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英汉翻译中的词汇空缺

2021-11-21 22:03张书浩
今古文创 2021年42期
关键词:英汉翻译沁园春民族文化

张书浩

【摘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每种文化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也相应地具有独特性,因此跨语言文学中存在词汇空缺现象。文章以《沁园春·雪》为例,分析《沁园春·雪》在词汇空缺方面的翻译方法与技巧,借以探析英汉互译中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与对策。

【关键词】词汇空缺;英汉翻译,民族文化;《沁园春·雪》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2-0101-02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渐紧密,翻译作为不同民族之间交流的重要媒介,在促进不同文化交流与融合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各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翻译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词汇在另一种语言中无法找到对应词汇的情况,不能做到两种语言的对等,因此产生了“词汇空缺”现象。

郭爱先(1998:42)对词汇空缺提供的定义如下由于各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一种语言中表示特有事物或概念的词语或语义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等成分,从而形成异族文化的空缺。文化的差异使各民族对于相同的事物产生了不同的内涵,正确处理词汇空缺问题,对于翻译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沁园春·雪》是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在之后的抗日战争中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是毛泽东诗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名篇之一,詞虽简短,但充斥着“词汇空缺”现象。本文分析《沁园春·雪》英译中关于“词汇空缺”的处理方法,进一步探究“词汇空缺”的翻译策略。

一、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

英汉两种语言之间有很大区别,不管是在构词法、语法规则还是表现手法上都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地域环境、历史文化、语言习惯以及宗教信仰的不同都可能导致词汇空缺现象的出现。

(一)地域环境差异导致词汇空缺

人们生活的地域环境的不同会导致各民族对事物认知的差异。各民族都有自己居住地域特有的事物,不深入了解当地文化仅凭字面不能被其他人所理解,这时在翻译时,就会产生词汇空缺。

《沁园春·雪》中“北国”“大河”等地名、山川河流在翻译时处理不好就容易造成歧义。“北国”指的是中国,该词源于中国古代分裂时期,在中国文化中“北国”更能体现出中国的幅员辽阔,给国人以疆域广阔的民族自豪感;“大河”特指“黄河”,“大河上下”指的是整条黄河,这些在其他民族文化中是不存在的,从而造成了“词汇空缺”,在翻译时如果不做解释直接翻译,很容易造成对原文的误解。

(二)历史文化差异导致词汇空缺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语言也是随着历史不断发展创造的。历史的不同使得每个民族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词汇。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词汇,历史的差异导致这些词汇在其他民族形成“词汇空缺”。

《沁园春·雪》中“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是中国历史所特有的,中国各朝代的称法及领导人物的称法都与其他民族不同,这时翻译就要考虑如何处理这些“词汇空缺”。

(三)语言习惯差异导致词汇空缺

英语和汉语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不同语言间的语言习惯差异也导致“词汇空缺”现象的出现。汉语是意合语言,更加侧重于语义方面;而英语是形合语言,更加注重结构层次。汉语中多量词,而英语中的量词却很少,因此在翻译时也会有一定的差异。英汉之间的语言习惯差异不胜枚举,这些差异让“词汇空缺”现象不可避免。

《沁园春·雪》中由语言习惯差异导致的“词汇空缺”也有一定的体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一句值得推敲,在这里“千里”“万里”都是不确指的,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象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在罗格·梅森译文中,“A thousand miles of water sealed by ice,while ten thousand miles of snowflakes fall”的译文就显得差强人意,“A thousand miles”“ten thousand miles”都成了确指,不能表现出原文中开阔的意境。并且英汉单位也是不一样的,如何把“里”巧妙地翻译出来也是值得反复推敲的。

(四)宗教信仰文化差异导致的词汇空缺

中西方宗教信仰是不同的,西方多信仰基督教,他们认为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而在中国,多信仰道教和佛教,除了有各种神仙之外,人们更多的是膜拜具有最高地位的“天”,“老天爷”“上天保佑”都是常用的表达。在《沁园春·雪》中也有“天公”的表达方法,“天公”在西方没有对应的词汇来表达,翻译时需与西方的宗教信仰文化相对应。

二、词汇空缺的应对策略

词汇空缺现象会给文化背景不同国家的人们带来交流上的障碍,因此在翻译时要采用恰当的方法,正确的处理方法能够有效减少词汇空缺带来的问题,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音译法、意译法、结合法等都是有效地应对策略。

