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青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营造愉悦氛围,能促进学生知识的习得、兴趣的培养、体质的增强。情境教学法应用于小学体育课堂,能使体育活动变得富有趣味,拓展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学到更多的体育知识,掌握体育运动的技巧,感受运动所带来的快乐。小学生都有好玩的天性,他们渴望自由,而课外教学对课堂秩序的维持、教学效率的提升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与发展需求,将体能素质的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等融入教学设计之中,营造愉悦的训练氛围,让他们感受到体育训练所带来的快乐。但在当前体育教学中,部分教师不能透彻地理解情境教学的重要性,一味照搬他人做法,教学缺乏新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体育的需求。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只注重项目测试的结果,对学生的活动表现与情绪体验缺少关注,影响了学生运动积极性的发挥。
教师要结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以游戏情境聚拢学生的注意力,提升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教师要依据不同的训练内容,采用针对性的游戏,如“拉绳比赛”中,两个同学面对面站立,相距60厘米,在他们的脚前各画一条线,两人紧握一根短绳,让他们一起用力,能将对方拉过线者获胜。这样的游戏能提高学生的臂力,为引体向上的训练打下基础。教师也可以提供一定难度的游戏,让他们借助游戏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如在“地道英雄”游戏中,我让参赛队员在行进中钻3个栏架,并完成50米的赛段。如果不慎将栏架碰翻,需要将其扶起后再重新钻栏。教师也可以借助于游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如在“100米障碍接力赛”中,我将学生分组,每组3人,保持每组实力相当。每组1号队员手持接力棒,在听到口令后开始跑,要经过跳凳子、钻绳子、绕障碍物跑一圈,到达场地后口咬半杯水再返回,下一个队员接上,用时最短的组为获胜者。教师通过游戏,改变单一的体育训练形式,能提升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口头讲解的方式告诉学生动作要领,或让学生示范动作,再由学生分组练习。这样的“教、学、练”方式单一,不能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还会出现学生动作不到位等情况。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调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向学生呈现一些体育明星的图片,或播放CBA的视频,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如在学习4×100接力赛内容时,教师向学生呈现全运会上运动员接力跑的视频,学生纷纷被他们的起跑、交接以及全体团结协作的精神所吸引。多媒体的引入能突破一些难点问题的讲解,在观看中,教师让他们对游戏的规则、交接棒的方式以及接力跑的动作技术产生思考。教师借助于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借助视频了解下压式接棒的技巧,接棒人要手臂后伸并与躯干成50°至60°的角,并虎口向后、拇指向内。又如在学习前翻滚内容时,教师将媒体呈现与教师讲解结合起来,在讲解时暂停、放大关键动作,让更多学生能把握其动作要领,从而能解决传统讲授所带来的不足。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融入生活化的元素,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在训练中获得愉悦的体验。教师要关注生活,挖掘生活中的元素开展创新性地教学,使体育训练更有成效。如很多小学生喜欢玩丢沙包的游戏,教师鼓励他们去制作沙包,有的学生拿来红豆、黄豆、玉米、沙子等填补沙包,也有学生找来废布料制作沙包。学生也在游戏规则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使丢沙包的游戏更新颖。生活化的教学能促进他们勤思考、善动作、肯合作的生活态度。民间游戏带有很强的生活气息,玩法简单、趣味性强、取材方便,踢毽子、打陀螺、老鹰抓小鸡、摸瞎鱼、斗拐等,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民间游戏,能吸引学生的参与,让他们感受到民间游戏所带来的快乐。
很多体育项目是由多人协作而完成的,因为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的培养也是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要结合所学内容,创设合作情境,让学生在合作中分享、互动、交流,能促进合作精神的培育,提升他们的运动素养。如在“两人三足”活动中,教师先为学生提供场地,让他们进行3分钟的磨合训练,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练习,要通过嘴喊、眼看、心感受等方式提升合作的效能。学生在默契配合下,充分地相信自己,才能取得好的成绩。教师在分组时,为了让各小组得到公平的竞争,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组,根据学生的运动水平、接受能力、兴趣、性别等进行分组,合理配备组员,让每个成员都能在小组中互助合作、充分展示,能提升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学生能体会到合作所带来的力量,也要在竞赛中能正确地面对成败,促进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总而言之,情境教学的有效运用能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提升、身心的健康发展,因而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创设游戏、媒体、生活、合作等情境,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运动水平,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