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龙胜
患者,男性,54岁,体检发现左侧肾占位1月余。体检:体温36.2℃、脉搏 85次/分、呼吸 20次/分、 血压126/81 mmHg(1 mmHg≈0.133 kPa)。 神清,精神可。双肺呼吸音稍粗,心脏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胸部陈旧性疤痕,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不亢进,移动性浊音(-)。左侧肾区叩痛(+/-),双侧输尿管行径区压痛(-),耻骨上膀胱区压痛(-),双下肢无浮肿。肿瘤八项:癌胚抗原282.00 ng/mL↑。
左肾内见团片状稍短T(图1、2)、短T信号肿块(图3、4),其内可见斑片状长T、长T坏死灶,DWI序列呈稍高信号(图5),ADC值约1.16×10mm/s(图6),较大截面约48.9 mm×50.0 mm,动态增强扫描肿瘤呈轻度渐进强化,强化不均匀(图7~9),左侧肾异常强化。
图1 腹部MRI T1WI 同相位
图2 腹部MRI T1WI 反相位
图3 腹部MRI T2WI 冠状位
图4 腹部MRI T2WI 抑脂
图5 腹部MRI DWI
图6 腹部MRI ADC图
图7 腹部MRI增强皮髓期
图8 腹部MRI增强实质期
图9 腹部MRI增强排泄期
(左侧)送检肾脏标本一件,大小15.0 cm×8.0 cm×7.0 cm,切开于肾上极中心位置见一灰白肿块,大小5.0 cm×4.5 cm×4.0 cm,切面呈灰白灰黄,质韧,肉眼见肿瘤侵犯肾周脂肪,凸向肾盂,且与肾上腺相连。镜检为低分化癌伴大片坏死,瘤细胞呈不规则小管状结构,细胞高度异型,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浸润肾实质,侵犯肾周及肾窦脂肪,侵至肾上腺被膜外侧,未侵及肾上腺实质,肾盂黏膜上皮无异型;未见确切脉管内癌栓;免疫组化结果:CKpan(+),EMA(+),Vimentin(-),CK7(+),Napsin-A(-),TTF-1(-),CK5/6(+),P63(部分+),Pax-8(-),RCC(-),Carbonic AIX(局灶+),Ki-67(+,热点区约60%)。病理诊断:左肾集合管癌。
肾集合管癌是一种十分少见的肾癌亚型,占肾细胞癌的0.3%~3.0%,肿瘤起源于肾髓质集合管上皮细胞,病理特点是瘤细胞排列成乳头状或不规则腺管,鞋钉样细胞被覆于内表面,肾集合管癌细胞核分级高,常为3-4级,常见核分裂像,其侵袭性强,进展快,预后差,肾集合管癌的MRI报道不多,治疗前如能明确病理类型,将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
临床表现:该病男性多见,Pickhardt等报道17例肾集合管癌中12例为男性,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腹部不适、腰痛、血尿,腹部肿块、消瘦等,该病病程短,发展快,早期可发生远处转移。
MRI表现:①部位,肿瘤起源于肾髓质呈浸润性生长,多为单发,王革等报道的14例肾集合管癌中13例为单发,根据肿瘤累及的范围,可分为髓质型、皮质-髓质型、皮质-髓质-肾盂型,本例为单发,属于皮质-髓质-肾盂型。②形态及边缘,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与正常肾组织分界不清楚,缺乏假包膜,有时仅表现肾脏的轮廓或某一肾段形态的弥漫性肿大,无明确的边界。③出血、坏死、囊变,肿瘤体积较小时,一般无明显坏死、囊变,肿瘤较大时,易发生出血、坏死、囊变。④MRI信号特点,肿瘤实质TWI为等或稍高信号、TWI为低信号,坏死、囊变灶呈斑片状或片状长T、长TWI信号,肿瘤实质TWI上低信号与肿瘤内含有丰富的纤维结缔组织有关,具有特征性;DWI上肿块肿块实性部分呈稍高信号,ADC呈低信号,本例ADC值约1.16×10mm/s。⑤增强表现,肿瘤少血供,MRI动态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呈轻到中度渐进延迟强化,皮髓质期为轻度或轻中度强化,实质期、延迟期仍持续强化,但强化程度低于肾皮质,坏死灶无强化。⑥转移情况,恶性程度高早期即发生局部浸润,肾周、腹膜后淋巴结、肾静脉瘤栓、远处转移等。
鉴别诊断:①肾乳头状细胞癌,肾脏集合管癌与肾乳头状细胞癌MRI表现相似,两者在TWI上都表现为低信号,DWI上呈稍高信号,ADC呈低信号,MRI动态增强扫描肿瘤呈轻到中度渐进延迟强化,容易混淆,但后者多位于肾皮质,为低度恶性肿瘤,较少发生转移,肿瘤呈膨胀性生长,边界清楚,常有假包膜,而前者恶性程度高呈浸润性生长,边界模糊,缺乏假包膜,常有局部浸润及远处转移。②肾脏淋巴瘤,肾脏集合管癌与肾淋巴瘤两者均可表现形态不规则、无包膜,但淋巴瘤铸形生长沿着包膜和肾盂肾盏匍行、质地较软、形态更不规则,多包绕邻近组织结构,挤压推移不明显,常见血管穿行于肿块中,表现为血管漂浮征,很少引起血管栓塞,具有特征性,也很少引起肾盂积水,淋巴瘤TWI呈等或稍低信号,TWI呈等或稍高信号,DWI呈明显高信号,肿块常较大但,但一般无坏死、囊变及钙化,与集合管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