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赖英霞
脑出血是脑卒中的一种,约占脑卒中的30.0%,由脑动脉破裂而导致周围组织局限性出血[1-2]。脑出血病因复杂,而高血压是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发病后多数患者出现昏迷、虚弱症状,蛋白变低,导致机体蛋白水平下降,从而引起机体免疫力降低,加剧病情的发生、发展[3]。因此,加强脑出血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干预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4]。肠内营养支持是指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不仅能维持身体所需,亦可改善患者营养状态[5-6]。但是,肠内营养支持在脑出血术后低蛋白血症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以脑出血术后低蛋白血症为起点,探讨肠内营养支持在脑出血术后低蛋白血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综述如下。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其发病多与高血脂、高血压、血管老化及糖尿病等有关[7]。既往研究表明[8]:脑出血患者患病由于情绪激动、费劲用力时突然发病,早期死亡率较高。但是,对于存活患者仍伴有不同程度运动障碍、认知障碍及言语障碍等后遗症[9]。临床研究表明[10]:对于脑出血患者常难以自主进食,部分患者由于口腔、咽喉等部位具有炎症、破溃等,导致咀嚼、吞咽困难,导致自身营养难以维持机体所需[11]。同时,部分脑出血患者术后伴有吞咽困难,容易造成患者难以正常饮食,导致营养摄入不足,不仅会影响患者恢复,亦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因此,加强肠内营养支持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营养支持方法包括:肠外营养支持与肠内营养支持两种。肠外营养支持由于操作简单、便利及利于控制,临床使用相对较多[12]。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场内营养开始用于临床,其重要性日益凸显。临床研究表明[13]:肠内营养的可行性,主要取决于小肠是否具有能吸收营养素的功能。因此,当脑出血患者因疾病本身或因治疗与诊断的需要而不能或不愿经口摄食或摄食量不足以满足需要时,若胃肠道功能许可,则首先应考虑采用肠内营养支持。
脑出血术后低蛋白血症肠内营养关键是要持续的进行营养支持,而减少胃肠内营养支持中断最直观的方法是在不增加患者风险的同时确保遵循临床操作指南的情况下减少禁食时间。对于脑出血术后低蛋白血症患者,由于病情相对复杂,减少禁食时间干预需要医护人员的协调[14]。国外学者[15]首先假设提高胃肠内营养支持输注速度能增加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供给,将目标营养值除以24h获得患者每小时的输注速度,结果表明:患者的营养状态得到明显改善,有助于巩固治疗效果,利于患者恢复。
肠内营养支持与肠外营养支持相比,用于脑出血术后合并低蛋白血症患者中具有诸多优势,具体如下:(1)肠内营养支持更符合接近人体生理过程,能促进胃肠道吸收,安全性较高;(2)肠内营养支持所需的营养液能维持身体所需,能缩短肠内营养干预时机,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肠内营养支持干预时经胃肠道给予营养物质,能与胃肠黏膜相互接触,避免对胃肠黏膜持续刺激,从而最大限度保护肠黏膜屏障,减少了肠道细菌的移位;(3)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腹腔与肠道、肠袢之间物质的交换,所需医疗费用较少,能减轻患者经济负担,适合基层医院应用[16]。
尽管胃肠内营养支持用于脑出血患者中具有诸多优势,但是临床使用时亦存在诸多局限性,患者临床使用时并发症发生率较高。(1)消化道出血。部分肠内营养支持患者,可出现胃管内抽出咖啡色胃液,隐血试验确认为消化道出血患者,应考虑胃黏膜造成损伤,其次考虑应激性溃疡引起的黏膜出血[17]。(2)恶心呕吐、腹泻。对于出现恶心呕吐症状患者,应鉴别颅内压升高或肠内营养所致[18]。(3)高血糖。脑出血患者术后机体代谢处于异常状态,容易发生应激反应,导致术后高血糖发生率较高。因此,肠内营养支持患者应加强血糖监测,控制鼻饲速度及量,必要时增加胰岛素使用[19]。同时由于脑出血患者低蛋白血症病因复杂,对于身体的营养需求量较大,导致患者营养水平较低。因此,脑血压脑出血患者胃肠内营养支持干预过程中应加强患者生命体征监测,早期加强患者肠内营养干预,对于异常患者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干预,降低临床死亡率,促进患者早期恢复[20]。
综上所述,脑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及治愈率低等特点,且存活的患者中亦伴有不同程度后遗症。同时,脑出血患者发病后由于认知水平降低,胃肠蠕动减慢,胃肠功能紊乱较为明显,增加低蛋白血症发生率。肠内营养干预属于营养支持的一种,能帮助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促进肠黏膜屏障功能恢复,并减轻对神经造成的损伤,从而尽快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但是,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干预时应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监测,根据患者恢复及耐受调整营养支持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