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I 视域下管理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2021-11-22 00:59陈红梅苗雨君
对外经贸 2021年11期
关键词:显性创新型隐性

陈红梅 苗雨君 梁 敏

(齐齐哈尔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

当前,国家和企业的竞争最终都归结为人才及其创新能力的竞争,培养大量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和平台,更应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创新的实质是创新主体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掌握一定数量显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个人实践加强对隐性知识的理解和升华,并逐渐挖掘、积累、归纳隐性知识,并推动其转化为显性知识,在二者的相互转化过程中实现发展和创新[1]。为此,本研究引入知识管理的思想与工具指导管理类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知识转化和创造的SECI 模型的视域下分析管理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

一、SECI 模型与管理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

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资源是知识。“知识就是力量”充分反映了知识对于个人、组织、团体的重要性。在管理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知识获取能力,更应增强学生的知识传播意识,加快知识流动,实现知识共享,培养创新意识,在提升学生的知识管理能力基础上,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SECI 模型在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界定基础上,阐述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螺旋上升过程,通过二者的相互转化实现知识的创造和创新[2]。SCEI模型认为知识转化和创造包括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在化(Externalization)、融合化(Combination)和内隐化(Internalization)四个基本过程和模式;“Ba(场)”是SECI 模型另外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知识转化、分享和创造所需要的共享域(场所或平台),可以是实体空间(如办公室、教室)、虚拟空间(如QQ群、微信群、网络课堂等)和精神空间(共享的理念和方法),也可以是三者的不同组合,对应SECI 模型知识转化的四个过程的“知识场”分别为:原始创始场、对话互动场、系统化场、实践练习场。

创新型人才不仅应拥有大量的显性知识,还应掌握丰富的隐性知识,根据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来源和特征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取知识,并掌握推动二者不断转化的能力。

基于SECI 模型的思想指导管理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培育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激发师生的创造能力,实现知识的不断转化和创造,丰富知识数据库的内容,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在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中,既注意显性知识的传播,又要注重隐性知识的挖掘与传授。与此同时,为教师自身学习和提升创设各种学习场,促进教师的知识转化与创新,提升教师的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充分的保障;与此同时,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各种学习场域,实现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循环转化过程,不断实现知识转化和创造的SECI 循环过程,实现师生创新能力的共同提升。

二、当前管理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大学扩招、新冠疫情和总体经济形势的影响,在管理类专业毕业生面临找工作困境的同时,社会又急需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创新型管理人才,究其根本,还在于目前的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贯彻不够深入

人才培养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障,由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贯彻不够深入,与之相对应的管理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方面创新教育知识体系不完善,高校在课程内容体系上仍然具有一定的惯性影响,创新氛围的熏陶和影响不强,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深入贯彻还需要时间。另一方面,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是高校师资,与企业等人才需求单位的有效对接相对匮乏,影响知识应用能力的训练和实践。

(二)教学内容有待进一步丰富

虽然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引入了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但是传统课堂教学仍然在教学过程占据主体地位,规范化的教学计划和相对固定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性较好,但可能会出现知识更新速度不能很好地跟上创新型管理人才培养需求的问题,与此同时,部分教师实践经验的缺乏使得实践教学内容有时会偏离实际,或是浮于表面[3],限制实践教学的开展深度与效果,影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学生学习思维有待转变

高中阶段的教学倾向于应试教育,在基本知识和理论传授的基础上,更多的是训练解题方法与技巧,而且多是由老师指导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到了大学阶段,除了传授专业知识,更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课中积极参与到老师的教学过程中,课后复习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但是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部分低年级学生还没有及时转变高中阶段的学习思维,使得部分学生由于课前预习不足限制其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缓慢

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进度与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学历背景作为当前部分高校人才选聘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使得一些具有实践管理经验和创新能力的低学历创新型人才进入高校师资队伍的通道受限,影响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进程。当前高校普遍实施的量化考核指标体系中科研指标所占的比重往往高于教学指标的权重,影响教师在时间和精力分配方面的选择,教学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和动力不足,拉低了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速度。

(五)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

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多还是通过对课程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评估学生学习效果,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与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内容和考核占比相对偏少,虽然也设计了认识实习、素质拓展训练、生产实习、管理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但由于设置的实践时间短、实习基地数量少,实验室设备更新速度慢等原因,使得部分地方院校的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与此同时,对实践教学的激励措施偏少,使得实践教学的实施与效果大打折扣。

三、SECI 视域下管理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

针对当然管理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运用SECI 模型指导管理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时,应注意结合专业特征和学习的不同阶段,构建适合的场域实现知识在不同主体之间的转化和创造,进而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一)营造原始场域实现知识的社会化

在隐性知识转化的社会化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潜移默化影响下,通过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等方式进行隐性知识的习得和获取[4],因此,此阶段的关键在于营造原始创始场氛围实现知识的社会化。管理理念、管理素质与管理经验等隐性管理知识主要是从管理研究和管理实践的经验积累中探索获取,除了自身的经验积累,还可以通过潜移默化式的熏陶丰富隐性知识的储备。因此,要在管理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营造有利于隐性知识获取和创造的原始场域。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鼓励教师紧扣创新素质这一主题,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开展教学实践,通过教学实践实训项目、创新创业项目等形式实现师生的互动交流,感受管理的魅力,树立管理的理念,通过不断的实践体验和演练,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提炼隐性知识的意识,创造有利于隐性知识转化的原始创始场氛围。对于习得的隐性知识,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模拟实训等形式进行初步的知识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检验知识的效用。

