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芬
生活化教学方法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它能密切联系课程与学生生活的关系,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使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学习。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接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因此,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实施生活化指导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法律意识。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日常生活有机融合之后,知识就可以深化改变,易于使用和易于理解。小学道德和法治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责任。课堂教学的结果不能止步于学生课桌,专业知识的生活化教学,才能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
就目前而言,大部分小学生仍然难以理解道德和法治的重要性,以及由于对于学科的不重视,许多学生认为他们“只需要应付考试”就可以。同时,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小学生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学习的主课中,对道德和法治对于自我成长的重要性尚不清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道德和法治态度可以说是非常敷衍的,如果不及时进行纠正,就会产生完全失去学习兴趣的坏影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方式逐渐发生了变化。学习质量得到了有效地提高,但就目前情况而言,仍有许多教师的思想受到制约,传统教学观念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还是与学生的生活保持着距离。特别是对于小学道德和法治课来说,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课程就会枯燥乏味,那么,学生讨厌课堂,会使课堂教学任务、道德和法治课程受到严重影响。此时,如果教师不对学生进行鼓励,或在课堂教学中做出一些改变,就会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倦的心理[1]。
创造相关的教学环境是教师在课堂教学、道德教学和法治教学中经常采取的一种措施,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育内容创建课堂,根据相关情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首先,教师可以开发教材,从中摘录与生活相关的素材,作为创造教学环境的基础。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允许学生自由发挥或允许学生评论员评估教师所呈现的情境,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道德和法治的教育内容。
在学校的教育体制下,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是肩负着通过教学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项重要的责任,这一内容是当今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更好地达到学生行为规范和教学目标的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个人作为生活经验的提供者,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不断内化,因此,教师教授这一课程必须做到生活化。
通过关注时事问题,可以扩大学生的道德和法治知识范围。因此,教师应该提醒学生注意当前的热点问题。法治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内容。法治教育不仅教给学生法律知识,还培养学生的法律良知,使他们成为守法公民。在本教程的这一部分中,教师可以联系最近结束的人大会议的视频——全面法治的总体目标是建设一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让学生明白,中国是一个法治国家,无论我们做什么,都是在法律规范下进行的。
作为教师,除了关注学生的道德表现、课堂学习、法律思想外,还应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将教学知识拓展到实践,通过社会调查和走访社区、公园、家庭或公共场所,为孤儿院提供爱心活动,使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确认知识,丰富生活经验。通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我们不仅避免了课堂教学的单调,也可把课本知识结合起来,还可鼓励学生在身体和精神上的昂扬,并增加他们的道德知识[2]。
许多德育教师在特定的教学中不会关心课后作业这一教学环节,不注意课后作业的设计和安排。其实,这种放学后的家庭作业观念很重要。教师应注重课堂生活相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可以设计课后任务,例如,在教授道德知识和法治之后,开展主题为“关爱他人”的活动。班里的学生可以分成小组,分配课后任务,学会关心照顾别人。由于这个课外作业有很实用的体验,很有意思,所以学生放学后做作业的积极性很高。第二天,老师收集学生完成的作业,发现学生课后作业完成率很高,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总之,道德与法治教师应遵照教学的规定,注重课后作业的设计和安排,让学生渴望学习,让学生放学后能更加重视课后作业,保证学生的学习成绩。
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注重教学过程,不断转变教学方法,根据教学改革精神,将具体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促进以生命和法治为基础的道德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