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雨辰 银川科技学院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大学校园本身就是一个微型社会,而且大学生在学业完成后也会走向社会,进入到工作岗位中,因此,其应具备良好的适应力。当前,在高校户外拓展课程的开展中还存在一定不足,必须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户外拓展课程在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上有很大的作用,大学生在独立完成某些项目和训练的过程中,需要自身冷静独立思考,结合当前环境的实际条件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当前,部分大学生受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对教师和校园环境有很大的依赖性,通过户外拓展课程,能够很好地磨炼学生的心智和情绪控制能力,不仅如此,还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实现学以致用。
当前,大学生都是“00后”,且多为独生子女,部分学生受家庭环境和家长教育相处方式的影响,在性格中存在孤僻、任性、傲慢、自私的因素,不仅如此,据调查,2020年全国大学生有心理障碍的占24.31%、患不同程度心理疾病占12.5%,且有超过65.42%的大学生厌恶、恐惧人际交往和社交活动。通过户外拓展课程,大学生不仅可以在团队协作中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协作能力,还能增加学生之间接触交流的机会,在锻炼中实现“社交脱敏”,提升其对社会的适应能力[1]。
户外拓展课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帮助学生快速成长,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户外拓展课程的组织中会发挥每个人的特长,例如:领导力、协作力、组织能力等,培养具备领导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和表达能力的协作型人才等,在不同类型的任务和活动中,给予了大学生更多实践的空间,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为日后走进工作岗位和社会打好基础,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户外拓展课程作为高校专业课之外的第二课堂,其训练场有室内和室外之分,不同的拓展项目种类多样,且所需的设备和场地条件一般都不能重合,还要考虑学生活动的安全性。现阶段,开展户外拓展活动的设施、用具造价越来越高,除了前期购置,还要考虑使用和养护维修的费用,有些活动设施还要专业人士指导。许多高校虽然规划了户外拓展场所,安排了相关拓展实训课程,但整体设施条件却无法满足多种拓展项目与活动的开展需要。
针对拓展条件有待完善这一问题:
首先,高校应提高对户外拓展课堂训练的重视程度,特别是要加强度课堂开展与活动经费的投入,提高拓展训练的学时课时,并进一步完善当前的大学生户外拓展课堂开展基础。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全面发展,高校应充分挖掘课程开展资源,尤其是训练场地和场所不应该拘泥于室内或室外固定场所,高校应从自然空间环境、不同场景的社会环境和网络空间入手,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特点,为大学生提供更丰富的社会拓展实践活动机会。
其次,为了确保户外拓展活动的顺利开展,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在户外扩展训练的组织中,还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基础培训。许多户外拓展活动和训练项目都存在一些风险和挑战,许多学生缺乏类似的精力,对于自身的安全管理意识不高,对实际训练项目拓展的认识不充分,在开展训练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安全事故,因此,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必须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安全指导。
最后,考虑到部分拓展项目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一定要求,在户外拓展课堂的组织中,可以和高校的体育训练的课程相结合,比如:团体拉练竞赛、体能竞技、心肺耐力训练等,以此来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训练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另外,针对拓展课堂硬件条件有待完善的问题,除了充足宽阔的场地和适当的器材,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还要注意训练场地器材的团队训练合作特质,以此作为针对性优化的方向,做好器材的组合应用,有效提高利用率[2]。
专业的户外拓展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关系着课堂组织的质量水平,对学生的培养过程起到决定性作用。作为户外拓展课程的教师,不仅要掌握系统的拓展训练项目知识和安全管理能力,还要有丰富的活动组织经验和学生指导能力。受当前高校户外拓展课程开发程度的影响,在师资方面,熟悉环境设施和拓展训练项目的教师不多,对整体课程的组织和掌握程度不深。不仅如此,对于户外拓展教师的培训力度也不足,教师缺乏进修和能力提升的渠道。
为了保证户外拓展训练的开展质量,必须要保证专业的师资。要打造一支专业的户外拓展师资队伍,确保其发挥课堂组织者和教学主导者的作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在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课程的开展经费,还要加大对高校现有师资的挖掘,对就业指导、团委、校园活动组织等相关活动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户外拓展训练培养,实现对高校师资的最大化开发。执教教师的专业性除了教学活动组织,还要具备一定的心理知识。在课堂开始之前,就要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有一定了解,并能针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作出准确的判断,同时,在课程开展阶段,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学生的特点,开展多元化的户外训练内容,优化拓展形式。
