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强 雷鹏 河南科技学院体育学院 张水馨 俄罗斯国家研究型技术大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突然发生具有重大传染性、危害性,极易造成公众的恐慌和社会的混乱,是一种公众不明真相的而又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比如食物中毒、传染性疾病等突发事件,都对在校学生及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学校是一个高度聚集的公共场所,学生流动性和社会性很强,一旦爆发危险事件很容易成为传染病流行的高危场所,也是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重点。抓好学校卫生事件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健康素养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健康信息,而且还要会用健康信息来维护自身健康的能力,与个体传染获取有效的健康知识,并实施良好的健康行为。依据《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2008年起我国开始对居民实施健康素养监测,2013年将健康素养作为评价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体系,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我国的公众健康素养水平是建设健康中国的主要指标。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县区级监测点开展全民健康素养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总体水平达到19.17%,比2018年提升2.11个百分点。但整体的健康素养不高。尤其是青少年体质状况不容乐观。
经过一系列的措施,虽然青少年的身体形态,肺活量和柔韧性等指标有所回升,速度和力量等指标也得到提升,整体的健康状况有所好转,但是和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教育部体艺卫司司长王登峰说“造成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对体育的认识不到位”,健康素养教育存在问题。公共卫生素养是健康素养的重要组成,是有效参与公共卫生素养中开展的能力。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在北京考察冬奥会场馆和观摩运动员训练时强调“中国今后要变成一个强国,在各方面都要强,少年强则中国强,体育强则中国强,推动我国体育事业不断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青少年健康素养的教育,引导青少年积极自觉的参与科学健身,这对增强青少年体质起到了关键作用。青少年一旦具备了健康素养,就会影响社会、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公共卫生事件给社会和人民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并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面对这一全球性的难题,公共卫生事件犹如一部体育与健康生活的教科书,各国公民都应该具备基本的健康素养,并共同行动以应对挑战。学校是一个高度聚集的公共场所,学生的流动性强,社会参与度高,是传染病流行的高危场所,也是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重点领域。从最近几年我国发生的公共卫生时间的监控结果来看,在应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学校的防控措施和学生的自我防护等问题也反映出目前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工作仍然存在不足。加之一部分长期吃的好、活动少、缺乏锻炼的学生来说,超重与肥胖人群不断增长,戴眼镜的学生越来越多,身体发福带来的体能下降,体质健康测试中大多数学生的运动能力出现了下滑,此类状况必须引起我们对学校健康素养教育问题的重视。由于学校人群密集,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关系到千万青少年生命健康的问题,所以提高在校学生的健康素养,势在必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呼唤学校教育的发展,也是健康素养教育的实践动力。那么,学校如何更好地对学生实施健康素养教育,提高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保障其生命安全,作为学校都应有明确的理论与实践回应。
健康素养教育就像是一盏明灯,可以指引学校制定出更为全面的教育政策。面对公共卫生事件,各级学校都在探索进行新的健康素养教育策略,以期更好的适应防控效果。有研究表明,健康素养具有综合性、多维性、互动性、终身性等特点[1],健康素养教育政策在制定的时候学校需要充分考虑到政策制定的主客观因素,一方面需要尊重在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可以忽略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另一方面要认识到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客观需要,充分考虑到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可能会产生的情况,在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下合理制定高校健康素养政策。
根据健康素养的定义和目的,健康素养教育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基本的文化素养、丰富的健康知识、必要的媒介素养。
1.基本的文化素养。指人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表明人所具备的知识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情感等综合发展的质量,水平和个性特点。如果在校学生把这些都能够运用到特定的健康环境中,如平时自我健康管理,便转化为特定条件发展起来的健康素养。
2.丰富的健康知识。认知是行为的基础,健康知识是社会公民熟悉和了解的并且掌握的生活健康知识。而健康素养教育还包含比健康知识更多的内容,如成长、营养、安全、药品、疾病预防等。应将这些健康素养知识纳入学校课程以及独立的健康素养课程之中[2]。
3.必要的媒介素养。有研究指出,现在网络上出现很多夸张的经过精心制作的文字、视频等信息吸引大众的眼球,源于各种信息平台的种类繁多的、片面的、不科学的健康信息通过各种传递渠道传播,这样碎片式的信息接受方式弱化了受众的理性思考。在校学生每天面对这些纷乱复杂的信息时,由于辨别能力的不足,极易受到干扰和伤害。对此,学校的健康教育素养应该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来提升学生的辨别能力。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学校健康素养教育课程提出了更加实际而紧迫的要求,必须加快推动学校健康素养课程教育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丰富健康素养教育内容,重视学生情绪健康教育、外界环境健康教育、健康保健等多方面相结合,让学生在健康素养教育之中不仅学习与健康素养教育的理论知识,也可以应用到健康素养教育的实践中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学生健康素养,增强抵御公共卫生事件防御的能力。
在以前的学生健康素养教育模式中,更偏重于理论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技能培训,学生理论知识体系较为完备,但是理论可操作性欠缺。公共卫生事件下健康素质教育的技能培训可以更好的为学生健康素养的提升提供帮助,面对公共卫生事件突发情况也可以做出有效的回应,而不仅限于纸上谈兵。偏重理论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感,而以技能为基础的健康素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纯理论教育的缺陷,实现健康素养培训下的切身关怀,使学生认识到健康素养提升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更为积极活跃地参与到健康素养教育活动之中[3]。以教学活动或者社会实践等形式向学生灌输健康素养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可以为学生正确解决健康问题能力的提升提供帮助,这对于学生以后步入社会,组建家庭,健康的生活也有长远而深层的影响。
以前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虽然这种方式可以让健康素养知识进行高速便捷的传播,但是却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健康素养是综合性、多维性、互动性、终身性的,不同的学生健康素养的薄弱部分也不尽相同,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将健康素养课程的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只作为一个引导者,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4]。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积极推进小班化与精细化教学。如:应该在心理健康素养课程的课堂上重视抑郁症之类的学生精神类心理疾病,因为如今多方面的因素所致学生抑郁症的发病率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数字。重视学生的需要,以案例为引导,开展健康素养课程,不失是一个重要的课程改革方式。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得健康素养课程更加适合学生的需要,帮助学生提升健康素养。
教师在课堂上以研究性议题,学生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也可以积极发展校与校之间的学习合作关系,邀请兄弟院校的健康素养课程讲师到学院讲座,进行友好交流,给学生带来新的体验并可以相互合作探索在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下开展关于学生健康素养教育问题的优化策略。与此同时,鼓励学生充分地用好网络资源学习相关知识,加强学生健康素养教育,提升学生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
在校学生健康素养教育是提升健康素养的有效载体,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时期,亟须提高在校学生的健康素养。各级学校针对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学生所暴露出的教育问题,采取更为积极有效地措施进行健康素养教育;重视以技能行动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断优化健康素养教育策略,提升学生的健康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