债承销,拓展了代理跨境证券投资及配套资产托管服务,同时为离岸市场研发和推出了各类以境内股票和债券为基础资产的基金投资产品。这些措施活跃了跨境投融资活动,有力促进了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水平的提升。三是积极为境内要素市场引入境外参与者。2018年以来,我国原油、铁矿石、PTA、20号胶等期货品种先后向境外投资者开放,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通过发挥自身客户基础优势,以完善的账户、兑换、清算和风控服务,吸引了海外投资者参与境内大宗商品交易,促进了境内外要素市场互联互通水平的提升。
实体经济各种跨境贸易和投融资活动,对应着各具特点的人民币跨境循环模式。如境外工程承包,通过设备或劳务采购回流资金;境外投资设立的生产项目,通过在海外市场销售回流资金;贸易项下,通过在境外设立分销渠道,实现资金的持续流出和回流。
商业银行通过梳理归纳典型的人民币跨境循环模式,分析各种闭合循环,如“资本项下输出-经常项下回流”,或“贸易项下输出-贸易项下回流”的资金循环特点,并针对性地提供相应产品和服务,不仅为企业跨境经营提供了有力支持,而且在整体上起到了以点带面,拉动人民币跨境循环规模扩大的作用。
如国内J企业投资中亚某国农业产业园和纺纱项目,商业银行根据项目资金循环特点,设计了全流程的人民币跨境投融资及结算方案。一是项目使用人民币贷款,用于该农业产业园棉花种植相关的水利设施建设;二是项目建设涉及的物料采购均使用人民币支付;三是项目投产后生产的棉花及加工生产的纺纱制品主要出口至中国,以人民币结算,再用出口收入归还人民币贷款。这一方案中,J企业融资、工程建设支出、境内设备采购、产品返销境内等环节构成了人民币跨境流动的闭合循环,不仅有效规避了汇率风险,降低了汇兑成本,支持了“走出去”企业海外发展,也有效带动了人民币在经常项下和资本项下跨境使用规模的扩大。
商业银行依托离岸人民币市场开展产品创新,为当地企业开展对华贸易提供金融支持,有助于筑牢“双循环互促”的微观基础。某商业银行泰国子行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
2020年,泰国水果出口中国金额达29亿美元,同比增长39%。泰国成为当年中国进口水果的最大来源国,占总进口量的30%;同时,泰国也从中国大量进口苹果、梨、葡萄、柑桔等当地不能出产的水果。尽管两国间水果贸易较为可观,但受到商户规模偏小、经营分散、渠道竞争、价格波动和贸易结算不够规范等方面因素的困扰。某国内银行泰国子行敏锐地探寻到水果行业结算的规范化可能给跨境人民币结算带来的机遇,于是专门成立攻坚小组,依托当地离岸人民币市场,研发推出涵盖人民币远期、信用证打包贷款、出口商业发票贴现等在内的一揽子跨境人民币服务方案,通过与商检、当地金融机构、冷链物流公司、境内水果贸易伙伴等多方进行协作,较好地实现了风险控制,获得了客户认可和接受。2021年1—4月,当地十余家水果行业重点客户在该泰国子行办理了跨境人民币结算1.3亿多元,在服务跨境水果贸易方面取得初步成效。该泰国子行的尝试提升了人民币在对华贸易海外中小企业客户群的渗透水平,依托离岸人民币市场支持了中泰两国水果贸易的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纳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而人民币的国际化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人民币国际计价、结算以及融资货币职能的优化,有助于平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带来的冲击和干扰,增强经济金融运行的稳定性;有助于提升中国的跨境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水平;也有利于更好地调动国内外资源,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商业银行应以创新深化国际货币金融合作,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同时,助力中国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近年来,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双向波动弹性逐渐增加,同时周边国家货币对美元汇率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同升同降、同频共振的现象开始变得较为普遍。从汇率风险的分担上看,如果两种货币兑美元汇率同向波动,则这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升跌幅度,将低于其中某一货币单独兑美元汇率的升跌幅度。在这种情况下,双边贸易采用本币结算在汇率风险分担上将优于采用美元结算。
某商业银行把握了这一汇率波动的最新特点,及时向市场推出涵盖多种非美货币的本币结算合作产品,为基于实需的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本币汇兑和结算服务。如为韩国某在华投资企业与其韩国母公司的电子原器件贸易提供韩元结算服务;为国内某汽车生产企业向其在中亚某国的合资企业出口汽车零部件的贸易大量使用人民币结算提供便利化服务;为中国某“走出去”大型国有企业拓展马来西亚、土耳其、墨西哥等市场的工程建设项目提供人民币兑多种非美货币的汇兑结算服务等。商业银行在本币结算合作领域的服务创新,不仅提升了双边贸易的便利化水平,降低了美元流动性变化对双边贸易可能带来的干扰,也活跃了人民币兑非美货币的直接兑换交易,通过搭建“直通式”金融桥梁,降低对美元的依赖,为人民币国际化打开更广阔的空间。
提升人民币在大宗商品贸易领域的计价使用水平,是逐步构建我国在大宗商品定价影响力方面的重要举措,也是近年来商业银行开展创新尝试的重点领域。一是为境内外投资者参与境内大宗商品市场提供便捷的配套服务,吸引更多符合资质的境内外投资者参与境内大宗商品交易。大宗商品市场参与群体的多样化和国际化,有利于价格能更充分地反映各类市场参与者的供求信息,提升大宗商品价格作为定价基准的代表性。二是与企业合作研发服务方案,推动人民币在大宗商品计价结算领域局部的突破。如某商业银行与宝武集团密切合作,利用我国作为铁矿石最大买家的有利市场地位,研发人民币计价结算服务方案,首次在将人民币用于铁矿石贸易计价结算方面取得突破。三是围绕期货市场推出配套产品,如标准仓单及非标准仓单融资产品、跨期或跨市场套保对冲产品等,推动期货市场广度进一步拓展。四是积极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在互利合作基础上,支持“走出去”企业拓展原油、天然气、矿产等资源开发,探索“储量融资”,提升大宗商品物资的供给保障能力。
离岸人民币市场是吸纳境外人民币资金的蓄水池。一方面分布广泛、功能完善的离岸人民币中心,可就近满足当地的人民币需求,极大地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水平;另一方面,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离岸人民币市场,还可缓冲和隔离对境内人民币市场的直接冲击。商业银行在跨境经营方面的创新,有助于巩固并完善在岸与离岸人民币市场的良性互动关系,进一步夯实“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金融基础。
如商业银行基于境内外利差,从境外融入低成本资金或向境外融出低成本人民币资金,有利于平抑离在岸市场的利差水平,引导资金有序跨境流动。目前,不少中资商业银行是境外人民币兑当地货币的重要报价做市行,如在韩国、俄罗斯、哈萨克、菲律宾等国的外汇交易市场,中资商业银行均有深度参与。而商业银行在这类市场的报价做市活动,不但可活跃直接兑换交易,带动当地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民币与当地货币保持相对稳定的比价关系,从总体上提升金融市场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