一方面,就课堂设计内容来说,当前许多户外拓展训练教师基本都是选用社会实践拓展课程的教学模式。甚至直接用部分教学活动,未能考虑所有学生的差异性和专业特点,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内容时,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与学生适配度更高的户外拓展活动。同时,还要考虑到学校的硬件设施和教育资源优势,提高课程内容涉及的针对性,保障户外拓展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切实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就课程形式来说应该更多元化,根据训练目的和活动内容,结合高校的线下和线上的资源,使活动的组织形式更灵活多样。打破以往在室内和室外的环境限制,除了活动设计,还可以结合竞赛机制,例如:“五元两日”大学生城市生存竞赛,娃哈哈创意营销社会实践竞赛等,使学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自控调整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凝聚力[3]。
现阶段,我国许多高校对户外拓展课堂的重视度不足,对活动项目和训练内容的宣传不足,导致很大一部分学生不了解户外拓展教学的作用和优势,甚至还有很多学生认为户外拓展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体育课,与平日里的团体运动一样,学生的关心度不足,参与度不高。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户外拓展课程,但缺乏长期有效的开展机制,户外活动的拓展时间较短,致使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兴趣不足。有一些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购置专业的护具设备,学生可分配的资金有限,不得不放弃。另外,户外拓展课堂的成绩一般都不囊括在学分内,大部分专业对学生有明确的绩点要求,学生受课业、竞赛、各类考试和校园活动的影响,普遍不愿意在户外拓展课堂项目活动上浪费时间。
户外拓展课程作为互动式、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在班级建设、团队构建等多方面具有很大优势,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积累改善的过程,作为高校应通过加大宣传力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户外拓展课程的重要价值。在组织户外拓展训练之前,应深入调查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体情况,以此规划本学期的户外拓展课程的开展目标、进行方式以及评价考核标准,通过创设丰富的训练情境和活动内容,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发挥学生在提升自身能力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意识,提高元认知水平,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不仅如此,还要改变训练控制的方式与课程结构,以非结构和开放式的质量控制机制,和大学生专业课和体育课作出质的区别。从语言应用角度、心理素质角度、自我控制能力和团队凝聚等多角度对户外拓展课堂内容进行判断,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抗压能力、校园团体生活状态和人际交往状态进行综合分析评估,还可以设置对照组,从环境适应维度和技能运用层面确定学生是否产生差异性改善,以此形成户外拓展课程开展的长效教育教学机制。
为了更好地提高户外拓展课程在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实效性,高校还要将其划入到学分系统中,一方面,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综合状态,对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进行评定。另一方面,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的证明性考核,可以以学生的书面报告和讲演汇报总结的方式进行,以此来更好地帮助学生正视自身在社会适应能力上存在的不足,同时,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以端正认真的态度对待户外拓展课程中的活动、训练,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为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拥抱社会洪流,走进时代,更好地在新时期书写人生华章。
综上所述,户外拓展课程对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其中可以有效培养大学生的个人独立意识,使其更好地处理在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不同环节,提高抗压能力,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然而,高校户外拓展课程的开展还处于未成熟阶段,因此要正视在当前整体条件有待改进完善、缺少专业的师资队伍以及学生缺少参与积极性的问题,通过积极探索有效措施,进一步发挥户外拓展课程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正面影响和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