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儿科护理课程教学新探

2021-11-21 08:30:11廖丹
保健文汇 2021年3期
关键词:护理职业儿科课程思政

文/廖丹

高职教育融合了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承担着现代职业人培养的历史使命,儿科护理作为护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教育者应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德才兼备”自古就有,如何在专业教学融入思政教育达到立德树人目标是当前应当重视的重要课题。

1 高职儿科护理融入课程思政的生成逻辑

1.1 理论溯源

儿科护理“课程思政”厚植于历史传统。高职儿科护理融入“课程思政”即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儿科护理课程建设中,二者的融合具有深远的理论溯源。“课程思政”符合新时代育人目标,也可以溯源到我国教育的历史传统,一方面自古以来我国教育就强调“德”,注重受教育者德行培养,当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观等都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护理专业所要培养的现代儿科护理职业人应当立足于德行和职业素养,如我国古代先贤十分崇尚敬业、乐业,孔子强调“敬事而信”,“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1]也流传至今。以“敬业”为核心的职业道德精神源远流长。与之同时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敬佑生命、无私奉献、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等优良品格,这成为当代儿科护理职业人培养的重要德育元素。另一方面儿科护理“课程思政”也承袭了中国前年来之于“德行”的标准。“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可见重视品德修养,以“德行”作为人才衡量标准也由来已久,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溯源古训,也是当代护理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

儿科护理“课程思政”溯源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是“课程思政”的重要理论基础,真正体现了“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蕴涵了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其各个时期的著作中都有所体现,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等,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寓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全面发展,“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化,通过在儿科护理专业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自觉性,成为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主体之一。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包括思维能力”[2]。智力、体力及道德水平都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要素,在高职院校教育过程中应当同时注重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和道德水平,培养全面发展综合性的儿科护理职业人才。

1.2 现实要求

高职儿科护理融入“课程思政”也是现实护理教育的政策要求。关于护理教育领域国家相关部门对护理人才的培养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提出了诸多指导性的意见。如2018年7月国家卫健委联合其他部门联合发表了《关于促进护理服务业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医政医管局对此文件作出了说明,指出健康中国的建设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保障离不开我们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尤其离不开护理领域的发展[3]。上述《意见》也对护理教育领域改革作出具体指示,“加强护理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4]。”这为新时代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育指明了方向,儿科护理作为护理专业的一大核心课程,教育者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应当融合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三观正、具有较强职业素养的儿科护理职业人才。

2 高职儿科护理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逻辑

2.1 儿科护理“课程思政”设计

“课程思政”背景下儿科护理课程教学设计应当从理念、手段、目标等方面着手。一是顶层设计德育为先,“课程思政”即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培育时代新人。儿科护理专业课程教学设计中坚持德育为先理念,重视挖掘儿科护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如职业道德,生命道德等。二是儿科护理课程融入思政教育过程一切教学手段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重要要素,要实现教育客体的主体化,一方面是通过专业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觉学习,另一方面是创新教学手段,尊重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转变传统“灌输”手段,教师发挥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三是课程设计注重学生可持续全面发展,基于学生需求和现实需要适当调整儿科护理课程教学大纲和内容,结合病例分析、仿真训练、临床不良事件反思与临床见习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与之同时儿科护理课程教学设计基于高职学生学习和成长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制定培养目标,专业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稳定的心理素质、良好的人文关怀精神和职业素养,为社会培养敬业、有责任心、严谨、敬畏生命的儿科护理职业人才。

2.2 儿科护理“课程思政”基本思路

儿科护理课程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思路应当是“一个中心”、“四大教育”、“多样手段”相结合。“一个中心”即是指高职儿科护理的教育“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复合型儿科护理人才培养为目标,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如致力救死扶伤的理想信念、建设健康中国的责任担当以及吃苦耐劳、敬业的职业素养,儿科护理服务的对象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希望,儿科护理职业人更应当具有深刻的责任感。“四大教育”是当前儿科护理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四个重要方面,一是儿科护理职业崇尚的南丁格尔精神教育,培养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使命担当精神、责任意识以及敬业精神,三是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大爱无疆、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职业精神,四是生命主题教育,树立学生敬畏生命的生命价值观。“多样手段”是指创新教学模式、借助网络媒体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课堂评价方式,创新手段融入思政要点,提高“课程思政”效果。

