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林英
(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南门小学,福建南平 354200)
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因此衡量一节课是否有效,不能只看教师教了什么,而是要看学生学到了什么,看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了哪些新的发展。单纯地审视我们长期以来的课堂教学,笔者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缺乏学生立场。所以数学面对的现实就是,教师在教学时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没有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从而导致数学学困生逐渐增多。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等,从学生的角度进行知识点的传授,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1]。
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结合学生认知基础和已经有的经验进行教学才能让教学有的放矢。小学生的兴趣一般处于初级阶段,并开始出现分化,中心兴趣逐渐形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他们设计具有“童趣化”的课堂环境,可以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也可以是由游戏改编的。尽量将旧知复习、新知例题和巩固练习设计成串联式的问题情境,让这一主线贯穿课堂教学,以保证学生认知的完整性、系统性,从而引导他们在课堂上进行深刻的“数学解读”[2]。
“抽屉原理”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正如郑捷生老师所评论的“广者大也,小者小巧也”。教材中借助“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 支笔”的问题情境开展探究。这一安排看似贴近学生实际,但缺乏一定的儿童视角。对此,浙江省特级教师朱国荣老师在福州优质课教学展示活动中,站在学生立场,做了这样的改编:小明同学上课发言积极,老师要奖励他,奖品共有4 支铅笔。小明有以下两种选择:(1)直接拿2 支笔,开心地走了。(2)老师会把这4 支笔放入3 个抽屉里(抽屉是敞开的)。等老师放好后,选择其中一个抽屉里的笔当作奖品。问题是:如果你是小明,你会怎样选择?改编后的情境基于教材内容,更贴近学生的数学课堂生活,能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迫不及待想去解决问题的冲动。此外,以老师发奖品为情境主线贯穿全课,先是小明的4支铅笔,再来小玲的5 支铅笔,环环相扣不懒散,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认知的整体性、系统性。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更容易接受直观的内容,对于课本中一些比较抽象的图形理解起来相对吃力。《课程标准》提出教学时要有效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因此,在教材的改编中包含了许多图示。这一方面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得到具象化的展现,有利于学生展开思考;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提高识图能力,使得几何思想得到发展。这些设计能帮助处于实物直观思维阶段的小学生看到抽象问题的本质,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例如,“分扣子”是“综合实践”的内容,如何结合分扣子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分类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曾聆听福建省学科带头人谢玉娓老师的课,她从学生视角设计新授课环节,具体如下。
1.第一次分类,调动经验
首先,教师让学生想一想,准备按什么标准分,能想出几种分法;其次,让学生分一分,并让学生独立分扣子;再次,教师捕捉学生资源,展示不同分法,然后让学生进行交流反馈;最后,让学生思考这两堆扣子完全一样,可是为什么两种分法的结果却不一样。
2.第二次分类,积累经验
首先,教师提出问题:你还可以继续往下分吗?按什么标准分?学生在思辨中再次分类。其次,教师展示不同分法,让学生进行交流,然后提出问题:还能再往下分吗?最后,教师回顾分类过程,总结分类方法,分享分类经验。
“儿童的智慧在指尖上”,教师通过对扣子的两次分类,让学生意识到,当分类标准产生变化时,结果也可能会随之改变,按不同标准分同一堆扣子,一直分下去,所得到的答案也可能是相同的。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才能让学生对抽象的知识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才能让学生逐步积累分类的经验,掌握分类的思想。
教师明确任务,提出要求:“刚才同学们给这些扣子进行了分类,你们还会用这样的方法,给其他东西进行分类吗?”这时,教师让学生对其他事物进行分类,并比较分法和结果,然后让学生讨论:分法不同,为什么结果却一样呢?一年级学生尚处于实物认知阶段,谢老师这样引导教学,能够让学生对分类的理解更加深刻。
新教材例题中呈现出来的解题方法是遵循普遍性规律的,而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数学素养、个性特征等,因此,其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也会有着比较明显的个人倾向。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让学生通过一题多解,提升数学能力,同时在与他人的沟通中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例如,“因数扑克牌游戏”是五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完因数和倍数之后开展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学习名师黄国勋老师设计的一堂以游戏为载体的实践操作课。
在课堂上,黄国勋老师提出三个问题:(1)哪些牌最容易打出去?为什么?(2)哪些牌比较难打出去?为什么?(3)如果你可以自选13 张牌(A 牌除外),那么手中握有哪13 张牌一定可以成为第一优胜者?
三个问题看似独立,实则密不可分,学生通过游戏得出,1 是容易打出去的,因为1 是所有整数的因数,7到13 是比较难打出去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解决第三个问题。学生选择优胜方案,此时学生的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可以耐心引导学生一组一组地进行验证,并适时提出疑问,此时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满脑子都在思考还有没有其他的必胜方案。
为了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课程标准》提出,教学方法应多样化,教师应不断进行改进和创新。数学的教学不应局限于课本的知识,而应让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深入掌握,以提高学生数学应用水平,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举一反三。例如,数学中的“变式教学”就是十分有效的手段,所谓“变式”指的是教材中的例题,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设计上的变式开拓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和的奇偶性”时,在拓展巩固提高部分,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任意打开书的一面,书的左右页码之和都是奇数,这是什么原因?在学生思考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得出答案:因为一页是奇数,另一页是偶数,而奇数+偶数=奇数。之后,教师可以接着提问:把13 根香蕉分给三个小朋友,且要求每个人分的数目都是偶数,能办到吗?有学生说道:13 是奇数,不能分成3 个偶数,偶数+偶数+偶数结果不可能是奇数,所以不能办到。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时刻秉承“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并基于学生视角,结合儿童思路、表述、直观思维、体验及反馈去构建高效课堂。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快乐学习,还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最终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