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永莉
(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前进镇中心学校 四川 攀枝花 617026)
美术教育中包含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具有陶冶情操、促进思维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采取合理教学方式,从学生兴趣角度出发,让学生喜欢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创造作品,从而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知能力。
在美术审美教育中,培养学生美术创造力是促进学生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开展美术教学的重点内容,需要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时通过临摹学习对美术作品进行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逐渐掌握绘画技巧。但是,学生如若长时间进行临摹,很容易破坏学生对事物本身的认知能力,从而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造成局限。新课改后,美术教育发生巨大变化,主要以培养人才创造力、审美能力与想象力为主,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激发自身潜力。在此情况下,美术教学课程也逐渐进行优化,教师转变美术教育观念,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挥自身想象力,以此提升学生美术创造力。由此可见,在美术教育中不仅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美术绘画技巧,还需要让学生掌握作品背景、绘画意图,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知事物本质,从而形成良好的美术创造力。
2.1 激发学生美术创造热情。创造力作为学生在思维发展过程中对某件事物所追求的目的,也是对事物进行想象、创造的过程,需要美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从学生兴趣角度出发,鼓励学生积极挖掘自身创造潜力。爱因斯坦认为“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想象力对学生未来发展十分重要”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但是当前美术教育形式对学生创造力的发挥造成限制作用,从而需要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让学生对创造具有浓厚兴趣,鼓励或表扬学生创造美术作品,才能够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美术创造中。例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剪纸,一般会让学生根据参考作品进行模仿剪裁,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导致学生思维模式发生固定问题。因此,美术教师需要转移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自由发挥剪裁内容,不需要规定剪裁的样式、形状,只需要给予学生可发挥的剪裁题目即可,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从中引导学生剪裁出一些具有自身思维特色的作品,以此培养学生创造积极性。
2.2 丰富美术教学方法。以往美术教学课堂教师十分擅长传授学生美术技巧的相关知识,且注重培养学生美术绘画技巧与基本知识内容,导致学生也对自身绘画水平十分重视,无法摆脱传统美术教育认知结构。在此情况下,学生很容易被教师所传授的绘画技巧、绘画色彩意识与绘画风格所影响,从而无法塑造属于自己的绘画风格。实际上,美术作品的创造过程相比作品更为重要,从而需要美术教师丰富现有教学方法,立足于长远角度培养学生,引导学生在绘画过程中挖掘自身潜力,从中培养学生美术创造能力。因此,美术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合理设计教学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在美术绘画中发挥自身想象力,避免学生思维发展受到限制,一些临摹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缩减,让学生将更多的学习时间置放于美术创作中。同时,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可以延伸至课堂外,鼓励学生前往户外创作美术作品,以此激发学生创作积极性,促使学生能够在自然环境中获取更加丰富的创作灵感。
2.3 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教学评价作为促使学生进步的关键环节,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只有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作品内容进行正确评价,才能够鼓励学生不断进步。同时,正确的评价方式还可以让学生转变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创造力、想象力,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知。从一些美术家们的生平经历可以发现,他们的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方式对他们加以鼓励,才促使他们能够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美术作品创造者。在实际教学中,美术教师需要面对更多的学生,从而需要转变评价思维,为学生设立丰富、灵活的评价体系,不可以因学生学习能力而差别对待。例如,一些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时常会向教师提出问题,这些问题与美术知识的关联性较低,教师不可以全面否定学生的想法和建议,否则会导致学生丧失创造积极性,也阻碍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需要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想法提出建设性意见,认真考虑学生想法的可行性,促使学生对教师更加信任。
在美术教学中想要激发学生创造热情,首先需要美术教师积极转变自身教育观念,立足于学生角度设计美术教学内容,从学生兴趣出发,鼓励学生在绘画中发挥自身想象力,从而激发学生创造热情。