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妍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都离不开数学的运用。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努力让数学教育做到生活化,从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中入手才能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积极及有效。所以,将数学生活化是使学生更好理解掌握数学的重要手段。笔者下文将从三个方面阐述基于生活化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教学氛围和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想实现生活化教学的效果,可以使课堂氛围生活化,从而促进生活化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学生在思考数学问题的时候有着以直观和具体的事物为支撑的特点,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将数学中的知识还原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中,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1]
例如,在学习“图形与几何”这一章节的时候,经常会有类似用几块积木摆出不规则图形的正面或者侧面图,让学生回答这个不规则图形是由几个积木组成的这样的问题。但是小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没有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对于这类题的敏感度不强,导致教师在讲述这类题的时候会力不从心,如果这时教师可以准备足够的积木让学生进行排摆,学生不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题目,也能够更好地训练空间思维能力。再比如,在学习“统计与概率”这一节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拿出足够数量的硬币,让学生进行抛掷,然后让每个同学抛掷“十”次,最后统计正反的次数,学生就能够很直观地发现随着实验基数的增大,正反的概率更加趋近于“1/2”,这样对概率的理解也更加透彻。或者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地统计班级男女生的数量和某一科目班级的总分,通过这一简单的方式让学生明白统计在生活中运用的重要性。所以,基于课堂内容生活化的数学教学策略是非常有借鉴作用的。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课外活动中,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培养,不断提升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实践的能力。课外活动逐渐生活化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还有利于教师讲述抽象的数学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师重视课外活动教学的生活化。是时代发展变化下的必然,是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指导下的有效教学模式。[2]
例如,一年级学生在学习“位置”的时候,教师可以准备一个“猜猜我在哪里”的游戏,具体的游戏方式是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蒙住眼睛,另一个学生站在远处,蒙住眼睛的学生要走到另一个学生的旁边,期间没有蒙住眼睛的那个学生只能够用类似“向左4步或向右3步”等类似的词语来帮助蒙住眼睛的学生。通过这一游戏,不仅能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也使学生在快乐中理解位置和方向的重要性。再例如,在学生学习“认识人民币”这一章的时候,由于付款方式的现代化,一年级的学生对于人民币的接触并不是很深刻,所以教师可以准备一个让学生认识人民币的活动。教师可以举办一个小型的“跳蚤市场”,学生将自己喜欢的玩具带到学校来,学生可以用“人民币”进行自主交易,通过这样的课外活动,学生就很容易明白类似于“10元=(10)张1元、1元=(2)张5角、100元=(10)张10元”这样的人民币兑换规律,也训练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生活交易的基本能力。
课堂内容生活化和课外活动生活化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教师将生活化贯彻到数学课后作业中,从而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学生进行探索数学问题的基础,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促使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索。因此,课后作业生活化是一重要途径。
例如,学生在学习了“几何图形”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可以布置类似于让学生“将一个长是6cm宽是4cm的长方形折叠成边长是4cm的正方形”或者“运用工具将边长4cm的正方形变成半径为2cm的圆形”这样的课后作业,学生通过课后简单的思考就会意识到正方形的特点是“边长=边长”、圆形的特点是“边长到圆心的距离相等”,这不仅训练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同时也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供锻炼的机会和必要的指导。再例如,在学习“图形的周长”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测量长为8cm宽为6cm的长方形和边长为8cm的正方形的周长,得出此长方形公式是“2×(6+8)=28cm”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是“4×8=32cm”。
总之,数学的教学不应该是固化僵硬的,同时学过的数学知识也不应该是只单独地停留在课本上。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从而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数学”的眼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明白数学的重要性,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教师也能够事半功倍,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