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冲
(浙江省诸暨市浣江初中 浙江 诸暨 311800)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核心素养在高中政治学科中主要表现为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这四个维度的统一。参考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贯彻落实这四个维度,是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重要责任。作为一线教师,应抱着绝不将就的态度,巧送春风度玉门,不断地把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落实到细微之处。笔者将以“活出生命的精彩”一课为例,简述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几点渗透。
笔者调查发现当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课堂思想性不强。学生会配合老师回答问题,但事实上并未真正达成素养。第二,课堂参与度低下。部分教师只是简单灌输知识点,缺乏贴合学生生活实际案例的合理运用,导致课堂缺乏真实的道德体验。第三,学科评价系统单一,仍旧以应试为主。《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课程的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结合起来,突出形成性评价。当前道德与法治课的评价体系仍旧以笔试为主。教师也常常以考试要求来指导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品格和能力的培养。
2.1 源于生活,提升价值认同感。正确的价值观是人的重要核心素养之一。思想政治学科最大的特色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领。笔者认为道德与法治课堂应贴近学生生活,发挥其小课堂体现大社会的功能。笔者在“活出生命的精彩”一课中,洞悉初中学生生理和心理的成熟度与认知水平,精选了绘本《蒲公英的种子》串联课堂。课堂分为三个模块,分别是“一粒种子的追求”(充盈与贫乏),“一粒种子的温暖”(温暖与冷漠)和“一粒种子的伟大”(平凡与伟大)。画风清新的绘本配上舒缓的音乐,调动了学生的各种学习器官,激发孩子们去思考和聆听,彰显教学内容的真善美,逐步引导孩子们深层次认知,逐步塑造孩子们健全的人格。再者,选取学生生活中的真实小故事,比如,在充盈和贫乏的生命比较中,上课时选用了本校学生的真实故事,让孩子们用生活经验去理解故事,提升课堂思想性,培养学生的价值认同感。当然,教学案例也可以是关乎时政热点的“大故事”。又如,在感悟生命伟大的环节中,笔者选用了屠呦呦研制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成功故事。屠呦呦作为一个平凡的医学研究者,经过半个世纪的坚守与努力,最终一跃成为伟人。伟大来自平凡,平凡人有可能创造伟大。正能量的案例引领着孩子们向真向善向美,从而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
2.2 思辨论证,培养理性思维力。理性精神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具有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具有不畏困难、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让学生在探究中大胆的尝试、真实的思考,从而增强思维能力和发展辩证思维。这便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设置思辨性问题,营造民主、宽松的讨论氛围,让学生敢说、会说,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关于生命温暖或冷漠的选择模块,笔者选用了热点话题——老人倒地扶不扶。为了吊足学生胃口,适当的给故事留白,让学生去思考“老人倒地了,接下去会发生什么故事”,“如果你在现场,你会做些什么”。同时,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并畅所欲言。教师不要急于给与价值判断,要细心倾听孩子们的想法。孩子们在比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深度思考,讲出了真实想法,做出真实的选择。事实上,大部分学生在激烈挣扎后会选择正义的做法。相比我们一开始就义正言辞地把故事的德育内涵抛给学生,这样的设计更能激发学生理性思考,真正意识到作为公民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孩子们在人生一次次的理性选择中慢慢成长为一名有思想有担当的公民。
2.3 拓展提升,塑造法治意识观。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的认可、崇尚和遵从,是关于法治思想、知识和态度,主要包括规则意识、程序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等。教师要积极发挥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塑造学生优良行为品质,达成培育学生法治意识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生命教育中,关于“扶不扶”、“帮不帮”等问题,我们更多的是从道德的角度来衡量和约束,缺少法律来规范与保护。教师课堂中亦可从法律的角度对本课内容做拓展丰富。如让孩子们去思考,对于此类社会现象,国家可以在立法、执法和司法等方面做哪些完善。生命教育中加入法治教育的元素,充分挖掘教材内外法治教育资源,让学生真正具有规则意识、程序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树立法治观念,崇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学会依法办事、依法维权和依法履职,做一个守法的公民。
2.4 实践至上,增强公民参与度。公共参与是公民主动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治理,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的意愿与能力。学科核心素养的本身在于实践,素养的基本内涵就是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离开实践,何谈素养?作为教师要优化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实践演练的模拟场地;再者,我们可提供多种方式让孩子们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大课堂,广泛参与社会生活,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在“活出生命的精彩”一课中,我设置了一些对话活动让学生当堂操练。比如,“我选择充盈,我会......,我不会......”,等等。课堂的演练只能算是实践前的一种思想上的准备。想要真正落实,需要搭建更大平台,让孩子走进社会,真实体验一把。与学校商讨之后,我们组织了学生社会实践团队,让孩子们通过参加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职业体验等活动,多渠道、多方位地接触社会,不但增强了社会参与的力度;同时,在实践过程中,社会人的评价又丰富了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弥补学校教育中大多依靠考试来评价的不足之处。
以上是笔者在学习了核心素养相关知识后,结合自身课堂教学的一些粗浅的反思与整理。自认为优秀的教师应当如同导游一般带领着孩子们去旅行。如果说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那么,教师应当视每粒种子为珍宝,用心栽培,不上将就的课,以学为中心,在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道路上且行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