(二)搭建对话互动场实现隐性知识外在化

隐性知识的外在化阶段是将个体的隐性知识用清晰的语言等形式明确地表达出来[5],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和理论传授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综合运用知识的任务情境,特别是包含隐性知识的任务情境,引导每个学习小组对课程知识进行研读,鼓励学生对想法、创意和思路及时进行整理,阶段性地进行改进、调整和总结,极大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能力[6],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发言等方式形成小组结论,实现学生之间隐性知识的共享,以及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与此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网络教学平台,实现线上课堂与线下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平台提升师生隐性知识的挖掘和提炼能力,进而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和分享。为了提升学生知识获取和挖掘能力,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还应注意对学生信息检索方法的传授和信息检索能力的训练,加强学生对海量知识的筛选和归纳能力,以更好地把习得的知识展现出来。

(三)创造系统化场实现知识的融合

融合化是将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零散的显性知识通过汇总、归纳、综合、重构等方式予以融合,实现显性知识的吸收和共享。在管理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专业课程的讲授传授专业知识和理论,通过图书馆和数据库提供充足的专业图书和专业文献的储备和供应,通过讲座和报告等形式吸收管理前沿知识,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化手段,扩展专业知识的来源,不断积累和扩展专业知识,促进学生实现知识的消化吸收,构建管理专业的知识体系。在学习的过程中,在小组学习、研讨和实践后,要求各小组进行知识分享,经各小组讨论梳理后形成的显性知识通过教师提供的分享平台,传播给其他小组。同时,为学生创设知识运用的综合性情境,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创新素质为特色的实践基地,使知识传授和实践应用有效融合在一起,满足管理类专业创新素质递进式培养的要求。

(四)提供实践练习场实现知识的内化升华

通过对所学知识的练习、应用和实践实现知识的内化升华,把显性知识内化为每个个体独有的隐性知识,从而形成个体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奠定后续学习的理论基础和开展实际工作的专业基石。在管理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导学生在系统化知识的指导下开展管理实践活动,解决管理实际问题,为此,一方面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发展更多的实习实训基地,引入有利于实现培养目标的实验软件和设备,组织学生申立各层次的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并资助学生参与各类型的专业竞赛,多途径提供各种实践练习场域,充分利用各种类型的实践教学平台,引导学生在学习之余通过实际或网络等形式参与社会兼职与社会实践,促进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在化,内化于人,逐渐凝练成自身的管理素质与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为了保障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把握学生的学习方向和进度,在各类实践过程中应加强专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监督,及时解决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加速内化升华的进程。

四、管理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建议

在管理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应在课程设置到实际教学课程中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场和平台,为教师创造各种学习和研究平台,同时在师生之间搭建知识传授、转移和交流的平台,建立知识地图和知识数据库[7],储备更新学习资源,保障管理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效果。在管理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突出创新型特征的培养目标和定位

充分认识到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是当前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更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需求。我们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突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地位,注重创新意识的熏陶、创新思维的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围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管理类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确定教学核心内容,注重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突出办学特色,开阔思维,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优化课程结构,创新教学内容

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知识结构的范围以够用为准则,课程体系设置注意形成专业特色,体现差异化,避免人才培养的趋同性,所有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都必须围绕“创新型”这一人才培养的中心。在管理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意更新整合教学内容,通过多种渠道引入新知识、新技能,在教学中让学生更多的接触到最新的科技与技术,接触到本专业知识与科技前沿融合的部分,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等先进技术辅助管理学习与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

根据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特性差异,根据知识转化所处的阶段,构建合适的场景,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在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慕课等新型教学手段和方法,把线上课前预习与课后练习有机结合到线下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对管理类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此同时,加强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结合,加速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加强校企合作机制,丰富教学场所,把教学课堂搬到车间与公司等实践场所,使得企业可以共同参与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企业根据自己对人才的要求,将企业中的一些对人才的要求以及知识融入到教学中。

(四)营造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的氛围与环境,搭建创新平台

不同类型知识的传播、转移和创造都需要在特定的情境下才能取到较好的效果,因此,应当根据不同类型管理知识的特征和传播要求,有针对性的为各类管理知识的转移和创造营造适宜的氛围和环境,以有利于知识的摄取、学习、交流和传授,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通过校内外实训和实践基地、合作企业提供的实践机会和场所,加快知识的内化升华进程,逐渐形成自己的创新性思维方式,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批判性接受,主动性思考,不断提升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加强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的创新性决定了所培养人才的创新性,为了加强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加强现有专业教师的培养与锻炼,推进教师创新能力的系列化培训,支持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管理实践,鼓励教师在搞好理论教学的同时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坚持学习、教学和科研,参与企业实践,参加专业会议,注意与各界的交流和沟通,吸收不同来源的新知识,并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快速加工整理,与知识储备进行融会贯通,不断提升专业素质能力,修炼知识管理能力。其次,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和需求,适时引进有利于完善师资队伍知识结构的新教师。最后,积极邀请著名专家、研究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到学校讲学、兼职,当客座教授,或是担任实践导师,指导学生的实践实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接触和交流,专业教师也可以了解和接触管理实践,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六)强化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管理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科研意识、科学素质、科研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效果。为此,应在发挥课程教学主导作用的同时,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学术活动的有机配合,在课程教学的进程中,在讲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课程内容和经济实践寻找研究点,结合理论分析和社会调研撰写相应课程论文或研究报告;或是设置选题方向,让学生通过调研、文献搜集等途径获取资料,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确定阐述选题的框架结构和内容,最终通过情景模拟或是演讲等形式展示研究成果。与此同时,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引导学生加入老师的科研课题中,使学生接受科研氛围的熏陶和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进而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

猜你喜欢
显性创新型隐性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
高等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