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孝

2021-11-21 03:37高琪轩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21年31期
关键词:礼法二十四孝枷锁

高琪轩

“孝”是中国传统道德中十分重要的价值规范。在《礼记》中,它与“慈”一起列为人伦之意的第一条:“何谓人义?父慈,子孝。”(《礼记·礼运》)儒家认为孝是仁、义的根本,认为孝是基于亲子之间深厚的爱以及自然人伦而产生的,故而述之以文。像《孝经》一书,便是先秦时代儒家学派对于“孝”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

然而,“孝”在中国封建礼法下的传统意义是否正确合理,是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的。

中国封建制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此时成书的《孝经》尽管有神化“孝”之嫌,但毕竟还没有沉重的道德枷锁。到了唐宋元明清,封建制度已相当完备,高度集权,封建礼法相当严苛,“孝”则倡导子辈对于亲长的绝对服从,把子视为亲的私有财产,提倡“不孝有三,无为后大”。封建统治者也大力提倡“孝道”,规定官员在父母去世后,必须服丧三年(丁忧),国家政事可以放置一边。

尤其是被鲁迅先生批驳的《二十四孝图》,这是一本在封建社会树立孝行典范的儿童启蒙著作。这本充斥着“之乎者也”的所谓“孝行典范”,包含了许多愚昧、残忍的东西。像著名的“郭巨埋儿奉母”,一个家道殷实的人,把财产全部分给了两个兄弟,却独自把母亲接来奉养,这本就是丝毫不合情理的事:为什么要散尽家财之后再来奉养母亲呢?留些钱难道不能提供给母亲更为优渥的物质生活吗?更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是,这人为了节约些钱奉养母亲,竟要将自己的儿子给埋了!不知作者是出于何种目的,还公然大力支持这种做法,在结尾处大笔一挥,留下一句,“及掘坑二尺,得黄金一釜,上云: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更添上一层神话色彩,看来上天也要被这大孝子郭巨感动了。现在看简直是不堪入目,怎么能把这么残忍的故事当作启蒙教材?比起今天的“毒绘本”,这《二十四孝图》对于古代少年儿童成长所起到的负面作用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从汉代起,封建统治者就将儒家学说作为统治天下的工具,官方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概念后,产生了逆来顺受、因果轮回、迷信愚昧的观念,甚至与人性相冲突。

但是,我们也决不能因为这些原因而对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孝”一棒子打死,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地来看待“孝”,学会有所取舍。古代思想家强调,亲子之爱为人之本,善推之,有益于天下之爱。况且,“孝”更是古人倡导的“齐家”的重要内容。像木兰代父从军、陆绩怀橘等代代相传的故事,便是“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亲子间的血缘亲情,是维系家庭和睦的基础,从这一点来看,孝的德行中又具有普遍意义的内容。毕竟,“孝”維系核心家庭,而核心家庭组成了我们这个社会。

所以,综合起来看,在如今这个时代,我们提倡孝亲敬长,绝不是为了恢复旧社会的种种礼教枷锁,而是为了使传统文化中的“孝”焕发出新的活力,激发其中蕴藏的中华民族美德的永恒魅力,为这个时代添上一份“孝”的暖。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龙舟坪中学

吉吉工作室

作者开篇明义,肯定“孝”作为中国传统道德中十分重要的价值规范的地位,更是引用《礼记》中的第一条——“何谓人义?父慈,子孝”,来阐明孝是儒家学说核心思想“仁、义”的根本。但从第二段开始的一句“然而”开始,作者进入了写作此文真正的目的——驳斥中国封建制度下被神化、愚化的所谓“孝”道。作者先虚后实,先是指出中国封建礼法下,“孝”这一思想的狭隘——倡导子辈对于亲长的绝对服从,把子视为亲的私有财产;接着举出实例——封建社会树立孝行典范的儿童启蒙著作《二十四孝图》中,“郭巨埋儿奉母”的故事如今看来十分残忍,有悖人性。最后作者更深入地把封建统治者的“以孝治天下”总结为维护自身绝对统治、让臣民逆来顺受的思想枷锁。作者的驳斥到此成功完成,但作为一个拥有辩证思维的人,作者并没把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孝”一棒子打死,而是肯定了“孝”是维系家庭和睦的基础,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今日提倡孝亲敬长,绝不是为了恢复旧社会的礼教枷锁,而是为了使传统文化中的“孝”焕发出新的活力。至此,作者从破到立,辩证地指出了新时代下“孝”对于家庭与社会的积极意义,呈现了“孝”所蕴藏的中华民族美德的永恒魅力。

【适用文题】打一个问号;传统文化之我见;“孝”的古今观……(平子)

猜你喜欢
礼法二十四孝枷锁
奇怪森林
孝道岂可愚学愚传
由敦煌本《二十四孝》看儒释伦理的融通
百善孝为先
晏子论礼
论魏晋南北朝“礼”与“法”的结合
天理与法律的交汇
荀子之礼学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现代二十四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