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食” 部字谈中国古代社会文化

2021-11-21 03:37:44项露露
今古文创 2021年42期
关键词:部字祖先古人

项露露

【摘要】民以食为天,“食”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是与天并重的,也是我国古代农业文明的缩影。追溯“食”部字的含义,可以了解到构字背后所反映的当时社会文化生活的情况。本文通过对“饴”“饼”“餈”“饱”“䬼”

“饒”“馀”“饥”“饿”“馑”“饟”“餽”这几个“食”部字的释义、归类,推究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饮食哲学和祭祀文化。

【关键字】食;说文解字;生产力水平;饮食哲学;祭祀文化

【中图分类号】H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2-0053-02

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民以食为天。”吃饭是老百姓看为最要紧的事,看得与天并重。北魏农学家贾思勰《齐民要术·杂说》:“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粮食是天下百姓生命之所系,是国家之至宝。

中国自古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当时的主要产业。发展农业,是为了获取足够的食物,保障人民的基本温饱,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从“食”文化,可以看到古代中国农业文明的发展水平、特点。所以“食”文化,就是古代中国农业文明的缩影。

一、“食”部字“饴”“饼”“餈”的释义

——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一)“饴”字释义——炼糖技术的发展

“饴”字,在《说文解字》的解释为:“米糱煎也。从食台聲,籒文飴从異省”。“糱”本意是指被砍去或倒下的树木再生的枝,引申义是生芽的米。《說文解字注》:“飴,米糱煎者也。者字今。米部曰:糱,芽米也。火部曰:煎,也。以芽米之爲飴,今俗用大麥。釋名曰:餳,洋也。煑米消爛洋洋然也。飴,小弱於餳,形怡怡也。內則曰:飴蜜以甘之”。

“饴”是用米芽熬成的糖浆。“米糱”就是今天的制糖原料“谷芽”,是麦芽糖的雏形。在《说文解字注》中,“饴”和“餳”的意思相近。但“餳”是指用麦芽熬成的饴糖。可见早在3000多年前,商周时期的人们就已经掌握了用米芽炼糖的技术。

此外,《广雅》中提道:饴,畅也。“饴”是具有甜味的糖浆,常涂抹在饼、糕等食物上作为零食点心,吃了能令人心情舒畅、愉悦。当时社会的人民不仅追求主食吃得饱,也追求吃一些甜食让他们获得感心情上的愉悦。这也反映当时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较高,农业文明发展到较高水平,一些主要的粮食也被用作制作一些点心,满足人民“吃的畅快、吃得好”的愿望。

(二)“饼”“餈”字释义——食品种类丰富多样

《周礼》原文并无“饼”字,只是在《郑注》中解释“餈”字提到饼字。“饼之日餈”,就是把米粉做成饼状叫做餈。[1]《说文解字》中“饼”的含义:“饼,麪餈也”。麪,同“面”(面粉的“面”)。“饼”在《郑注》中的本义是动词——“把……做成饼状”,在后来发展为名词——“用面粉做成的饼状食物”。

“餈”《說文解字》:“稻餅也。从食次聲”。《說文解字注》:“餈,稻餠也。方言曰:餌謂之餻,或謂之粢,或謂之,或謂之餣,或謂之䬧。謂米餅也。周禮糗餌粉餈注曰:餌餈皆粉稻米、黍米所爲也。合蒸曰餌,餅之曰餈。糗者,擣粉熬大豆爲餌,餈之黏著以粉之耳。餌言糗,餈言粉,互相足”。

“餈”是用稻米做的食物,“餌”是用米粉和面粉混合起来做的,“饼”是用面粉做的。可见,当时的社会能将主食“米和面”通过各種烹饪技术做成种类多样的点心——“餈”“饼”“餌”。

从“饴”“饼”“餈”的释义中,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社会已经掌握了炼糖技术、将谷物做成糕饼的烹饪技术。可见商周时期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此外,从人们对点心、零食的需求,也可以发现人民的生活质量水平提高了,从“吃得饱”的饮食追求过渡到“吃得好”的追求。

二、“饱”“䬼”“饒”“馀”“饥”“饿”“馑”释义

——节制适度的饮食哲学

(一)“饱”“䬼”“饒”“馀”释义——不浪费食物,节制饮食

“      (饱)”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猒也,从食包聲”。猒同“餍”,是指吃饱。从字形上看,“饱”是指食物吃到肚子里,把肚子撑到很大的状态,如同胎儿把胎膜撑大。

“䬼”在《說文解字》的含义与“饱”相近:“猒也。从食肙聲。猒同餍”。賈思勰齊民要術曰:“食飽不䬼。按猒,飽也。䬼則有猒棄之意,皆猒中之義也”。“䬼”不仅指吃饱,并含有因过饱产生对食物厌弃的感觉。

“饒”《說文解字》:“飽也。从食堯聲,如昭切”。《玉篇》:多也,飽也,豐也,厚也,餘也。“饒”也是指饱,因食物过多、过丰厚而吃不下。

说文解字未收录“馀”字,可以结合“食”字和“余”字来看“馀”字的意思。“余”在《说文解字》中的含义是“語之舒也”,就是语气词的意思。但是“馀”中的“余”不应为语气词的意思。“余”的甲骨文写作“    ”,上面是“亼”字,表示聚集;下面是草。因此“余”表示草聚集茂盛,含示多的意思。如《论语》:“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食”字加上“余”字,表示食物过多,被剩下来的意思。所以“馀”可能是指被剩下来的浪费了的食物。

