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丽静
(福建省莆田华侨中学,福建莆田 351115)
历史解释素养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历史“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素养的基础。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严格落实核心素养培养是教师义不容辞的重要教学任务。
历史解释主要是以历史资料为依托,根据历史理解,对历史中的事件、事物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并给予客观评价[1]。历史讲述的是人类的过去,人类历史是复杂而漫长的。在历史研究中,许多历史学家会根据自己的需要,紧贴不同的侧重点解释历史。他们的解释经常会受到材料、时代、思想观念、经验的影响和限制,所以有时难免存在偏差。在学习历史时,学生如果以“史家为中心”“尽信书”,就会影响对历史的界定和理解。因此,在历史课堂活动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准确区分历史史实,对历史作出全面理解和客观评析,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论述,形成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教师还要让学生从历史表象中发现其本质,对相关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促使学生用客观、发展、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和现实。学生形成较强的历史解释能力,就能对历史进行正确解读,形成历史智慧和历史眼光,进而在历史学习中避开许多雷区、误区。高中生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但是受“填鸭式”教学模式的长期影响,在学习中非常被动,不善于开动大脑,很少深入思考问题,也就无法形成敏锐的问题意识,以及用历史关照现实的能力。解释是一项集思考、表达于一体的活动。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思维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让学生有活用史料进行深度思考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高中阶段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高级阶段。高中历史教学涉及的内容范围非常广,这也给历史教与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虽然历史知识看似枯燥无味、杂乱无章,但是学生只要学会总结,就可以使历史学习变得非常简单。史观是对历史解释、概括和总结的结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精准定位历史解释,让学生学习、了解历史观念,可以为历史解释素养培养奠定基础。历史解释和研究具有多样性和相对性,许多历史观念虽然对历史的解释方式、关注点、深浅度不同,但它们都是在历史史实的基础上提出的。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结合不同史学家对同一史实的叙述,或者结合不同的历史观念,解释不同历史解释、评判的出处,并带领学生分析不同史观的依据、来源和目的,帮助学生消除认知冲突,了解历史的本质,为学生解释历史、评判历史打好基础[2]。
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一课时,近现代史观认为,鸦片战争期间,虽然中国被列强用火枪大炮轰开了大门,但是鸦片战争推动了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出现,为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注入了强劲的推动力。同时,鸦片战争的炮声也惊醒了国人,一批有志之士因此走上追求富民强兵的道路。文明史观认为,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睁开眼睛看世界,被迫学习外来技术和文明,并对自己的文明进行改造,中国落后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也在列强的全面冲击中逐步走向文明。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和讨论这两种史观是如何将特定的史观应用于史实观察、解释实践的,准确把握历史解释内容,清醒地认识历史,养成良好的历史解释意识,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史料是研究历史的证据,也是学习历史的媒介。人类历史不管如何漫长和复杂,在发展过程中总要留下一些线索和痕迹。许多线索和痕迹记录在史料中,借助史料,我们可以发现事件背后的真相,了解历史的因果关系,对历史作出评判和解释。为此,《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史料搜集和应用,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真相、历史事物进行思考、归纳、比较、叙述和解释,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和历史解释能力。所以,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史料为依据,引导学生对教科书中呈现的历史史料进行分析,让学生借助史料对历史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
例如,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夏福礼(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宁波的英国领事)在给北京英国公使普鲁斯先生的信中这样说道:“宁波已经落入太平军三个月,这里和其他强盗统辖的地方一样,破坏成为唯一的结果。太平军的破坏观点和其‘解放中国、复兴中国、拯救人民、推行基督教’的说法完全不相符。”马克思在《中国记事》中写道:“中国是被异族王朝统治着。既然已过了三百年,为什么不来一个运动推翻这个王朝呢?”夏福礼说:“太平军实质上是一种没有任何内容的大怪物。但是,只有在中国才会存在如此怪物,是社会生活停滞之后的产物。”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对史料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了解英美对太平天国运动持什么态度、其基本出发点是什么、马克思的观点是否正确等,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学会分析和解释历史。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重点是让学生有论述、探究历史的能力,促使学生有自己的看法。要想让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少讲多练,为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提供机会,鼓励学生从多元化角度分析问题、评判历史,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
例如,在教学有关“新航路的开辟”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航海、探险、海上贸易与世界文明”为主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古今中外航海历史上比较具有影响力的事件,如15世纪的大航海家开辟新航路、郑和下西洋、16世纪中后期的奥斯曼帝国与“神圣联盟”展开的地中海大决战等,探讨为何中外海上活动的目的有着明显的不同、中外探险家开展海上探险的时代背景,以及各国探险和争夺海洋霸权给世界、区域发展带来的影响等。这样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和解读历史史料,分析、评价历史,能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锻炼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实现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目标。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符合《课程标准》将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主动探究、分析、评判历史,为学生学好历史打牢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