(一)音译法

音译法是处理词汇空缺的最简便的翻译方法,但这种方法在很多情况下有较大的局限性,因此常常表现为“音译+注释”的方法,有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词语是可以用音译法的,比如说“功夫(Kungfu)”“饺子(Jiaozi)”“大妈(Dama)”等,然而有些用音译法翻译之后外国读者会不知所云,不能传达出原文的意思。在《沁园春·雪》中也有音译的方法,比如说在许渊冲译本中,“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则用音译法译为“QinHuang and HanWu”“TangZong and SongZu”,并在文末加以解释,这样能够将源语言文化原汁原味地传递到目的语文化中,同时也丰富了目的语文化。

(二)意译法

由于两种语言存在文化空缺,直译常常不能准确阐述原文的内涵,而且在目的语中也找不出相近的词语表达,这是译者常常采用意译法来应对词汇空缺。意译法只能传递原文的意思而不能保留原文的形式和修辞,但对于处理词汇空缺这个问题来说,意译法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沁园春·雪》中出现的词汇空缺问题,意译法是采用频率最高的方法。

在《沁园春·雪》中出现了许多典故,展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但对于不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读者来说,这些典故采取直译的方法显然是行不通的,这时便需要采取意译的方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中,“折腰”一词出自《晋书·陶潜传》,文中所表达的意思显然不能按字面来理解,因此要采用意译的方法,许渊冲译本中将“折腰”一词译为“pay their duty”,更加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这个词语所表达的深刻内涵。“稍逊风骚”中“风骚”一词也不能采用直译,“风骚”出自《诗经·国风》,与现代汉语中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许渊冲译本中將“风骚”翻译为“letters”,罗格·梅森译本中翻译为“literary sense”,两者都采用了意译的方法,表达出了原文中蕴含的深处的内涵。不同的译者对“天公”的译法也不同,大都采用意译的方法,许渊冲将“天公”译为“the sky”,罗格·梅森将其译为“heaven”,都用意译的方法处理了词汇的空缺。在罗格·梅森译本中,“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也采用了意译的方法,译者讲五个帝王均译为战斗英雄,将“汉武”“唐宗宋祖”译为“warrior sires of Han,Song and Tang”,“秦皇”“成吉思汗”分别以西方民族所崇尚的英雄“Caesar”和“Alexander”做类比,从这些表达中可以看出,罗格·梅森在处理汉民族文化中的历史人物时,都站在了西方民族的视角上进行了考虑,对于英语读者来说,这样更容易理解,更能体会到文章的内涵,但这种译法也有一定的缺点——丢失了原文的风格特点。

(三)结合法

“结合法”是指当一种方法不足以将原文表达出来时,采用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使用的方法,如音译加注解、意译加注解、直译加意译等方法。翻译诗歌时,由于民族间文化差异较大,注解是经常使用的方法。多种方法结合使用能使译文意义更加明确,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原文中的文化空缺词。

在许渊冲译本中,“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虽然音译为“QinHuang and HanWu”“TangZong and SongZu”,但是在译文之后都加了注释说明,简要解释了四位英雄人物,这样既保证了原文的精简,又让读者一目了然,在有限的篇幅内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意思,同时还保持了源语的原汁原味。

三、结语

翻译时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词汇空缺在翻译中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译者要正确对待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来应对词汇空缺现象。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深入了解两种语言间的文化差异,增强跨文化意识,采取最适当的翻译策略,从而取得更好的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晓丹.从语义空缺角度谈文化负载词的分类及翻译[J].青岛民族大学学报2010,(6):106-108.

[2]郭爱先.词汇空缺及其可译性[J].解放军外语学报,1998,(5):42-45.

[3]何其莘,仲伟和,许钧.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2010.

[4]许渊冲.毛泽东诗词选(中英对照)[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

[5]赵文学,杨敏.英汉词汇空缺类型及成因的文化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05).

猜你喜欢
英汉翻译沁园春民族文化
头韵的英汉翻译在《学术英语》的实践和研究
沁园春.雪
沁园春 雪
沁园春·民富国强、时代新篇章
高校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探究
英汉翻译中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