“饱”“䬼”“饒”“馀”这四个字,都表示进食过多而造成的后果。吃的食物很多,会产生“饱”“饒”的感受,甚至会有“䬼”——饱而厌弃食物的感觉。食物过多,也会造成浪费,“馀”就是表示被剩下来的食物。古人通过这四个字,提醒自己不要吃得过多,容易造成厌弃食物而导致的食物浪费。

《黄帝内经》主张:“饮食有节、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梁代医学家陶弘景在《养生延年录》中指出:“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寿;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焉”。可见,古人很早就发现节制饮食可以抗衰老、延寿命,经常饱食则使人早衰,对人体有害。

(二)“饥”“饿”“馑”释义——珍惜食物,适度取用

“饥”又作“飢”,在《说文解字》中表示:“餓也。从食几聲”。“饿”同“餓”字,《说文解字》:“飢也。从食我聲”。“馑”字同“饉”字,《说文解字》:“蔬不孰爲饉。从食堇聲”。《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果不熟为荒,仍饥为荐”。从上述解释来看,“饥”和“饿”都表示缺失五谷(主食);“馑”是因缺少蔬菜。

“饥”“饿”“馑”是古人表示缺少“五谷、蔬菜”时的生命状态。当人们缺少食物时,会产生“饥饿”的感觉,进而影响到他的生存状态。可见古人对食物看得非常珍贵,缺少食物会给他们带来非常痛苦的感受。

从“饱”“䬼”“饒”“馀”“饥”“饿”“馑”这几个字,可以看到古人的饮食哲学:“既不能吃得太飽,也不能饿肚子”。古人对粮食非常珍惜,因为缺少粮食会严重影响到人的生存;古人也反对铺张浪费的饮食习惯,既糟蹋了粮食又不利于身体健康。所以在饮食上,古人追求适度、节制,这是古人非常智慧的饮食哲学。

三、“饟”“餽”释义——中国古代祭祀文化

(一)“饟”——以食物祭祖先

“饟”《说文解字》:“周人謂餉曰饟。从食襄聲”。“餉”《說文解字注》:“(餉)饋也”。所以“饟”同“饋”字。《周禮·天官》:膳夫凡王之饋。【註】進食于尊者曰饋。《儀禮·特牲饋食禮》:特牲饋食之禮,不諏日。【註】祭祀自孰始曰饋食。“饋”的本意是在尊贵之人面前进食。在古代,古人所看为尊贵的人为“皇帝、祖先”等。

《儀禮·特牲饋食禮》选自《仪礼》,是专言祭礼的三篇文章中的一篇。《特牲饋食禮》记述诸侯之士每年祭祀其祖先的礼仪。所谓特牲,就是一豕(猪)。所谓饋食,简言之,就是用食。所以“饋”和古代祭祀礼仪文化息息相关。诸侯之士每年都会向祖先祭祀,祭祀的礼仪非常讲究:以豕(猪)、兔、鱼肉为祭食,以卜筮的方式选择代死者受祭之人——尸,家族大小向“尸”献祭食,“尸”食用祭物。整个祭祀的过程在方位顺序、祭物的选择、“尸”的选择、祭祀流程上都是极尽讲究的。

因此,“饟”同“饋”字,与我国古代的祭祀文化联系紧密。祭祀饮食是我国古代人民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敬重祖先,便以最好的祭祀食物供奉祖先,表达了企图家族亨通的朴素愿望。

(二)“餽”——以食物祭鬼

“餽”《說文解字》:“吳人謂祭曰餽。从食从鬼,鬼亦聲”。《說文解字注》:“(餽)吳人謂祭曰餽。方言。䭨餟餽也。三字皆謂祭。戰國策三十三。飮食餔餽。高注。吳謂祭鬼爲餽。古文通用。讀與饋同。按祭鬼者、餽之本義。不同饋也”。“餽”和“饟”“饋”不同,“饟”“饋”是将祭食献给祖先的意思,而“餽”是指将食物献给鬼。

“饟”和“餽”字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的祭祀文化。古代的祭祀会将食物当作祭品供奉给死去的祖先和鬼享用,体现古人敬重祖先、敬畏鬼神的思想。

“食”部字的释义、分析和归类,让后人看到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古代人的饮食哲学、古代社会的祭祀文化。不仅是“食”部字,每一个汉字都能折射出一部当时的社会文化史。通过分析汉字的意思,去挖掘汉字背后所蕴藏的巨大文化宝库,将当时社会的风貌展现于当今社会,是每一位热爱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华夏同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杨欣安.漫谈“饼”字[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2,(04):70-74.

猜你喜欢
部字祖先古人
乌龟:想不到祖先最早是“宅男”
科学大众(2021年21期)2022-01-18 05:53:38
《说文解字》从“月”部字与从“肉”部字在篆法中的区别
好玩的古人
古人怎么洗澡?
古人到底姓什么?
文苑(2019年20期)2019-11-16 08:52:34
《说文解字》“辵”部字研究
锋绘(2019年6期)2019-09-03 08:14:53
“示”部字研究
智富时代(2019年2期)2019-04-18 07:44:42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
海峡姐妹(2019年1期)2019-03-23 02:43:00
始祖鸟不是鸟祖先
我们的祖先是条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