2.3 儿科护理“课程思政”现实做法

根据儿科护理课程教学经验总结了当前“课程思政”的现实做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在临床经典案例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儿科护理》作为高职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蕴涵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教学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挖掘这一课程的德育功能,在此基础上优化课程建设与教学,结合思政教育需求挖掘临床经典案例,引入分析正反两面临床经典案例以加强学生的敬业、责任、奉献等价值观教育。如在新生儿黄痘与新生儿溶血病的内容教学中可以引入“关键的24小时”这一反面案例及“五胎妈妈与林巧稚”这一正面案例,在分析过程中向学生展示医护人员的责任心、敬业心和奉献精神,以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二是创新教学模式,开展情境教学,通过角色扮演模拟真实情境,尤其是富含尊重、关心、认可、爱护等要素的儿科医疗实践模拟,既深化专业知识教学,又培养学生的护理实践文明价值观。三是以“德育为先”为原则开展多元化评价,儿科护理课程考核德育要求优先,采取德育否决制,德育不合格者直接决定最终考核结果不合格。

3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儿科护理课程教学的路径

3.1 理念先行,开展顶层设计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儿科护理课程教学首先应当理论先行,开展课程顶层设计,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关键在于教育主体的观念。教育贯通“教书”和“育人”,儿科护理课程教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融入专业教学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重要路径,子在专业课程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深入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主体教师应当加快转变教学观念,强化对“育人”的认识和实践,引导学生保护对儿科护理职业和生命的敬畏,潜移默化影响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

3.2 文化引领,根植文化土壤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儿科护理课程教学离不开文化引领,每个专业都会形成专业文化,即是指职业道德观、职业精神及品质。专业文化与课程思政相互耦合,一方面专业文化为而课程思政开展提供引领,另一方面课程思政的深化又增强专业文化的厚重感,为高职院校儿科护理职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文化价值导向。针对儿科护理课程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吸取医疗行业文化的特质和精髓,将其融入到职业素养教育、职业道德和精神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厚植专业文化土壤。针对儿科护理课程教学可以以南丁格尔“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护理职业奉献精神为根基培育特殊专业文化,营造人文关怀精神环境为学生提供关爱生命、无私奉献精神的熏陶,提升学生的儿科护理职业精神境界,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健康中国建设者。

3.3 平台构建,推动协同效应

促进儿科护理课程与思政的融合还需要构建支撑平台,发挥协同效应。一是建立健全儿科护理课程教师队伍发展平台,作为课程思政主体其素养是影响课程思政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传道授业解惑”的专业素养,还需要具备“四有”的职业素养,教师队伍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养平台需以此为标准,引导儿科护理课程教师树立“育人”意识,明晰“育人”责任,自觉提升“育人”能力,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言传身教。二是构建完善的课程管理平台,儿科护理“课程思政”实施需要发挥各职能部门、各学科、各实践基地的协同作用,形成管理者、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共同“育人”局面,同时集课程思政领导、管理、运行与评价于一体,实现“教书”与“育人”的融合。三是加快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特性,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路径,儿科护理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离不开实践介体。四是推动构建研究协同平台,要增强课程思政效果需要加强跨学科协同研究,深化校内校外儿科护理课程与思政课程的研究,增强二者的融合性。

3.4 手段创新,提高育人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儿科护理课程教学目标在于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推进课程思政实施,提高育人效果需要结合学生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不断创新教学手段。一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儿科护理“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采取情境教学、问题引导、体验教学、讨论教学等多种模式,如在青霉素药物过敏试验讲解中通过角色扮演式的情境教学将学生纳入模拟实践,结合青霉素过敏致儿童死亡的临床案例引发学生讨论和思考,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认识和培养,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生命观。二是挖掘儿科护理课程中的精神、人文、素养等思政元素,丰富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在此基础上优化课程设计,丰富课程思政教学。如从时政热点中挖掘护理服务行业相关的社会热点,从优秀传统文化和护理行业中挖掘人文关怀精神、职业道德精神等思政教育资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抗疫战争中医护人员的精神和事迹都可以融入到儿科护理课程思政教学中。三是借助网络媒体平台创新教学方法,经过挖掘的思政元素需要以有效的教学方法呈现出来,以此激发学生共鸣,进而实现课程思政目标。如隔离技术内容讲授中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媒体实施案例分析法,播放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抗击战“最美逆行者”的视频,让学生真实体会一位位勇敢的“最美逆行者”护士在传染性极强的情况下所展现出的救死扶伤精神和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以情化人,让学生感悟真正的护理职业精神。四是完善儿科护理课程评价方式,将“德”纳入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中,凸显“立德树人”的根本性,增强课程思政效果。

猜你喜欢
护理职业儿科课程思政
儿科专栏
护士职业心理素质教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
文教资料(2019年4期)2019-04-17 22:04:51
儿科常见病,贴敷更有效
基层中医药(2018年5期)2018-08-31 02:35:50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运用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职业幸福感
圆梦儿科大联合
中国卫生(2016年6期)2016-11-23 01:09:00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
中国卫生(2015年8期)2015-11-12 13:15:32
护理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中等职业学校护理职业特色教学改革探讨
教师·中(2014年5期)2014-07-21 02:2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